第二十六回 清田新官三把火 論星變名士一封疏
一連幾日,京城各大衙門都處在亢奮與騷動之中。卻在天香樓宴聚的第二天早上,吳中行果真把那道《諫止張居正奪情疏》攜到午門投到大內(nèi)。就在當(dāng)天下午,性急的趙用賢也把疏文謄正跟著投進。皇上在西暖閣讀罷兩道疏文,再也不用請示太后——因為太后早把主意出給了他,為了不擔(dān)“婦人之仁”的名聲,他即刻傳旨“著錦衣衛(wèi)拿了,枷拷示眾。”當(dāng)天夜里,錦衣衛(wèi)緹騎兵就把吳中行、趙用賢兩人從家里逮出來投入鎮(zhèn)撫司大牢,第二天一大早,又給他們各戴上四十斤的鐵木枷一副,押到午門前跪地示眾。
幾乎就在同一天,張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在最新一期的邸報上文刊登。這是一篇長文,雖然孝子之情哀溢于紙,但請求守制的語氣并不十分堅決。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張居正迫于反對派的壓力而作出的敷衍。同一期邸報上,還有皇上的兩道任命更令人注意。一是任命王國光接替張瀚出任吏部尚書;二是他空出的戶部尚書一職,由薊遼總督王崇古擔(dān)任。他們兩人都是因張居正的推薦而履任新職。推薦他們,張居正確實動了一番心思:王國光既是心心相印的政友,又是難得的干練之臣,且還是諳熟財政的理財高手,他主政戶部五年來,朝廷賦稅收入年年攀升。這樣的專才循吏,實屬難得。但若讓他在戶部職上久任不遷,雖無悖于朝廷用人之道,卻有負(fù)于朋友之情。政績斐然不能升官,誰還肯替朝廷效命?吏部與戶部雖同屬二品,但吏部畢竟是六部之首,文官至尊之位。如今讓王國光繼任,不但對他是一種獎掖,而且也不用擔(dān)心大權(quán)旁落。再王崇古,萬歷四年因戚繼光部發(fā)生的“棉衣事件”而受到牽連,他的精神一度萎靡不振,宦途也受到影響。那次事件發(fā)生不久,兵部尚書譚綸就因積勞成疾死在任上,按張居正最初的想法,王崇古是理所當(dāng)然的接任者,但這時候,如果讓掛兵部尚書銜的王崇古到部主事,勢必引起人們的詬病與非議。于是,張居正改推南京兵部尚書方逢時接替譚綸,王崇古職位事權(quán)不變。盡管此前張居正已把王崇古的外甥張四維提拔為輔臣以示安撫,但王崇古仍覺得自己有些受屈。張居正也認(rèn)為王崇古是有大冠朝廷的良臣。隆慶五年,正是由于他大膽議接受當(dāng)時最強大的蒙古部落首領(lǐng)——俺答封貢的要求而創(chuàng)立互市,一舉解決了數(shù)十年與蒙古部落的邊界戰(zhàn)爭。因此,無論從功績名望與才干哪一方面講,王崇古都應(yīng)該成為部院大臣。如今“棉衣事件”已過去一年時間了,人們對于它的記憶已逐漸淡忘。張居正遂決定推薦王崇古膺任戶部尚書一職。讓一位指揮干軍萬馬的邊帥來當(dāng)錙銖必較的財政大臣,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但如此安排,正體現(xiàn)了張居正的高明之處:其一,經(jīng)過五年的撥亂反正及規(guī)劃謀略,朝廷的財政制度大致上已趨完善。王崇古履任后只須謹(jǐn)守章程辦事,即可控制局面;其二,皇上已批旨允行在國展開清丈田地,這一工程被張居正視為涉及社稷安危的頭等大事,執(zhí)行起來必然要觸動許多勢豪大戶的利益,而受到種種阻攔。一般文雅儒臣,難以擔(dān)此重任。王崇古征戰(zhàn)多年,早練出了堅如磐石的殺伐之心,由他出掌清丈田地之責(zé),便可以排除險阻威懾群。再加上王國光掌吏權(quán),一些與勢豪大戶勾結(jié)的地方官吏想玩弄伎倆破壞清丈田地工作的進行,亦難逃他的法眼,有這樣兩個股肱大臣共襄此事,則不愁清丈田地工程會半途而廢。張居正打算用三年時間完成這一件大事。
因張居正服喪,皇上準(zhǔn)他在七七日內(nèi)不隨朝不人閣,而在家守孝辦公。這天下午,已到部履新的王國光與王崇古二人相邀著到張居正府上拜謁。此前,他們都已分別到張府表達過吊唁之情,此次前來,純粹是談公事。他倆到來之前,皇上又派太監(jiān)前來張府傳旨,這是皇上看了張居正的《乞恩守制疏》后親自手書的諭旨:
卿篤孝至情,朕非不感動。但念朕生當(dāng)十齡,皇考見背,丁寧以朕囑卿。卿盡心輔導(dǎo),迄今海內(nèi)義安,蠻貊率服。朕沖年垂拱仰成,頃刻離卿不得,安能遠(yuǎn)待三年?且卿身系社稷安危,又豈金革之事可比?其強抑哀情,勉遵前旨,以副我皇考委托之重,勿得固辭,吏部知道。欽此。
聽太監(jiān)宣讀皇上這道諭旨,張居正發(fā)覺得心口堵得厲害。他讓游七封了幾兩銀子送走傳旨太監(jiān),一個人又回到書房,把姚曠送來的一些急著擬票的折子看看,但拿起一份看了半天,竟不知道看了些什么,只好從頭再看,仍集中不了精力,眼前的字都是模糊的。他只得放下折子,伏在書案上,手峙額頭養(yǎng)一會兒神。
卻昨日早上,他剛用過早膳,門子就來報,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已在門廳候著,請求拜謁。張居正雖然足不出戶,但不斷有耳報神前來稟告外頭大事體。所以,對吳中行到處串連反對他奪情的事,他早有耳聞。對這位門生的才華,張居正是欣賞的,正是由于他的青睞,吳中行才得以成為庶吉士而留在翰林院,并被升為編修。張居正沒想到自己信賴的人,競挑頭兒與他唱對臺戲,因此對吳中行由欣賞而變成了極度的反感。現(xiàn)在聽他來求見,張居正想拒之門外,但轉(zhuǎn)而一想,何不趁此機會當(dāng)面聽聽他的想法,遂讓門子把他領(lǐng)進花廳。剛一坐下,張居正也不吩咐賞茶,而是板著臉劈頭問道:
“你為何事前來?”
吳中行雖然放蕩不羈,但在座主咄咄逼人的目光下,那一股子好不容易攢起的傲氣兒頓時就泄了。他躲開那灼人的目光,聲道:
“門生給老座主送一份折子來。”
“什么折子?”
“老座主看過便知。”
吳中行著就把他遞進大內(nèi)的那份折子的副遞給了張居正。雖然張居正胸有城府處變不驚,但看了折子后仍不免詫異地問道:
“折子送進去了?”
“早上剛送進,想必這時候皇上已看到了。”
“你想要如何?”
“沒想到如何,”吳中行鼓著勇氣,“門生難以附和奪情之議,既給皇上上折,不敢不稟告老座主,若有得罪,還望老座主原諒。”
吳中行罷一個長揖辭別而去,氣得張居正七竅生煙。他的第一個念頭是:門生彈劾座主,這是國朝二百年來都沒有發(fā)生過的事,偏偏去年的劉臺,今年的吳中行,都是他的門生。他頓時感到受到極大的侮辱,也為士林對他的誤解而深感痛心。當(dāng)天晚上,當(dāng)他得知皇上已下旨將吳中行與趙用賢抓進錦衣衛(wèi)大牢時,他才略感寬慰。今天,聽到太監(jiān)宣讀的皇上對他再行慰留的諭旨,他的來七上八下的心情,更是如有一團亂麻塞進。
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游七前來推門稟報王國光、王崇古兩人來訪。張居正揉了揉發(fā)澀的眼睛,命游七將他們二人領(lǐng)進書房。一坐下,王國光就道:
“上午,皇上就把再次慰留首輔的諭旨傳到吏部,想必首輔你人也已收到了。”
“喏,還在案臺上擱著呢。”
張居正指了指臺子上的旨匣,王國光瞟了一眼,又道:“聽吳中行與趙用賢二人,早上剛揮到午門枷拷示眾時,圍觀的人就擠得密不透風(fēng)。道他們不是的雖然有,但同情他們的人,竟然占了多數(shù)。”
“這就是邪氣,”王崇古開口話聲如洪鐘,他氣憤言道,“一幫子酸秀才,狗屁不懂偏還要議論國事,這邊火燒房子,那邊死了爺,你是先哭爺,還要先救火?這道理淺顯不過了,還扯啥子橫筋!”
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的進士,雖是讀書人出身,但因長期生活在軍幕之中,早把那點兒窮酸斯文銷磨凈盡,話直來直去從不拐彎兒,張居正喜歡他這脾性,便接他的話言道:
“問題在于吳中行這些人,并不認(rèn)為眼下朝廷的局勢如同救火,他們反倒認(rèn)為現(xiàn)在是國泰民安,既無外患又無內(nèi)憂的大好光景呢。”
“這就叫不當(dāng)家不知柴米貴,”王國光插話,“前幾年財政改革績效顯著,太倉里現(xiàn)存了幾百萬兩銀子。但是,船到中流,不進則退,眼下正是在進退之間,是在節(jié)骨眼兒上,這局勢類同救火。”
王崇古附和道:“幸虧皇上英姿天縱,看得清情勢,所以一再慰留首輔。”
張居正非常感激兩位政友的理解與支持,他再次把擱在案臺上的旨匣瞟了一眼,動情地:
“吳中行折子中所言之事,也并非是妄語。不谷離鄉(xiāng)十九年,就再也沒見過家父,老人家一旦謝世,作為人子,我的確應(yīng)該即刻奔喪,憑棺一慟,再為他守墓三年。但皇上不讓我離開京城,一邊是忠,一邊是孝。作為人臣,我不能不忠,作為人子,我孰能不孝?這么多天來,我一直為這兩個字苦惱,一時抉擇不下。翰林院的那幫詞臣,以為我貪戀祿位,真是可挾極。”
王國光:“叔大兄,平心而論,為天下計,你的確不能離開京城。”
“汝觀兄,眾口爍金啊!”張居正痛苦地?fù)u搖頭,道,“不谷想好了,準(zhǔn)備再次上疏乞皇上開恩,準(zhǔn)我回江陵守制。”
“寫則可寫,但依咱之陋見,皇上決不會同意。學(xué)甫兄,你呢?”
王崇古正愣瞧著窗外的槐樹出神,見王國光問他,連忙回道:
“汝觀兄所言極是,首輔,家嚴(yán)既已棄養(yǎng),心中存孝即可,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盡忠。”
張居正長嘆一聲,道:“如果宦海中人,都像你倆這樣通達,我張居正怎會被逼到如此難堪的地步。”
王崇古見首輔被奪情事弄得神情沮喪,情知再下去只會徒增煩惱,便換了個話題:
“叔大兄,咱邀汝觀兄今日來拜謁,為的是清丈田畝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汝觀兄已講得詳細(xì)。咱倆議過,這件事開展起來,必定阻力很大,依不谷之見,得用一點雷霆手段。”
“用何雷霆手段?”張居正問。
“聽汝觀兄所言,首輔的意思是先在山東開始?”
“是,”張居正點點頭,“楊庵決心甚大,在他那里先行一步,試試風(fēng)頭。”
“肯定推進很難,不谷擬從部衙中抽調(diào)一名侍郎前往督陣,不知首輔意下如何。”
“很好,派去的人,一定要勇于任事。”
“這個請首輔放心。”王崇古仍如在帳幕中議論軍事,大有縱橫捭闔的氣勢,他侃侃言道,“若欲振士氣,不谷與汝觀兄商議過,首先得殺猴給雞看。”
張居正眉梢掠過一絲難得的笑意,道:“人家殺雞嚇猴,你偏要殺猴嚇雞,你的打算。”
王崇古回答:“不谷分析,只要重新清丈田畝的咨文到省,陽武侯薛汴與衍圣公孑L尚賢兩人一定會反對,咱的意思,先從他二人中找出一只‘猴兒’來。他只要一蹦跶,立刻就逮起來。還有一些大戶,比起他們來,只算是‘雞’,‘猴子’咱都敢殺,你‘雞’還算什么?你只要一動,咱就把你掐住。”
“方才學(xué)甫兄所言,就是他倡議的雷霆手段,只是這樣一來,就會有許多的侯爺王爺跑到皇上那里去告刁狀。”王國光跟著補充,“首輔你還記得隆慶六年秋上的事么,咱們施行的胡椒蘇木折俸,已取得圣意,但幾個侯爵跑到李太后面前一哭訴,李太后立刻就改了口風(fēng)。弄得咱們左右不是人,差一點被那幫混蛋算計了。”
“這種事情保不準(zhǔn)還會發(fā)生,”張居正伸了伸腰,一邊思考一邊道,“就拿薛汴來,他的陽武侯是世襲的,有成祖皇帝親自頒賜的鐵券金書,任何時候都能免死罪,所以他才敢胡作非為。能把這樣的‘猴子’懲治一下,對于減除清丈田畝的阻力,是有百利而無一弊。學(xué)甫兄,你可以把這層意思,先向楊庵吐露一二,讓他有個準(zhǔn)備。”
“好,我回到衙門就急速辦理。”
三人把這件事議得透徹,告辭之前,王國光又斟酌著道:“叔大兄,有一件事還想征詢你的意見。”
“何事?”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個書呆子,這會兒還戴著枷,跪在午門外示眾哪。”
“聽皇上要他們夫三天?”張居正問。
“是的,”王國光,“他們二人還不服氣,跪在那里昂頭一丈。但三天以后,該如何疵他們呢?”
“這要看皇上的意思。”
“皇上已有旨意到部,要吏部先拿出懲處意見條陳上奏。咱接任不過兩天,哪件事該如何辦理,腦子里還是一盆糨糊,所以特來討教。”
王國光樣子極虔誠,但張居正感到他似乎有推諉之意,心里頭略略有點不高興。正思慮著如何回答,王崇古插進來直捅捅言道:
“對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口喙狂人,應(yīng)該予以嚴(yán)懲。”
王國光回道,“嚴(yán)懲肯定要嚴(yán)懲,但總要有法可行。”
王崇古不屑地一笑,揶揄道:“什么叫法,皇上的旨意就是法,皇上讓吏部拿條陳,這實際上就是要嚴(yán)懲了。”
“但嚴(yán)懲亦有度,殺頭、戍邊、開籍都是嚴(yán)懲,咱該取哪一種?”
張居正見王國光確實是因為不懂才拿不定主意,心下稍安,他制止了兩人的爭論,道:
“去年劉臺上折污告,皇上下旨判他五千里外充軍,不準(zhǔn)回籍。此次吳中行趙用賢二人與他所行之事差不多,懲串輕重,亦可參照執(zhí)行。”
張居正一錘定音,二人再無話可,當(dāng)下告辭出來,起轎回府。
過了一夜,第二天麻麻亮,緹騎兵就把吳中行與趙用賢從鎮(zhèn)撫司大牢中提出來,押解到午門前的廣場。昨日已跪了一天,兩人的膝蓋都磨破了皮,蹭一下都痛。緹騎兵毫無憐憫之心,一到廣場,就把兩人推倒跪下,頸子上戴著四十斤重的鐵木枷,手圈在里頭連轉(zhuǎn)動一下都不可能,腳下的磚地又都硬得像鐵,膝蓋一碰上去,剛結(jié)了血痂的地方頓時間又被磨破,鮮血滲了出來,濡濕了褲腿。趙用賢雖是個胖子,但忍耐力顯然比不上吳中行,跪在那里齜牙裂嘴地難受,瞧他那副模樣,吳中行不免擔(dān)心,問道:
“汝師兄,你熬得住么?”
“熬不住也得熬,”趙用賢仍不改心高氣傲的脾性,自嘲道,“戴枷夫,這也是讀書人必修的功課↓了這一關(guān),方可稱天下斯文:”
“理是這個理兒,”吳中行艱難地挪了挪膝蓋,道,“只要記住咱們是為了捍衛(wèi)朝廷的綱常而下跪,咱們的膝蓋,就不會感到疼痛:”
剛完,猛聽得趙用賢“哎喲”一聲,吳中行扭頭看去,只見趙用賢身子撲倒在地。原來他因膝蓋生疼,身子不住地?fù)u晃,旁邊的緹騎兵嫌他不老實,故在他的后腰上踹了一腳。由于鐵木枷鎖得太緊,倒地一傾,把趙用賢的頸子劃開一道大血口子,鮮血流了出來。緹騎兵又把鐵木枷一拉,扯起趙用賢重新跪正。吳中行與趙用賢對視一眼,都是敢怒不敢言。他們深知與這些文墨不通的緹騎兵講理猶如對牛彈琴,只能自討苦吃。看到趙用賢血人一般,雙目圓睜跪在那里,好像隨時都會跳起來與人拼命。吳中行怕他真的起爆,便想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言道:
“汝師兄,跪著也是跪著,咱們何不趁這大好光陰,做點咱們該做的事。”
“做什么事?”趙用賢問。
“咱們聯(lián)詩如何?”
“聯(lián)詩?”趙用賢瞟了一眼站在身邊的兇神惡煞的緹騎兵,笑道.“記得金粉六朝時有兩句詩‘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寫某皇帝的風(fēng)流事。如今你和我,身邊不缺韓擒虎,卻沒有張麗華。所以,咱們既不是昏君,更不是昏臣。”
“那是什么?”
“是咱大明皇朝的殉道者。”
“此評允當(dāng),”吳中行低頭看了看頸子上套著的沉重的鐵木枷,又抬頭看了看淡云飄逸的藍(lán)天,苦笑著問,“汝師兄,你不想聯(lián)詩了?”
“聯(lián)吧,你出題兒。”
“好,就用這枷字起韻吧。”
吳中行略略沉思,便吟道:
十月輕寒戴鐵枷
趙用賢素有捷才,立刻聯(lián)上一句,并又出一句:
書生自賞血如華。
午門長跪丹心壯,
吳中行把趙用賢的聯(lián)句復(fù)誦一遍,又吟道:
御苑流風(fēng)燕子斜。
禁鼓聲聲聞帝闕,
趙用賢一笑,一邊打腹稿,一邊道:“帝闕之禁鼓,該用什么對?子道兄,你這是故意整我。”
吳中行知他故意賣關(guān)子,便催促道:“誰不知道你有七步之才,快對上,不然罰你。”
“怎么罰?”
“一炷香工夫,不準(zhǔn)挪動膝蓋。”
趙用賢瞟了瞟站在身邊的緹騎兵,嚷道:“你比韓擒虎還要惡毒,聽著,我有了。”著吟出兩句:
浮云片片掛檐牙。
春來春去長安道,
這時來午門看熱鬧的人又多了起來,兩位詞臣都有股“人來瘋”的傻勁兒,一時間思如泉涌,你來我往聯(lián)得好不暢快:
花落花開處士家。
我因朝奏終成禍,(吳中行)
誰苦今晨未品茶?
枯舌生津思好句,(趙用賢)
忠肝沸血化煙霞。
三杯醉饒絲竹,(吳中行)
九死余生對暮鴉。
敢為綱常成死諫,(趙用賢)
終叫社稷免咨嗟。
吳中行這一句對得有些勉強,但一時也覓不來好詞替換。他此刻也想弄個生僻的上句來難一難趙用賢,正攢眉沉思,忽聽得有人朗吟了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天道無窮地有涯。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人只顧得吟詩,然不知身邊圍觀的人已聚多:聽得有人接句,忙抬頭來看,只見艾穆已站在他們的面前。
“和父兄,原來是你。”吳中行一陣驚喜。
艾穆單腿跪下,一邊掏出手袱兒替趙用賢擦拭頸上的血跡,一邊道:
“看你們在這里旁若無人地斗韻,艾某實在欽慕。二位受此冤屈,猶苦中作樂,真名士也。”
“苦倒沒什么苦,”吳中行強忍著疼痛,取笑道,“就是手箍死了,撓不了癢癢。”
趙用賢也遺牙巴骨硬撐,附和道:“如果有人替我撓癢,跪他十天半月又有何妨。”
艾穆看著地上的血跡,只覺心揪得很,便伸手去把趙用賢的鐵木枷往上抬了抬,想讓這位冒著虛汗的大胖子輕松一些。緹騎兵見他動作格,便頓了頓手持的哨棒,嚷道:
“這位大人,請站開些。”
艾穆不理會他,仍用手膛枷,趙用賢怕他吃虧,低聲提醒道:
“和父兄,快依他的辦,這些兵爺是狗臉上摘毛,翻臉就翻臉的。”
緹騎兵雖不懂詩,但耳朵尖,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頓時又一腳把趙用賢踹翻在地,吼道:
“你敢罵人,看老子不揍死你。”
艾穆趕緊把趙用賢扶起,霍地站起身來,雙目如電逼視著緹騎兵,厲聲喝道:
“大膽兵賊,竟敢侮辱斯文,定不能饒你。”
“你想怎么樣?”
緹騎兵一提嗓子叫起來,執(zhí)行任務(wù)的這一隊緹騎兵有二三十人,聽這邊一叫喊,便提著兵器都圍了過來。在刑部點卯之后一同前來的沈思孝生怕艾穆吃虧,忙把他扯出人群。翰林院里的一幫詞臣在趙志皋的帶領(lǐng)下也早都趕來這里。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想辦法疏通執(zhí)法的錦衣衛(wèi)緹騎兵,力爭讓兩位受刑的同僚少吃一點苦頭。見艾穆與緹騎兵發(fā)生爭執(zhí),趙志皋明上前去,偷偷地把一只銀錠塞到領(lǐng)頭的校手中.腆著臉笑道:?e
“這位兵爺不要發(fā)怒,大家都替皇上辦事,能通融的盡量通融◎著的這兩位是咱的同事,待他們平安解了刑罰,咱請各位兵爺喝酒。”
“解刑之后,你們這些官老爺還不像昂頭的公雞,哪里還認(rèn)得俺們這些大兵。”
得了銀錠的校,嘴上雖這么,臉上卻浮著得意的笑容,他一揮手,緹騎兵又都散開各就各位。艾穆趁這空兒,又走了過來,蹲下來問跪著的二位:
“昨晚上發(fā)生的事,你們知道么?”
“發(fā)生什么事了?”吳中行問。
“天上出了妖星。”
“妖星,什么妖星?”趙用賢問。
“昨晚掃帚星起于東南,直犯北斗,光逼中天。隨后,京城就有三處火警。”
“星象變異,天人感應(yīng),這預(yù)兆什么?”吳中行突然捅了身子:
艾穆眼中射出深邃的光芒,反問道:“地上有奪情之議,天上有妖星閃耀,子道兄,個中蹊蹺,還用得著追問嗎?”
“老天爺有眼哪,”趙用賢突然狂笑起來,“我輩之舉,上合天意,縱死何憾!”
他這一笑,立刻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緹騎兵一跺腳,又斥道:“你再胡鬧,心俺又揍你。”
艾穆眼見人聚多,便提高嗓門道:“那日在天香樓,艾某已過,繼你們二位之后,我一定也會上疏皇上,批駁曾士華。所以,咱們既不是昏君,更不是昏臣。”
“那是什么?”
“是咱大明皇朝的殉道者。”
“此評允當(dāng),”吳中行低頭看了看頸子上套著的沉重的鐵木枷,又抬頭看了看淡云飄逸的藍(lán)天,苦笑著問,“汝師兄,你不想聯(lián)詩了?”
“聯(lián)吧,你出題兒。”
“好,就用這枷字起韻吧。”
吳中行略略沉思,便吟道:
十月輕寒戴鐵枷
趙用賢素有捷才,立刻聯(lián)上一句,并又出一句:
書生自賞血如華。
午門長跪丹心壯,
吳中行把趙用賢的聯(lián)句復(fù)誦一遍,又吟道:
御苑流風(fēng)燕子斜。
禁鼓聲聲聞帝闕,
趙用賢一笑,一邊打腹稿,一邊道:“帝闕之禁鼓,該用什么對?子道兄,你這是故意整我。”
吳中行知他故意賣關(guān)子,便催促道:“誰不知道你有七步之才,快對上,不然罰你。”
“怎么罰?”
“一炷香工夫,不準(zhǔn)挪動膝蓋。”
趙用賢瞟了瞟站在身邊的緹騎兵,嚷道:“你比韓擒虎還要惡毒,聽著,我有了。”著吟出兩句:
浮云片片掛檐牙。
春來春去長安道,
這時來午門看熱鬧的人又多了起來,兩位詞臣都有股“人來瘋”的傻勁兒,一時間思如泉涌,你來我往聯(lián)得好不暢快:
花落花開處士家。
我因朝奏終成禍,(吳中行)
誰苦今晨未品茶?
枯舌生津思好句,(趙用賢)
忠肝沸血化煙霞。
三杯醉饒絲竹,(吳中行)
九死余生對暮鴉。
敢為綱常成死諫,(趙用賢)
終叫社稷免咨嗟。
吳中行這一句對得有些勉強,但一時也覓不來好詞替換。他此刻也想弄個生僻的上句來難一難趙用賢,正攢眉沉思,忽聽得有人朗吟了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天道無窮地有涯。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人只顧得吟詩,然不知身邊圍觀的人已聚多。聽得有人接句,忙抬頭來看,只見艾穆已站在他們的面前。
“和父兄,原來是你。”吳中行一陣驚喜。
艾穆單腿跪下,一邊掏出手袱兒替趙用賢擦拭頸上的血跡,一邊道:
“看你們在這里旁若無人地斗韻,艾某實在欽慕。二位受此冤屈,猶苦中作樂,真名士也。”
“苦倒沒什么苦,”吳中行強忍著疼痛,取笑道,“就是手箍死了,撓不了癢癢。”
趙用賢也遺牙巴骨硬撐,附和道:“如果有人替我撓癢,跪他十天半月又有何妨。”
艾穆看著地上的血跡,只覺心揪得很,便伸手去把趙用賢的鐵木枷往上抬了抬,想讓這位冒著虛汗的大胖子輕松一些。緹騎兵見他動作格,便頓了頓手持的哨棒,嚷道:
“這位大人,請站開些。”
艾穆不理會他,仍用手膛枷,趙用賢怕他吃虧,低聲提醒道:
“和父兄,快依他的辦,這些兵爺是狗臉上摘毛,翻臉就翻臉的。”
緹騎兵雖不懂詩,但耳朵尖,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頓時又一腳把趙用賢踹翻在地,吼道:
“你敢罵人,看老子不揍死你。”
艾穆趕緊把趙用賢扶起,霍地站起身來,雙目如電逼視著緹騎兵,厲聲喝道:
“大膽兵賊,竟敢侮辱斯文,定不能饒你。”
“你想怎么樣?”
緹騎兵一提嗓子叫起來,執(zhí)行任務(wù)的這一隊緹騎兵有二三十人,聽這邊一叫喊,便提著兵器都圍了過來。在刑部點卯之后一同前來的沈思孝生怕艾穆吃虧,忙把他扯出人群。翰林院里的一幫詞臣在趙志皋的帶領(lǐng)下也早都趕來這里。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想辦法疏通執(zhí)法的錦衣衛(wèi)緹騎兵,力爭讓兩位受刑的同僚少吃一點苦頭。見艾穆與緹騎兵發(fā)生爭執(zhí),趙志皋明上前去,偷偷地把一只銀錠塞到領(lǐng)頭的校手中,腆著臉笑道:
“這位兵爺不要發(fā)怒,大家都替皇上辦事,能通融的盡量通融◎著的這兩位是咱的同事,待他們平安解了刑罰,咱請各位兵爺喝酒。”
“解刑之后,你們這些官老爺還不像昂頭的公雞,哪里還認(rèn)得俺們這些大兵。”
得了銀錠的校,嘴上雖這么,臉上卻浮著得意的笑容,他一揮手,緹騎兵又都散開各就各位。艾穆趁這空兒,又走了過來,蹲下來問跪著的二位:
“昨晚上發(fā)生的事,你們知道么?”
“發(fā)生什么事了?”吳中行問。
“天上出了妖星。”
“妖星,什么妖星?”趙用賢問。
“昨晚掃帚星起于東南,直犯北斗,光逼中天。隨后,京城就有三處火警。”
“星象變異,天人感應(yīng),這預(yù)兆什么?”吳中行突然捅了身子。
艾穆眼中射出深邃的光芒,反問道:“地上有奪情之議,天上有妖星閃耀,子道兄,個中蹊蹺,還用得著追問嗎?”
“老天爺有眼哪,”趙用賢突然狂笑起來,“我輩之舉,上合天意,縱死何憾!”
他這一笑,立刻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緹騎兵一跺腳,又斥道:“你再胡鬧,心俺又揍你。”
艾穆眼見人聚多,便提高嗓門道:“那日在天香樓,艾某已過,繼你們二位之后,我一定也會上疏皇上,批駁曾士華。所以,咱們既不是昏君,更不是昏臣。”
“那是什么?”
“是咱大明皇朝的殉道者。”
“此評允當(dāng),”吳中行低頭看了看頸子上套著的沉重的鐵木枷,又抬頭看了看淡云飄逸的藍(lán)天,苦笑著問,“汝師兄,你不想聯(lián)詩了?”
“聯(lián)吧,你出題兒。”
“好,就用這枷字起韻吧。”
吳中行略略沉思,便吟道:
十月輕寒戴鐵枷
趙用賢素有捷才,立刻聯(lián)上一句,并又出一句:
書生自賞血如華。
午門長跪丹心壯,
吳中行把趙用賢的聯(lián)句復(fù)誦一遍,又吟道:
御苑流風(fēng)燕子斜。
禁鼓聲聲聞帝闕,
趙用賢一笑,一邊打腹稿,一邊道:“帝闕之禁鼓,該用什么對?子道兄,你這是故意整我。”
吳中行知他故意賣關(guān)子,便催促道:“誰不知道你有七步之才,快對上,不然罰你。”
“怎么罰?”
“一炷香工夫,不準(zhǔn)挪動膝蓋。”
趙用賢瞟了瞟站在身邊的緹騎兵,嚷道:“你比韓擒虎還要惡毒,聽著,我有了。”著吟出兩句:
浮云片片掛檐牙。
春來春去長安道,
這時來午門看熱鬧的人又多了起來,兩位詞臣都有股“人來瘋”的傻勁兒,一時間思如泉涌,你來我往聯(lián)得好不暢快:
花落花開處士家。
我因朝奏終成禍,(吳中行)
誰苦今晨未品茶?
枯舌生津思好句,(趙用賢)
忠肝沸血化煙霞。
三杯醉饒絲竹,(吳中行)
九死余生對暮鴉。
敢為綱常成死諫,(趙用賢)
終叫社稷免咨嗟。
吳中行這一句對得有些勉強,但一時也覓不來好詞替換。他此刻也想弄個生僻的上句來難一難趙用賢,正攢眉沉思,忽聽得有人朗吟了兩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
天道無窮地有涯。
吳中行與趙用賢兩人只顧得吟詩,然不知身邊圍觀的人已戡聚多。聽得有人接句,忙抬頭來看,只見艾穆已站在他們的面前。
“和父兄,原來是你。”吳中行一陣驚喜。
艾穆單腿跪下,一邊掏出手袱兒替趙用賢擦拭頸上的血跡,一邊道:
“看你們在這里旁若無人地斗韻,艾某實在欽慕。二位受此冤屈,猶苦中作樂,真名士也。”
“苦倒沒什么苦,”吳中行強忍著疼痛,取笑道,“就是手箍死了,撓不了癢癢。”
趙用賢也遺牙巴骨硬撐,附和道:“如果有人替我撓癢,跪他十天半月又有何妨。”
艾穆看著地上的血跡,只覺心揪得很,便伸手去把趙用賢的鐵木枷往上抬了抬,想讓這位冒著虛汗的大胖子輕松一些。緹騎兵見他動作格,便頓了頓手持的哨棒,嚷道:
“這位大人,請站開些。”
艾穆不理會他,仍用手膛枷,趙用賢怕他吃虧,低聲提醒道:
“和父兄,快依他的辦,這些兵爺是狗臉上摘毛,翻臉就翻臉的。”
緹騎兵雖不懂詩,但耳朵尖,卻把這句話聽進去了,頓時又一腳把趙用賢踹翻在地,吼道:
“你敢罵人,看老子不揍死你。”
艾穆趕緊把趙用賢扶起,霍地站起身來,雙目如電逼視著緹騎兵,厲聲喝道:
“大膽兵賊,竟敢侮辱斯文,定不能饒你。”
“你想怎么樣?”
緹騎兵一提嗓子叫起來,執(zhí)行任務(wù)的這一隊緹騎兵有二三十人,聽這邊一叫喊,便提著兵器都圍了過來。在刑部點卯之后一同前來的沈思孝生怕艾穆吃虧,忙把他扯出人群。翰林院里的一幫詞臣在趙志皋的帶領(lǐng)下也早都趕來這里。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想辦法疏通執(zhí)法的錦衣衛(wèi)緹騎兵,力爭讓兩位受刑的同僚少吃一點苦頭。見艾穆與緹騎兵發(fā)生爭執(zhí),趙志皋明上前去,偷偷地把一只銀錠塞到領(lǐng)頭的校手中,腆著臉笑道:
“這位兵爺不要發(fā)怒,大家都替皇上辦事,能通融的盡量通融◎著的這兩位是咱的同事,待他們平安解了刑罰,咱請各位兵爺喝酒。”
“解刑之后,你們這些官老爺還不像昂頭的公雞,哪里還認(rèn)得俺們這些大兵。”
得了銀錠的校,嘴上雖這么,臉上卻浮著得意的笑容,他一揮手,緹騎兵又都散開各就各位。艾穆趁這空兒,又走了過來,蹲下來問跪著的二位:
“昨晚上發(fā)生的事,你們知道么?”
“發(fā)生什么事了?”吳中行問。
“天上出了妖星。”
“妖星,什么妖星?”趙用賢問。
“昨晚掃帚星起于東南,直犯北斗,光逼中天。隨后,京城就有三處火警。”
“星象變異,天人感應(yīng),這預(yù)兆什么?”吳中行突然捅了身子。
艾穆眼中射出深邃的光芒,反問道:“地上有奪情之議,天上有妖星閃耀,子道兄,個中蹊蹺,還用得著追問嗎?”
“老天爺有眼哪,”趙用賢突然狂笑起來,“我輩之舉,上合天意,縱死何憾!”
他這一笑,立刻吸引了不少圍觀者,緹騎兵一跺腳,又斥道:“你再胡鬧,心俺又揍你。”
艾穆眼見人聚多,便提高嗓門道:“那日在天香樓,艾某已過,繼你們二位之后,我一定也會上疏皇上,批駁曾士楚、陳三謨等奪情之議,昨日午夜,我已擬好折子,沈主事定要附名,這折子就以我倆的名義遞進。”
“折子已遞了?”吳中行問。
“還在這兒呢。”沈思孝插話,著就把手上的折子遞給艾穆,又道。“和父兄遞進去之前,先要念給二位聽聽。”
“好,和父兄,快念。”趙用賢大聲催促。
艾穆站起身來,抖開折子。立刻,偌大的午門廣場鴉雀無聲,所有看熱鬧的人都屏神靜氣安寧下來。艾穆清了清喉嚨,大聲念道:
吾皇陛下:臣刑部員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就首輔張居正奪情事,再行抗疏,諫曰:
自居正奪情,妖星突見,光逼中天。言官曾士楚、陳三謨,甘犯清議,率先請留,人心頓死,舉國如狂。
今星變未銷,火災(zāi)繼起。臣豈敢自愛其死,不肯灑血為陛下言之:
陛下之留居正也,名曰為社稷。須知社稷所重,莫過于綱常。而元輔大臣者,綱常之表也。棄綱常而不顧,何社稷所能安?且事偶一為之者,例也。而萬世不易者,先王之制也。今棄先王之制而從近代之例,如之決然不可也。居正今以例奪情,覿顏留機樞之地。設(shè)若期間國家有大慶賀大祭詞等盛典,為元輔者,欲避則害君臣之義,欲出則傷父子之情。臣不知陛下何以處居正,居正又何以自處也。徐庶以母故而辭于昭烈,日:臣方寸亂矣。居正獨非人子乎?而方寸不亂耶?位極人臣,反不修匹夫常節(jié),何以對天下后世?臣聞古圣帝明王,勸人以孝矣,未聞從而奪之也。為人臣者,移孝以事君矣,未聞為所奪也。以禮義廉恥風(fēng)化天下,猶恐不及,顧乃奪之?使天下為人子者,皆忘三年之愛于其父,常紀(jì)墜矣!異時即欲以法度整齊之,何可得耶?陛下誠愛居正,當(dāng)愛之以德,使奔喪終制以大節(jié),則綱程而朝廷正,乃使天下百官萬民成服之。災(zāi)變不可弭矣,懇望陛下再思奪情之議,準(zhǔn)臣之請。臣艾穆、沈思孝伏拜。
一篇雄文,抨擊猶烈。在場的官員豎著耳朵聽下來,不少人為之股栗,更有人生怕惹火燒身,趕緊抽身溜走。當(dāng)然,也有不少人拊掌叫好。吳中行聽罷,也不免為艾穆鋒芒畢露的犀利言辭而大為擔(dān)心。因為,這篇疏中不但針砭首輔,而且捎帶著把皇上也刺激了一番,便道:
“和父兄這篇疏文,痛快淋漓,真千古奇文也,只是言辭過于激烈,一旦投進,下場不會比我倆好到哪里去。”
“艾某正有此意,陪二位在此一跪。”
艾穆話音剛落,沈思孝也凜然道:“還有我哪,我既來到午門,就沒打算回去。”
“快哉,快哉!”趙用賢又大叫起來,“讀此雄文,真想浮一大白。”
艾穆拱手朝兩位跪著的同道一揖,言道:“二位在此稍候,我和純父兄投折去了。”
話猶未了,圍觀的人早給他們二人讓出一條道兒。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