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見門生苦心猜圣意 入平臺造膝沐驚風
張四維窩了一肚子火,從內閣回到家來,更過衣后,管家張順請他用晚膳,可他胃口無,只讓張順吩咐廚下調了一碗蜜漬蘭花膏給他服用,自己悶坐在書房里,還在想著下午馮保大鬧內閣的事。
自萬歷五年入閣擔任輔臣以來,張四維一直在提心吊膽中過日子,一來是懼于張居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嚴峻政風,二來更憚于李太后與皇上對張居正的言聽計從。人閣之前,他來也是一個敢作敢為一不二的干臣,但是,他那幾刷子比起張居正的鐵腕來,卻是巫見大巫。加之皇上準他人閣的旨意是“隨元輔人閣辦事”,已判了他的身份就是隨班,張四維審時度勢,便將自己的政見主張盡行收起,一切惟張居正馬首是瞻。幾年下來,他在士林中的形象竟完改變,官場中無論是清流還是循吏,兩樣人都視他為庸碌之輩。除了在張居正面前唯唯諾諾,對馮保,他也是十二分的巴結。他知道得罪了這位老公公就是得罪了李太后。但自擔任首輔以后,他的心態漸漸有了一些變化。就像阻止潘晟入閣這件事,他從自身利益著想,決不想潘晟人閣對他構成威脅。因此,他明明知道潘晟走通了馮保的路子,卻依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組織自己的門人進行彈劾。他這是聽信張鯨的話走了一步險棋。他想著如果皇上駁回,再去馮保府上請罪,甚至不惜把張鯨拋出來以討馮保的歡心。誰知皇上競如此爽快地同意了他的擬票,這樣一來便給他造成如下印象:皇上對馮保已存有芥蒂,而張鯨已過馮保取得皇上的寵信。如果過去,處理馮保與張鯨的關系,他是腳踏兩只船。通過這件事,他決心棄馮親張。他甚至暗自忖度:皇上會不會是通過張鯨來試探他的心思。張鯨不止一次對他起,皇上一直想親自柄政,只是李太后堅持不允,他才不得不在張居正與馮保的雙重挾持下,繼續當那種誠惶誠恐的“影子皇帝”。如今,張居正既死,皇上要想當事必躬親的社稷之君,還得搬掉馮保這塊絆腳石。皇上要這么做,首先必須取得外廷特別是內閣大臣的支持。如果真是這樣,他這個新任首輔便是關鍵。但長期以來,在外人眼中,他張四維與張居正的關系是如影隨形。他要想取得皇上的信任,就必須有所表現,也就是,要讓皇上看到他與張居正的不同之處。
基于以上分析,張四維決心投石問路向皇上表示忠心,彈劾潘晟只是他作出了一個的試探,此事成鞏后,他自以為摸準了皇上的心思,暗自高興之余,又開始琢磨更大的行動。簡單地,他是想利用皇上即將得子這樣一件大喜事作為契機,通過施行晉封、大赦、蠲免田賦三件大事來順理成章地推行他的“德政”:晉封可討好皇室,自不待言,給國納稅農戶蠲免當年三分之一田賦,也是老百姓歡呼雀躍的善舉。再大赦——這是張四維最想做成又最沒有把握的事。由于張居正奉行“治亂須用重典”的政策。幾年來,各地大牢關押的人犯大為增加,每年秋決,國被判斬決的罪犯由幾百人升至數千人,張居正猶嫌刑法松弛。更有甚者,十年來,被張居正的“考成法”罷黜或被拘讞判刑流徙的官員,也有數百名之多,若能恢復這部分人的官職,則等于從根上否定了張居正的吏治舉措。皇上愿不愿意這樣做,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張四維心底清楚,惟其如此,他才有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人數眾多的中下層官員的支持,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晉封為了取悅“君心”;蠲免田賦為的是得到“民心”;大赦則是為了博取“官心”。若三樣實現,萬歷王朝必然在他張四維的輔佐下,掀開嶄新的一頁。可是,令他迷惑不解的是,他將如何實施這三件事的密折呈進大內后,皇上既不召見他,也不將折子發回內閣擬票,正自焦灼,馮保恰在這時候登上門來興師問罪……
正在張四維獨自呆在書房里如坐針氈之時,忽見管家張順推門進來,稟道:
“老爺,李植御史大人到了。”
“啊!”張四維迷盹盹地揉揉眼睛,剛起身準備到客堂相見,想了想忽又改變主意,對張順,“你將他領到書房來。”
轉眼間,張順領了一個身穿五品白鷴官服的中年官員進來。只見他瘦得一根蔥似的,淡眉鼠眼,高顴骨尖下巴——這副長相,倒像是京城大店里那些見人人話,見鬼鬼話的朝奉。他便是在都察院供職的監察御史李植。
李植一進門,立忙把官袍下擺一撩雙膝一彎跪了下去,口中大聲稟道:“門生李植叩見座主大人。”
張四維親熱言道:“起來,張順,給李植看座。”
李植半邊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副奉事惟謹的樣子。他是萬歷二年的進士,那一年會試的主考官是呂調陽,副主考是張四維。呂調陽萬歷六年病逝,這一年的進士便都奉張四維為座主。如今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十之**都是張居正生前親自詮選。張四維雖然當了首輔,這些當道大臣卻是沒有一個肯聽他調遣。倒是他的門生中,有不少人聚集在他的麾下,這李植便是其中之一☆植屬于那種一按渾身都有消息兒的人,一肚子鬼點子多似天上繁星。因此,他就格外得到張四維的青睞,逢有難以決斷的事,張四維便會將他找來商量。此時,待張順退出把書房門掩上,張四維便一改座主的尊嚴,迫不及待地:
“李植,知道老夫為何召你來嗎?”
李植眨了眨兩只眼睛,問:“聽馮公公下午跑到座主的值房里大鬧一通。”
“你聽誰的?”
“黃際。”
黃際是張四維的書辦。張四維郁了一肚子的悶氣,終于找到一個人一吐為快,于是將下午在值房里發生的事備細了☆植一聽,縮脖兒一笑,道:
“座主大人,唐代宗將‘不癡不聾,不做阿家翁’兩句金言,做了護身符。這兩句話,如今正好用在你的身上。”
“怎的合用于老夫?”張四維不解地問。
“大人當五年次輔,一直裝聾作啞,現在,是您驚雷劈空利劍出鞘之時。”
張四維眉毛一蹙,回道:“瞧你興抖抖的樣子,話高一句低一句不著邊際。什么利劍出鞘?”
李植挪正了座兒,再不敢吊兒郎當打野岔,而是斂了笑容一正經言道:
“依卑職猜測,眼下皇上心里頭最嫉恨的還不是馮保,而是張居正。”
“你怎么會這樣想?”張四維問。
“大人還記得萬歷六年皇上因醉酒而調戲宮女的事情嗎?”李植舔了舔嘴唇問道,“按理,皇上的宮闈秘事,外臣既不能打聽.更不能干涉!張居正不但干涉,而且還替皇上起草《罪己詔》,刊載在邸報上。對于一個九五至尊的皇上,如此聽任大臣擺布,豈不是奇恥大辱?”
張四維覺得李植這番話無甚新意,道:“《罪己詔》一事是有些過分,但這并不能費陘張居正☆太后當時在盛怒之下,有心要廢黜當今皇上,另立潞王,是張居正勸李太后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就是癥結所在。”李植兩道稀疏的眉毛一陣顫動,身子朝前一俯,覷著張四維,神秘兮兮地,“據皇上當時跪在奉先殿門口,苦苦哀求李太后不要廢黜他,李太后硬是板下臉來不松口。為何張居正一勸,李太后就能回心轉意?這里頭的奧妙,叫皇上不得不深思啊!”
“你是……”
“皇上肯定會這樣想:咱是太后的親生兒子,又貴為九五至尊,為什么咱在圣母心中的地位,反倒不如一個張居正?”
“你瞎猜疑什么?”
“大人,卑職并不是瞎猜疑。其實,宮廷內外,早有一些議論不脛而走,李太后與張居正之間的關系曖昧,已超了君臣界限……”
“閉嘴!”
張四維斷喝一聲,李植嚇得一縮舌頭把底下的話吞了回去。其實,關于李太后與張居正的傳聞他也聽到一些,但他根就不相信。張居正雖然喜歡女色,但絕沒有膽量去打李太后的主意☆太后欽慕張居正是真,有時也難免有一些私情,但她更沒有勇氣過皇家道德藩籬。退一萬步講,縱然李太后行為有失檢點,也必定是天下第一等機密,有誰膽敢將它捅出來?皇家秘事諱莫如深,不要胡猜亂講,就是有心打聽者,也必將招來殺身之禍。張四維惱恨李植不知天高地厚信口雌黃,便把臉沉下來,厲聲斥道:
“從此以后,不許你再提這件事。”
李植點點頭半晌不吭聲,見張四維瞅著屋頂出神,復又鼓起勇氣,心言道:“座主大人,卑職并不是要捕風捉影談張居正的**。而是想提醒您,可以從這件事上,揣摩皇上的心思。”
“皇上心思?”張四維揉了揉發澀的眼袋,疑惑著問,“你能揣摩出什么呢?”
李植答道:“皇上大婚之后,懂得男女私情。他不愿意讓任何一個男人取代他的父親隆慶皇帝,在李太后的心中占有地位。一旦這個男人出現,他必東他置于死地而后快。”
“皇上的這種心態,不谷也有所體會。”張四維腦子里念頭一轉,又道,“可是張居正已經去世,皇上的萬千嫉恨,豈不化為烏有?”
李植詭譎地一笑,回道:“咱家鄉流傳一句粗話,叫‘狗趕出去了,屁還在屋里頭’。如今朝廷上,雖然走了張居正這只狗,但滿衙門都還留著他的屁。”
張四維皺了皺眉,斥道:“什么亂七八糟的話,嘴里放干凈一點。”
李植半尷不尬地一笑,又道:“卑職私下猜度,皇上嫉恨張居正,決不會因為張居正一死了之。早晚有一天,他會對張居正進行清算。”
張四維這時想起張鯨偷偷透露給他的一些關于皇上的信息,便覺李植分析有幾分道理,喟然嘆道:
“皇上畢竟年輕,如今滿朝文武都是張居正的親信,勢大難欺啊!想清算他,談何容易!”
“大人此言差矣,”話一出口,李植便覺不恭,他朝張四維歉意一笑,又繞彎子道,“京城一到冬日,滴水成冰雪厚三尺,可是一到夏天,驕陽之下,你上哪兒看得見一片雪花?自然節令與政壇規律,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四維拿起桌上的一柄碧玉如意,一邊捻著一邊答道:qut;理是這么個理兒,關鍵在于皇上。”
李植又是一笑,冒了個響炮:“依卑職看,關鍵不是在皇上。而是在您這位新任的首輔大人。”
“為何在我?”張四維一愣。
“皇上欲改弦更張號令天下,必欲通過內閣控制五府六部各大衙門來實現。內閣首輔如果不深諳皇上心術,行政調度南轅北轍,則災禍必起肘腋之間。遍查歷代故實,皇上開掉一個首輔,猶如脫掉腳上一雙臭襪子,是太容易的事。張居正是大明開國以來惟獨一個例外,這是因為皇上登極才十歲髫齡。所以,張居正能將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如今,皇上已長大成人,經過十年歷練,早已深沉練達洞察幽微∠座主接替張居正,成為萬歷王朝的第二任首輔,也是萬歷皇上親自執政后的第一任首輔。數月之間,滄桑已變,大人若想穩踞宰輔之位,就必須徹底與張居正決裂。”
李植一番宏論,在張四維聽來雖有不敬之辭,但細心一想卻也在理,于是悠悠問道:
“如何一個決裂法?”
李植答:“張居正執政十年,無論是吏治還是財政都過于苛嚴,多少勢豪大戶,都將他恨之入骨。”
“可是,天下老百姓還是歡迎他的改革。”
“哼,在廟堂之上,帝禁之中,老百姓又值幾何?”李植鄙夷地啐了一口,“成天聞皇上轉的,都是公卿巨貴,有哪個老百姓能見到皇上?”
“這些道理不用你多講,”張四維既想聽李植的見解,又怕他高談闊論,遂言道:“不谷且問你,如果皇上真的有心清算張居正,他會怎么做?”
“拿掉馮保!”李植脫口而出。看到張四維盯著他的眼光有幾分驚愣,又接著解釋,“皇上目下最忌憚的,還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去十年,李太后通過張居正與馮保這兩個人來輔佐皇上,名為教誨,實則控制。如今張居正已死,若再去掉馮保,李太后等于被人剜了一雙眼晴,她就是還有心控制皇上,也無能為力了。”
張四維凝神想了想,道:“現在馬上彈劾馮保,各種條件尚不成熟。據,皇上現在還很怕他。”
“那是因為皇上還沒有把握把他扳倒。卑職認為,現在最要緊的,是讓皇上懂得使用威權。要讓皇上真正地明白,馮保是他的奴才,而絕不是他的主子。”
“言之有理。不谷現在要做的事,就是還威福于皇上。”張四維興奮地揚起手中的碧玉如意。忽然,他似乎又想起了什么,揚起的手又無力地垂下來,沮喪地,“只是不知何故,皇上一直不肯單獨召見我。”
李植一雙眼睛轉得飛快,突然又呲牙一笑,道:“卑職倒有一個主意,大人不妨試試。”
“請講。”
“卑職聽,皇上頗好銀錢,也曾多次打主意從太倉劃撥銀子,但都遭到張居正抵制。眼下恭妃娘娘快要臨盆生育,內廷正是用錢的時候,大人何不指示戶部,主動撥一筆銀子到內廷供用庫?““唔?”
張四維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想了想,又道:“戶部尚書梁夢龍,與馮必系非同一般,到太倉撥銀,首先得過他這一關.”tt?9ibet
“依卑職看,梁夢龍在這件事上不會阻攔。皇上得子舉國歡慶的喜事,他犯不著冒犯皇上。”
“這個倒是。”
張四維點點頭,決定明日親自到戶部走一趟。
八月十一日凌晨,啟祥宮里傳出一聲嘹亮的嬰兒的啼哭¨妃娘娘王迎兒胎氣發動順利產下一子,這便是后來加封皇太子的朱常洛。朱翊鈞于萬歷六年春月間大婚,至此已有四年半時間,與他結縭的正宮娘娘王皇后始終沒有懷孕,而宮女王迎兒偷沾雨露,竟奏承祧之功,這真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恭妃臨盆之前,宮內宮外著實忙碌了一陣子,宮內的太監宮女在李太后的親自督促下,做好了一應接生準備。從產婆奶娘到搖籃尿片,事無巨細,或人或物,一樣樣都置辦妥當。龍虎山道士還專門開壇請下九九八十一張“龍種降生諸神回避”的符咒,遣人日夜馳驅送達京城,如今都貼在啟祥宮內外窗門路口。
太子于丑時三刻誕生,一直守在啟祥宮門外一宿不曾合眼的馮保,豎著耳朵聽清了嬰兒的啼哭并問明這家伙的胯下長了一只**時,頓時滿心歡喜,立刻親往乾清宮向皇上報喜。皇上與皇后也未曾合眼,與太監們湊在一起玩馬吊牌等候消息。一聞這喜訊,都笑得合不攏嘴,又一起趕往慈慶慈寧兩宮向兩位皇太后報喜。此時的紫禁城內,早已是一片沸騰,東西兩條長街上,到處燈火通明。數十座大殿宮院的門口,都掛起了喜氣洋洋的大紅燈籠,各吹殿太監采女,都穿上簇新的禮服四處道賀。首先是啟祥宮門口,接著是整個大內到處都燃起了鞭炮。后花園中的譙樓和午門前的五鳳樓上,都同時奏響了悠揚激的大鐘……
很快,紫禁城中這股子鬧熱的氣氛驚醒了京都的百姓,已經沉入夢鄉的人們紛紛披衣起床走上街頭。他們引頸眺望紫禁城上空的炫目霞彩,眼看螭唇龍吻上掛著的瑤光紫霧,耳聽爆豆子般的鞭炮聲和錯落有致的鐘聲,莫不感到驚奇。就在他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的時候,聽得馳馬奔出大內前往各處皇親宅邸報信的太監們漏出的口風,才知道當今圣上新添了龍子,老百姓們于是奔走相告:“太子誕生了!”,“下一代的皇帝爺降世了!”一時間,偌大一座北京城狂歡起來,街上樓簾盡卷燈火高懸;路上音影浩浩人如蟻聚。花炮轟轟筋弦急急;瑞氣騰騰鐘磬吉祥。六月間,京城人們經歷了張居正逝世的大悲痛,僅僅兩個月,他們又迎來了太子降生的大歡樂。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太平歲月里的多事之秋。
卻皇太子誕生三日之后,也就是中秋節的前一天,張四維早上剛到內閣,就有乾清宮管事牌子周佑前來傳旨,皇上要在平臺單獨召見,要他即刻動身前往。張四維頓覺喜從天降,忙命書辦給周佑封了十兩銀子。張四維出手如此闊綽,讓周佑喜出望外,不由得囑咐了一句:“張先生,萬歲爺正在興頭兒上,你有話盡管。”完就走了。張四維琢磨這句話的含義,笑了笑,也不敢耽擱,徑直往平臺而去。
算算日子,皇上這次召見與馮保那次大鬧內閣,也不過五六天時間。早在三天前,張四維指示戶部給內廷供用庫劃撥的二十萬兩銀子就已辦妥。張四維認為皇上這次終于答應見他,其功勞應歸冠李植劃銀的主意。
從內閣到平臺的這段路上,張四維走得極快。太子剛出生,加之明兒又是中秋節,宮里頭到處都洋溢著節日氣氛。太和殿后頭連接東西長街的橫行甬道上,幾樹桂火燦燦開得正旺,微風吹來馥香陣陣沁人心脾。張四維穿過這里時,見幾個太監自東向西匆匆走來。他瞇眼兒瞧去,但見走在頭里的是大內糕點房的管事牌子胡有兒。這胡有兒間或奉皇上之命,給內閣輔臣送去點心品嘗,故張四維認得他。胡有兒身后,跟了四五個掛著烏木牌的火者,都挑著蓋了明黃錦緞的食盒兒。胡有兒大老遠看見張四維,忙趕了幾步跑過來深深作了一揖,滿臉堆笑言道:
“張相爺,難得在這兒見到你。您老人家拜了相,咱們這些奴才,早就該向您道喜了。”
“有啥值得道喜的。”張四維開心笑道,“一見到你胡有兒,咱就想起你制作的桃酥。那次你送了兩盒來,咱帶回去分給家人品嘗,個個都好吃。”
“這點賤手藝,也值得相爺夸。只要相爺愛吃,早晚我給您老多送點。”
話間,幾個挑著食盒兒的火者已走到跟前,張四維瞧著擔子上的明黃錦緞,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著柔和的光芒,便問:
“又是啥好吃的?”
“月餅呀,”胡有兒答道,“李老娘娘自抱了孫子,一天到晚喜得合不攏嘴,吩咐咱糕點房多做上好的月餅,各個宮院都要送上幾盒兒。咱們這就是往后宮各處送月餅的。相爺,你放心,外廷的官員也少不了。皇上有旨,凡二品以上官員,每人三盒;四品以上,每人兩盒;余下所有京官,每人一盒。就為趕制這批月餅,咱糕點房的二三十號人,忙得幾宿沒睡覺。”
胡有兒著,又打了一拱,方告辭而去。張四維一邊走著,一邊心里頭忖道:“皇上果真是大方起來了。他登極十年,此前過了九個中秋節,外廷臣工沒有一次得到過他賞賜的月餅。施贈點心雖是芥末事,亦可從中看到皇上心境的變化。”不覺已走到平臺門口。這兒的值殿太監名叫孫理,見他來了,便趨上一步施禮迎接,道:
“老先生且進殿稍坐片刻,萬歲爺馬上就來了。”
胡有兒方才見面喊“相爺”,意在表示親熱。現在孫理改稱老先生,卻是正常稱謂。百人百口,張四維頓覺內廷一凼渾水不可隨便趟得,遂收了心思正襟危坐。
少頃,聽得孫理在門外恭恭敬敬喊了一聲“萬歲爺”,旋即聽得軟底靴踏在磚地上的聲音。張四維順勢看去,正好朱翊鈞穿著簇新的袞龍袍,在周佑的引領下跨進了門檻。張四維連忙跪了下去,高聲稟道:
“臣張四維覲見皇上。”
“平身吧。”
朱翊鈞著已在御榻上落坐。張四維回到原來的椅子上坐下。盡管他已是文臣至尊的地位,但因是第一次單獨面圣,仍不免有些緊張,訥訥言道:
“皇上準旨召見下臣,臣不勝感激。”
“張閣老不必拘謹,”朱翊鈞一開口先自笑了起來,“朕一直未曾單獨見你,你著急了是不是?”
“是……”張四維拭了拭腦門子上滲出了細碎的汗珠,言道,“臣知道,皇上這些時很忙。”
“不是忙,是心緒有些煩亂。”朱翊鈞將擱在鑲金紅木腳踏上的靴子跳了一下,緩緩言道,“自從張先生,唔,不是你這位張先生,朕的是元輔張居正。自他去世之后,朕一時不敢見外臣,無論見了誰,都會叫朕想起元輔,忍不住傷心落淚。”
朱翊鈞著臉上便露出戚容,憑直覺,張四維覺得皇上的悲傷并不是發自內心。他當下就懷疑皇上這樣作是不是試探他的態度,略一思索,他答道:
“皇上對元輔的感情至篤至深,以至哀慟過度。太岳先生獲此殊恩,令臣羨慕不已。”
這回答多少有點令朱翊鈞感到意外,他問:“朕心下悲痛,這算什么殊恩?”
“首輔雖為人臣之極,但畢竟是皇上的臣仆。皇上以萬乘之尊,如此錐心揪肺痛悼一個仆人,這是千古少有的事。臣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遇上明君圣主,實乃臣子之福。因此,臣決心誓死報效皇上。”
張四維不顯山不顯水表了一個忠心,朱翊鈞聽了心下舒坦,便開了一個玩笑道:
“報效則可,拍馬屁則不行。”
張四維沒來由地遭此一訕,心下頓時慌亂,干笑道:“皇上,臣還沒學會拍馬屁呢。”
朱翊鈞笑道:“你主動讓戶部撥二十萬兩銀子到內廷供用庫,這不是拍馬屁又是什么?”
“這……”張四維的臉騰地紅了。
朱翊鈞看著張四維坐立不安的樣子,發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謔道:
“朕只是句玩笑話,瞧你張閣老這副窘樣兒,倒當了真!”
鬧了半天虛驚一場。張四維沒想到皇上也會捉弄人,嚇出一身臭汗,半晌沒有話。
這時,只見朱翊鈞已斂了笑容,言道:“往常,元輔張先生屢屢告誡朕,太倉銀只可用于國家,不能成為皇室的私房錢。你這樣做,是否有章可循?”
張四維已自慌亂中鎮定下來。皇上的這個問話是他早已料到的,此時從容稟道:
“太岳先生為國家理財,任勞任怨不避利害,堪稱明臣。但他把內廷外廷兩賬分開,看似有理,實則差矣。《詩經》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連天下九州萬里都是皇上的,何況太倉里的幾兩銀子?皇上厲行節約盡除侈糜,為社稷蒼生計,始終撙節財用不肯亂花銀兩,這是圣君之道,是天下人的疙。但這并不等于,太倉里的銀兩,皇上不能調用于內廷。”
“唔,張閣老如此一,極有道理,”張四維幾句話解開了朱翊鈞多年的心結,只見他臉上笑容燦爛,接著又道,“這些時,為皇長子出生,張閣老操勞甚多。前些時收到內閣公,你等輔臣述奏皇長子出生,朝廷應該做的晉封、大赦、蠲免租賦等三件大事,朕看大致尚可。只是幾處細節,朕尚有疑問。”
張四維趕緊奏道:“皇上有何訓示,臣恭聽在此。”
朱翊鈞:“晉封之事,兩宮太后,皇后之父王偉,加封皆為允當。大赦一事,你們輔臣提出要赦的是兩部分人,一是今冬斬決犯人;二是前些年被拘讞定罪的官員。冬決囚犯赦放一批,料無人反對。但若恩赦犯罪官員,恐怕會招來許多非議。”
張四維一聽,有心辯解又沒有勇氣,只得支吾道:“咱們作臣子的,只是盡自己的見識建言,一切還聽皇上旨意。”
多少年來,朱翊鈞每次與張居正議事,總是誠惶誠恐。現在見到張四維大氣不敢出二氣不敢伸的樣子,他感到特別開心,便陡然間覺得長了不少九五至尊的威嚴。于是端起架子清咳一聲,道:
“朕知道你張閣老的心思,是想起復這些犯罪官員,借此收攬人心。這想法不錯,但眼下還不是時機,這一條暫且擱置。”
皇上一言中的,張四維駭得背上冷汗涔涔,忙奏道:“臣謹遵皇上旨意。”
“還有一件事,”朱翊鈞頓一頓才,“現有一人,也想加爵封伯,兩宮太后亦有此意,只是不知能否辦理?”
“請問皇上,這個人是誰?”張四維抬頭問道。
“馮保。”
“他?”張四維失口叫了起來。
“怎么,張閣老感到奇怪?”朱翊鈞追問了一句,又道,“馮保是朕的大伴,隆慶六年,又與內閣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輔臣同受先帝顧命。四個人,如今只有他一個人健在。皇長子誕生,論功行賞,合該有他一份兒。一般的賞賜,對馮保已無甚意義,晉封爵位,又牽涉朝廷綱,朕一時委決不下。”
張四維細心聽來,覺得皇上的話中藏有玄機:雖然表面上他保持了對馮保的一貫禮敬,但并不想給馮保封爵。只是李太后發了話,他不敢硬頂著不辦,故在此提出來商量。張四維一時也感到不好辦,只得敷衍道:
“太岳先生在世時,對這類封賞,是一概不允№由是賞爵太濫,壞了朝廷綱常。”
qut;問題是太岳先生已經不在呀。如果他在,這類事根用不著朕來操心。內閣現在是你張閣老掌制,你是何態度?”
張四維一下子被頂到墻上,想耍滑頭已不可能。想了想,決定趁此機會試探皇上有無誅除馮保的意思。遂把心一橫,冒險言道:
“臣覺得,給馮保加封爵位不妥。”
“不妥在哪里?”
“歷朝封爵者,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建功立業的大臣;一種是皇親。馮保以一個太監出身,既無偉功建樹,又非在國難時有救駕之功。如果給他封爵,勢必會引起士林非議。”
“朕怕的不是士林非議,”朱翊鈞眉梢一揚,露出不屑的神氣,言道,“你要清楚,前朝太監中,有無封爵的人。”
“有一個。”
“誰?”
“劉瑾。”
“劉瑾,”朱翊鈞一愣,道。“這不是武宗皇帝爺手下的司禮監掌印么?此人極壞。”
“皇上所言極是。此人生封爵位,死有余辜。”
“既如此,馮保封爵之事,也該擱置起來。”朱翊鈞仿佛了下一樁大心事,舒了舒腰,漫不經心地,“張閣老回去后,就按你方才所言,給朕寫一個條陳。”
“什么?”
“就馮保為何不能封爵的理由。這個條陳一定要寫好,朕要給太后看的。”
張四維一聽,不免心下暗暗叫苦,想不到繞了半日,他竟被皇上繞進了套子。皇上要他當惡人整治馮保。如此一來,他不但與馮保徹底撕破臉,捎帶著還把李太后得罪。事既至此,想當縮頭烏龜已不可能。張四維想趁機給皇上多多進言,卻見皇上已是起身離座返駕回宮,臨走時留下一句話饒有深意:
“張閣老,凡事都要多多琢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