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回到洛陽兩天后,皇家周刊洛陽分社就刊登了一篇燕王撰寫的文章-安東都護府就海外現(xiàn)之地處置措施。
一經(jīng)售就吸引了諸多人的關注,皇家周刊成立以來,燕王還是第一次親自撰文登載。
“賣報、賣報啦!重大消息,安東大都護燕王殿下就新近現(xiàn)的海外之地的土地處置政策布啦。想去海外屯田者,切莫錯過期報紙,否則后悔晚矣!”
報童一路走邊揮著手中的報紙大聲叫賣,引得路人紛紛側(cè)目,不少人當既圍攏過來掏出五個銅板買一份報紙看起來。
路過的張成綺勒住韁繩,最近幾日關于海外之地,因《海外奇聞錄》這份雜志而在民間鬧的沸沸揚揚,頗為好奇燕王又有什么新動作,便從報童手中買過一份報紙看起來。
“《海外奇聞錄》所載海外得之地,皆為王咸亨元年末遣之東南、樂浪海兩支船,跨萬里海疆,歷半年探知。所探海外諸島以北海道、臺灣、庫頁、呂宋四島最大,土與環(huán)境以北海道、臺灣二島為最。二島有極廣袤肥沃之平原,無洪旱之災;山中藏何累之金,生著名之山參、靈芝;竄于嶺之貂、鹿、遍猞猁,一手好箭法乃可取珍之皮毛、鹿茸……”
看著文章前段極富宣染性文字,張成綺不由輕笑起來,嘆道:“燕王這是給普羅大眾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夢景。”
“海外所現(xiàn)諸島雖肥沃,可缺人力劈開荒野,布予文明之光。王乃大唐安東都護府大都護,見此不忍視之。決心務要將大唐新之疆土施予文明,數(shù)年之外,使國又得數(shù)十繁華州縣,與中原并之。”
“特此,凡大唐子民自往北海道、臺灣、庫頁、琉球墾荒者,成人可分三百畝,老幼百畝。耕三年既可自安東得契,此三年復。”
“諾有需大額土地者,既千畝以上,每申請五百畝地,當自行組織遷移三戶百姓于當?shù)胤娇桑晏镔x同免。此名額僅限有名望的世家與家財萬貫的商人。”
“這?”張成綺先前還不以為然,可看到這就不鎮(zhèn)定了。當官除了每年的祿米、月俸外,就是職田了。可職田一品官也就1畝呢,還是朝廷的,只能收個租,離職了職田就不是自己的了。
“不行,得趕緊回去找父親和祖父商量下,在海外弄塊地以做家族基業(yè)。”
清河張氏雖是望族,可名頭比起五姓七望多了,最關鍵的是,家族田產(chǎn)也不多了。曾經(jīng)再大的家業(yè)一代代下來,為各房所分,現(xiàn)歸自家祖父這一房的田產(chǎn)已不多。
祖父張文瓘為官清正,重視名節(jié),不貪不納,雖貴為宰相,可自家這一房就靠薪俸過活,諾沒有足夠的田產(chǎn)留給子孫,將來他們何以持家修家,維持清河張氏的名望?
長安富商王俊連在家過年都不過了,備著厚禮火急火撩的趕來洛陽,在入洛陽城的城門口報刊亭買了份皇家周刊新一期報刊,剛拿到手上就被頁標題所吸引。
過目之后,王俊一拍大腿哈哈笑道:“燕王殿下此策正中某下懷!”
半月后,早早南下的張在揚州得知洛陽皇家周刊所刊載的消息后,痛悔不已,將手上的事交給手下人后,又急急忙忙的北返。
一個多月后的江南道臺州的鄉(xiāng)村路上,穿著打補丁衣服的少年郞手上拿著從縣城里撿來別人看完不要的皇家周刊的報紙,跑回家沖著在田地里種菜的爹娘喊道:“爹娘哎,咱家馬上就要有地了。”
臺州地處江浙東南沿海,不像北方一入冬田地里就無法種植任何作物。
少年郞的爹娘停下手中的活計,不解道:“二郞,你啥呢?”
“這是當今燕王殿下在皇家周刊上表的關于安東都護府政令。咱臺州東南海外有一座大島名臺灣,咱家遷往,每人可得三百畝地,三年免稅……”
少年郞的爹娘聞之色變,沒有人比他們這些自出身就沒自家田地,只能一輩子給人當?shù)钁舻母F苦人家更清楚,一份自家田地的重要性。
江浙以南諸州,是隋末天下大亂中少有的幾處未經(jīng)大戰(zhàn)之地。
當?shù)厝丝诜倍啵锂a(chǎn)豐富經(jīng)濟達,當?shù)厥兰液缽娚儆性谒迥┲惺艿經(jīng)_擊者。故當?shù)厣鐣A層固定,朝廷所征賦稅頗多,農(nóng)民多不堪官吏貪求及豪強逼掠。
在永徽四年還鬧出了陳碩貞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縣率領農(nóng)民起義攻陷睦州稱帝的事件。
當洛陽皇家周刊分社刊登李煜表的‘安東都護府就海外現(xiàn)之地處置措施’的報紙傳到江浙以南一帶時,在農(nóng)民中所產(chǎn)生的反響比今年受災的關中更強烈。
原因無他,離得近,江浙河縱橫,百姓普遍會水性,舟船頗多,前往臺灣方便,回家鄉(xiāng)也方便。
現(xiàn)缺的就是一個領航的舵手,但江浙造船、海貿(mào)業(yè)達,多漁民,百姓還找不到熟悉臺灣海況的舵手嗎?
比起江浙一帶的窮苦百姓鐘情于臺灣,中原、關中一帶的窮苦百姓更傾心于加入安東開拓團去那叫什么北海道、庫頁島、湄南湖都督府這幾個地方。
當《海外奇聞錄》和皇家周刊所刊載的李煜文章隨著時間推移傳遍天下之后,各地的匠人們也是蠢蠢欲動。身懷掘礦手藝,當去掘金財,豈能留在家鄉(xiāng)窮困潦倒?
江南道沿海數(shù)州的礦匠們更是在得知消息不久后,就以親朋鄉(xiāng)鄰為組織關系,帶上吃飯的家伙什,合伙雇常年在海上跑海貿(mào)的商船,先一步前往臺灣尋金礦去了。
更多的礦匠們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呼朋喚友準備上路。
受此影響的又豈止對生活不滿意、窮困了倒的普通百姓?
不少世家豪門的心也跟著活絡起來,比起那些為了改變生活現(xiàn)狀的普通百姓。身為有文化有知識有素養(yǎng),自別于普通百姓而自稱士族的世家豪門看重的是更長遠的利益,或者,一個無法拒絕派家族子弟前往海外組織開墾的利益。
燕王的文章里以經(jīng)明確了,想要大片土地,付出的代價僅僅是每五百畝自己組織三戶百姓移到當?shù)亓T了,比起五百畝地的收益來簡直是九牛一毛。
沒錯,他們就沒打算把地開墾出來種糧食,《海外奇聞錄》上不是了嘛,臺灣、琉球適合種甘蔗,只要能種甘蔗,那絕對只賺不虧。
因此,對世家豪門來,此舉等于空手套白狼,不得白不得。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