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逍遙大亨 正文 第六二七章 紫砂壺發源地

作者/赫墨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別看格格不敢走那種透明的玻璃棧橋,但她對于這種高空俯瞰卻是很感興趣,哪怕滬海中心大廈的高度要遠遠超過了環球金融中心大廈,可滬海之巔觀光大廳的地面是不透明的,所以她在這里一點兒都不害怕。

    滬海之巔觀光大廳畢竟是位于118層、海拔546米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你會把整個滬海都踩在腳下。

    格格對于大廳內的投幣望遠鏡很感興趣,陸陸續續的觀看了一個多小時,這才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望遠鏡。來這里觀光的游客很多,其中不乏有喜歡用望遠鏡觀看的游客,格格總不能自己一個人霸占一臺望遠鏡吧,所以一旦有人想要使用望遠鏡,她就主動讓給別人,等別人看完了她再繼續看。

    通過望遠鏡看完了大半個滬海,格格又拉著楊靖購買了很多明信片,然后在這些明信片上寫了很多人名和地址,并一一把這些明信片投進了位于觀光大廳一側的那個綠色的郵筒。

    這個郵筒是目前華夏最高的人工建筑物郵筒,也是世界第二高的人工建筑物郵筒,僅次于位于哈利法塔第148層海拔555米的那個郵局。

    當然,這個郵筒的海拔只有546米,比起位于珠峰大本營的那座海拔5200米的全球第一高郵局還差的遠,甚至比瑞士少女峰之巔的那個歐洲最高郵局也差很多,但這畢竟是在一座人工建筑物中的郵局,能在這個郵筒發出明信片,其實還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

    尤其是格格分別以她自己的名義和楊靖的名義給他們兩口子各自發了一張明信片,等回家之后收到這張明信片之后,就更有紀念意義了。

    從滬海中心下來之后,四個人吃過午飯之后直接驅車直奔一百多公里之外的烏鎮。

    烏鎮是首批華夏歷史文化名鎮、華夏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級景區,素有“華夏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譽,擁有七千多年文明史和一千三百年建鎮史,是典型的華夏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烏鎮原名為烏墩和青墩,原本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后,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

    這座古色古香的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完整地保存著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古色古香,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的湖水氣息。用格格的話來講,來這里玩,看的就是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楊靖和格格他們兩個以前去過周莊鎮、同里鎮,但是他們倆都沒有來過烏鎮,所以這次從滬海出來之后,格格就要來烏鎮游玩。

    而且恰好還有三天就是正月十五了,烏鎮這里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個重要的風俗活動,那就是“元宵走橋”。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即在入夜后三五結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復,此俗源于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

    在古時候,婦女們梳妝后各帶一只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在新的一年里無病無災。不過在現代是不會扔瓦罐了,但“走橋”這個活動卻是一直流傳了下來。

    這么好玩而且又這么有意義的活動,格格怎么會不參加?哪怕現在距離元宵節還有三天的時間,格格在抵達烏鎮休息了一會兒之后,就拉著楊靖走出了賓館,一邊乘舟感受這古鎮的韻味,一邊開始探尋晚上“走橋”的路線。

    難得這丫頭對于這項風俗活動這么感興趣,楊靖也樂得陪著她一塊玩,于是兩個人屁股后面跟著兩個人大馬大的老外,這一個奇怪的組合就這么穿梭于烏鎮的大街小巷中。

    晚上吃過了晚飯之后,四個開始“走橋”,確切的說是楊靖他們三個大老爺們陪著格格一塊走橋。不過讓他們高興的是,哪怕現在還沒有到元宵節,可晚上依然有不少大姑娘小媳婦的,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來走橋。

    偶爾遇到走橋的女士,不管認識不認識,兩邊都會很禮貌的打招呼,要是感覺挺好的甚至還會停下來說兩句,交流一下走橋的路線經驗。

    反正這一晚上格格走的是格外的開心,連帶著一直跟在屁股后面的克拉克和約翰也都跟著傻笑。他們雖然不知道這大黑天的在這里瞎逛游啥,可他們倆也能感受到和老板娘好心情,再加上這段時間幾乎沒有他們倆的什么事情,他倆在跟著老板和老板娘高興之余,也是暗自感慨華夏的治安之好。

    晚上在賓館里住了一宿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四個人開著兩輛車繼續前行,雖然是返程,但下一站的目的地并不是金陵,而是位于太湖線的宜興。

    從烏鎮到宜興只有一百多公里,全程高速路,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

    之所以去宜興,主要是楊靖想去看看,那里畢竟是華夏的“陶都”,而且那里還是一代紫砂壺宗師顧景舟先生的故鄉,既然來到烏鎮了,回去的時候又恰好路過宜興,要是不在宜興停一停,楊靖都覺得對不起自己。

    宜興之所以被稱為“華夏陶都”,相傳當年范蠡協助越王勾踐干翻了楚王之后,就急流勇退,帶著美人西施歸隱于西湖湖畔。而這一對神仙眷侶曾經在宜興一代燒制陶器,故宜興被后人譽為“陶都”。現在宜興境內還有一條蠡河呢,相傳就是為了紀念范蠡和西施在這里泛舟而起的名字。

    宜興不僅是華夏的陶都,更是華夏紫砂文化的發源地,在這個不大的城市中,曾經誕生了陳鳴遠、顧景舟這樣的一代紫砂壺宗師。而位于宜興市區南邊的丁蜀鎮,就是紫砂文化的真正起源地。

    小鎮并不大,蠡河從北向南縱觀小鎮,而小鎮中真正的紫砂文化的發源地,就是位于蠡河東岸的蜀山古南街。

    宜興的蜀山可不是川省中的那些大山,這座山只是一個海拔幾十米的小山包而已,只不過因為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經說過“此山似蜀”,故而得名“蜀山”。

    蜀山古南街就在蜀山的山腳下,西邊瀕臨蠡河,稱得上是依山傍水。

    地杰,往往人靈!

    這條長古街不僅是宜興紫砂的發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宜興紫砂的生產和銷售中心,更是紫砂藝術大師的搖籃。曾經誕生了陳鳴遠、顧景舟、張洪壽、顧紹培、吳云根、任淦庭等一大批紫砂壺大師甚至是一代宗師。

    古時候這里繁華異常,山上是泥與火的交融,山下商賈云集,過半住戶從事紫砂生產和經營,燒制成的紫砂器從蠡河碼頭啟程,進入太湖后被運往全國各地蜀山的熱鬧延續了近五百年,直至改革開放后,隨著陸路交通的發達,紫砂生產中心轉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來。

    楊靖他們四個人把車停在了外面,然后步行進入到了古南街。

    這條街道長度不過一千米,寬度也僅有三四米寬,是一條由條石鋪就的小街道,小的甚至在一般的地圖上都看不到這條古街。

    在這條充滿了古韻味的街道上,兩側全都是二層的磚木小樓,紫砂壺商鋪、茶館、布店、小五金商鋪隨處可見,木板門、格子窗、電話亭、帶二維碼的小廣告歷史與現實、古代與現代在這里交融。

    如果說烏鎮好像是一位寧靜賢惠的少婦,那么這條古南街就是一位闖蕩過四海江湖的俠客。兩者雖然都很古老,但韻味截然不同。

    格格對于這條古街也很感興趣,她來過宜興,但卻是沒有來過這里。

    古街的兩側有著大量的紫砂壺大師故居,走不幾步就能看到一位紫砂壺大師的故居,也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木頭門旁邊,懸掛著各種各樣的小牌子,上面書寫著一些讓楊靖和格格都有些看不明白的內容。

    比如說兩個人就在一扇門的旁邊看到了一塊古色古香的木牌,上面寫著“一壺江南”四個字,兩個人當然不知道這是啥意思了,還以為這幢房子是哪位故去的紫砂壺大師的故居呢。結果像旁邊的人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一個紫砂壺工作室

    兩人還在另外一幢看起來充滿了歷史感的老房子門前發現了一個木牌,上書“蜀山父房”四個字,這個名字多大氣啊,應該是某個大師的故居吧,結果仔細一看,在那四個大字的旁邊還有一行小字,看完了之后兩人不禁都樂了。因為這座房子依然是一個現代化的紫砂壺工作室

    當然,一路走來看到最多的還是那些聞名天下的紫砂壺大師的故居,顧景舟大師的故居自然不用說了,此外還看到了張洪壽故居,黃鳳來黃志強故居,徐秀棠故居、任淦庭故居等一系列大師的故居。

    整條古街別看不大,但這里卻是紫砂愛好者的朝圣之地。在這里,你隨便敲開一戶人家,說不定就可以來一場與大師的對話。

    既然來到這里了,楊靖就動了心思。別看顧景舟先生才過世了二十多年,可他老人家親手制作的紫砂壺現在可是屬于國寶級的寶貝啊,隨便拿出一件來就是八位數起步,極具收藏價值。

    現在路過寶山,豈能空手而歸?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盐津县| 民权县| 镇赉县| 京山县| 福清市| 合川市| 台湾省| 碌曲县| 九龙城区| 兴隆县| 邳州市| 偏关县| 邮箱| 西和县| 德钦县| 芦山县| 广州市| 许昌县| 上杭县| 淳化县| 陆丰市| 新巴尔虎左旗| 耒阳市| 梅河口市| 鹿泉市| 秭归县| 莫力| 淄博市| 宝鸡市| 饶河县| 龙州县| 天气| 呼伦贝尔市| 民丰县| 黄龙县| 平邑县| 且末县| 怀化市| 新津县|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