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羅在這里描繪了他的理想的演員。他所要求的冷靜在實質上是什么呢?關鍵在于他所說的“理想的范本”,就是中國畫家所說的“成竹在胸”。演員要事先仔細研究劇本,揣摩人物的內心生活以及它的表現方式,先在心中把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好,把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準確地塑造出來,這樣他心里就有了一個”理想的范本”,于是把它練習得滾透爛熟,以后每次表演都要把這個已經塑造好而且練習好的”范本”,像鏡子在不同的時候反映同一事物一樣,前后絲毫不差地復現出來。這樣做,所需要的就不是飄忽的熱情而是冷靜的頭腦。在當時法國名演員之中,狄德羅最推崇的是克勒雍。他對她塑造人物形象的工夫是這樣描繪的:
有什么表演還能比克勒雍的更好呢?你且跟著她,研究她,你就會相信,到了第六次表演中,她就已把她的表演中一切細節以及角色所說的每句話都記得爛熟了。毫無疑問,她自己事先已塑造出一個范本,一開始表演,她就設法按照這個范本。毫無疑問,她心中事先塑造這個范本時是盡可能地使它最崇高,最偉大,最完美,但是這個范本她是從劇本故事中取來的,或是她憑想象把它作為一個偉大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并不代表她
本人。假使這個范本只達到她本人的高度,她的動作就會軟弱而纖小了!由于辛苦鉆研,她終于盡他所有的能力,接近到她的理想。到了這個時候,就己萬事俱備,她就堅決地守著那個理想不放。這純粹是一套練習和記憶的工夫??一旦提升到她所塑造的形象的高度,她就控制得住自己,不動情感地復演自己?像我們有時在夢中所遇見的一樣,她的頭高聳到云端,她的雙手準備仲出去探南北極。她像是套在一個巨大的服裝模特兒里,成了它的靈魂,她的反復練習使這個靈魂依附到自己身上。她隨意躺在一張長椅上,雙手又在胸前,眼睛閉著,屹然不動,在回想她的夢境的同時,她在聽著自己,看著自己,判斷自己,判斷她在觀眾中所生的印象。在這個時刻,她是雙重人格:她是纖小的克勒雍,也是偉大的亞格里庇娜。①
克勒雍可以說是冷靜的范例。人們不禁要問:演員自己既不動情感,他怎樣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感,又怎樣能打動觀眾的情感呢?依狄德羅看,每種情感各有它的“外在標志”,就是一般所說的“表情”;演員只要把這些情感的“外在標志”揣摩透,練習好。固定下來成為范本就行了。“最偉大的演員就是最善于按照塑造得最好的理想范本,把這些外在標志最完善地扮演出來的演員”?狄德羅甚至拿理想的演員比一個會假裝有真實情感的娼妓。他認為這樣的演員之所以是理想的,不僅因為他作為個別演員,可以按照藝術的要求去表演,可以一個人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在屢次扮演同一角色時可以扮演得一樣好:而且因為作為全班中一個成員,在每個演員都像他那樣辦的條件
下,他可以和其他演員達到最好的配合,產生全局統一而和諧的效果。假加每個演員都臨時憑情感去表演,戲的章法就會大亂。
狄德羅的主張在西方演員中,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贊同。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還是聽從情感的驅遣去表演,并且以此自豪。姑舉十九世紀后半期兩個最著名的法國演員為例。莎拉?邦娜在她的《回憶錄》里敘述她在倫敦表演拉辛的《裴德若》悲劇的經驗說:“我痛苦,我流淚,我哀求,我痛哭,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我痛若得難堪,我淌的眼淚是燙人的,辛酸的。”安探汪談他演易卜生的《群鬼》的經驗說:”從第二幕起,我就忘掉了一切,忘掉了觀眾以及戲對觀眾的效果,等到閉幕后還有好一陣時候我仍在發抖,頹唐,鎮定不下來。”很顯然,這兩位法國名演員都沒有理睬狄德羅的勸告。但是在歐洲也有些演員是符合狄德羅理想的。狄德羅屢次提到十八世紀英國名演員嘉理克,卻沒有提到裴茲杰羅德記下來的嘉理克演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的一段經過①,嘉理克扮演理查三世的激烈的情感②,演得活靈活現,使得演恩娜夫人的配角什敦斯夫人看到他的那可怕的面孔,當場就嚇得驚慌失措。但是正在表現激烈情感的當中,嘉理克卻暗中瞟了她一眼,提醒她不要打亂表演。從此可知,嘉理克當時心里還是很冷靜的。狄德羅也沒有援引英國一位更偉大的演員來替他的理論做證據。莎士比亞曾經通過哈姆雷特的口吻,向演員們提出這樣的勸告:
千萬不要老是用手把空氣劈來劈去,像這樣子,而是要用得非常文靜;要知道,就是在你們熱情橫溢的激流當中,雷雨當中,
我簡直要說是旋風當中,你們也必須爭取到拿得出一種節制,好做到珠圓玉潤。①
要節制就要鎮靜,就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莎士比亞的指示與狄德羅的主張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從此可知,關于演員在表演人物情感時自己是否應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問題,在演員與戲劇理論家之中,存在著兩個鮮明對立的陣營,即所謂體驗派與表現派。狄德羅是主張先體驗后表現的。他的毛病在于把一個基本正確的主張弄得太絕對化了。這里我們須注意兩個事實:
頭一個事實:演員與演員之間,個人才能是不一致的,有人長于發揮理智,也有人長于發揮情感。據近代文藝心理學的研究,演員們確實可以分為兩派:“分享派”(分享劇中人物的內心生活)和“旁觀派”(旁觀自己的表演):而這兩派的代表之中在表演藝術上都有登峰造極的。
第二個事實:過分強調理智控制,每次表演都重復一個一成不變的“理想的范本”,也易流入形式化和僵化,使戲劇缺少生氣。 在演劇的領域里和在一般文藝領域里一樣,真正的理想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理智的控制不過分到扼殺情感和想象,情感和想象的活躍也不過分到使演員失去控制。每次的表演是復演,同時也
是創造。”理想的范本”一定要有,但是在每次表演中須獲得新的生命。當然,這個理想需要更辛勤的鍛煉,更高的藝術修養。
123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