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綿綿,春意暗透。細雨被錦障屏于亭外,微弱的火光在亭角小泥爐中跳動著,酒香襲人,聞之欲醉。
“這金玉液經過數次改進,越發香醇綿甜,回味甘長,依我看來四大名酒皆不如它!睆埧藵χ鴮⑿〈删票械木埔伙嫸M。
江安義無心飲酒,用筷子漫不經心地夾起枚長生果,放在嘴中細細地嚼著。這種從西域引進的果子近幾年在化州種植,長生果對土地的要求不高,畝產將近兩石,果子用鹽水煮了或用油炸過之后用來佐酒是一等一的美味,榨出來的長生油也比菜油香,價格比種糧食更為劃算。
自打棲仙樓用小碟裝了油炸過的長生果作為小菜請客人品嘗后,至高檔的酒樓,下至路邊的小攤都有了這種小碟佐酒的長生果,而長生果榨出的長生油更是供不應求,比起尋常菜籽油貴了一倍。往來的商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商機,長生果和長生油隨著商隊流入鄭國各地,京城的東市有了專門賣長生油的郭記油坊。
蜜水果的利潤已經變得很薄,長生果的出現讓化州的農稅直接翻了倍,方仕書不無得意地對江安義說過,他來化州最大的政績便是推廣了長生果,不僅讓農稅增長了近六十萬兩,而且讓百姓得益,許多農家因此每年多收了兩三貫,這個政績在吏部考績是之評。
拿起溫在熱水中的瓷瓶,張克濟為自己再次滿,看著一臉愁悵的江安義,笑道:“世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主公現在就是在自尋煩惱,且飲完這杯,我與主公說道說道!
兩只小瓷杯相碰,發出清脆的響起,江安義將杯中酒飲盡,香味盈鼻、回味甘甜,細雨帶來的寒意隨著酒水入肚一掃而空。
“人難自知,主公乃是智者,只需經些時日便會自明!睆埧藵皋D動著手中杯,悠悠地道:“張某出身盧氏,卻非嫡枝,看到父母在族中活得不如意,想著通過苦讀及第改變命運。主公出身寒微,吃了不少苦,可是張某寧愿生在寒門也不愿與叔伯兄弟們明爭暗斗。”
江安義嘆了口氣,張克濟的身世他很清楚,勸道:“往事已矣,張兄不必掛懷。”
張克濟輕笑起來,一枯一榮的臉在燭光中飛揚起來,顯露著別樣風采!爱斈晔聫埬吃缫逊畔,正是當年之事讓張某認識到善惡一體,人性復雜。主公今日之惑,和張某當年之困如出一轍。”
“請先生賜教!
張克濟笑道:“我聽主公說起過初心是守護家人平安,隨著主公及第為官牧守一方,護國佑民便成了主公所愿。”江安義點點頭,下意識地摸了摸掛在胸前的護法牌,“眾善奉行、護國佑民”八個字已經深刻在心。
“舟大者任重,馬駿者遠馳”,張克濟道:“記得張某曾問過主公若是守護家人與護國佑民相沖突,當如何處之?”
江安義喃喃地道:“當以家人為重!
“張某乃劫余之人,賴主公之助得以幸存,心灰意冷之下連姓氏也都拋棄,只想著用余生報答主公的恩情!睆埧藵畔戮票,嘆道:“去年八月,張某已是知命之年,老夫人命人置酒相慶,主公派人送
來那首《相看半百》賀詞,讓張某大醉一場,‘風月年年,常恨酒杯窄’,主公,此句當浮一大白。”
江安義微笑,張先生以前少飲酒,現在倒有些向安勇靠齊了,喜歡了杯中物。張克濟已有三分醉意,臉紅耳熱,站起身來到亭口處,微風帶著細雨吹入,在青色的裘衣凝結成細小的水珠,微微一動,水珠滾落在地。
面向著院中草木,江安義看不到張克濟的面容,聽聲音略帶顫音,“張某的父母托人捎來信和禮物,說是垂垂老矣,思念兒孫,讓我得暇帶著兒女前去平恩縣看看,去晚了怕再難相見!
一陣急風吹過,細雨打在錦障之發出“沙沙”的聲響,江安義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勸解,索性沉默不語,兩人靜聽風吹雨聲。
張克濟深吸一口氣,聲音再次變得清亮起來,道:“不料,張某的賤辰居然驚動了我那位族長堂兄,他派人送來了一車禮物,附帶著一封讓我年底返鄉祭祖的書信,盧家終于想起張某是盧家子弟來了!
江安義知道盧家林從工部尚書卸任后回了登州平恩縣,不久以后便接任了盧家族長的位置,隨著盧家林離開朝堂,后來的盧家秀從宿州刺史轉任門下侍郎仍難挽盧家頹勢,如今盧氏在朝堂甚至不如李家。
隨著江安義水漲船高,平山鎮張先生其實是當年盧家子弟的消息逐漸傳來,江安義曾在石方真面前為張克濟說項,石方真說了句既然盧家越成了張克濟,當年之事便不再追究。
珠珠和珞珞為張克濟誕下一男一女后,接下來的兩年又各產下一子,分為名為張承祖、張承玉、張承禮、張承易,張克濟讓子女以張為姓,表明了與盧家一刀兩斷的決心。
生下兒女后張克濟派人告訴了父母,張克濟的父母派人給孫兒孫女送來了禮物,后來張克濟的弟弟盧家澤還親自到平山鎮探望侄兒侄女,張克濟與自家恢復了往來?墒潜R家其他族人來見張克濟,張克濟一概不見,當年之事對張克濟的傷害過深。
張克濟轉過身面向江安義,道:“主公在新伊城時心生疑惑,以為自己喪失了守護家人的初心,生出計較、得失之心,其實不然,這種表現是主公成長之故。主公少年得志,快意恩仇,是非分明,所以當年才會被人稱為‘二愣子’。”
江安義輕輕搖了搖頭,道:“當年的我少年銳氣,如今被宦海磨去棱角,已經泯然眾官了!
“少年銳氣固好,但鋒芒畢露終要傷人傷己,老成持重方能后勁綿長。”張克濟微笑道:“主公若還如當初一樣,那便真是二愣子了!
“拿元天教來說,當年主公對元天教深惡痛絕,與元天教徒勢不兩立,不少元天教徒死在主公手中。”張克濟重新坐回椅中,似笑非笑地道:“而今主公與大齊國暗中交易,操縱西域走勢,與當年所為相比,孰是孰非?”
江安義默然,這些年對元天教的了解加深,江安義知道這群逆黨其實多是些被逼造反的良善百姓,那位大齊國國主江安義與他有過共牢之誼,相識雖短卻知其人心善;大齊國相帥楊思齊,才學橫溢百折不撓,若拋棄立場江安
義很愿意交這樣一位朋友。只要大齊國不在國內生事,江安義樂見大齊國在西域立國,西域諸國被擄走的鄭人不在少數,有大齊國在,鄭人的日子會好過些。
為官十余載,看到太多的官場黑暗、魚肉百姓之事,元華江之亂半是天災半是**,歸根到底還是**,江安義曾經想過,若是自己身處其中,為了家人能活下去也就跟著造反了。重重地嘆息一聲,江安義道:“先生越說,我倒是越糊涂了!
“問心”,張克濟斬釘截鐵地道:“心若向善,繁劇紛擾亦不過是過眼煙云,謹守心中大道,是非得失何必介懷!
右手拿起溫水中的酒瓶,張克濟替江安義滿酒,道:“醉過方知酒濃,主公見慣這世間險惡,可曾動搖本心,為家為國為民之心可曾放棄,如若初心未改,處事手段只是皮毛!
江安義的眼神在燭光中變得晶亮,嘴角揚起笑容綻放,道:“多謝先生提點,江某自問所思所行皆是出于公心,是對是錯要做過方知。在新伊城心生疑慮,現在想來并非要棄家人于不顧,而是事不可為退而求其次,從結果來看,當時冒然沖出反而壞事。”
舉杯相邀,江安義嘆道:“先生說的好,醉過方知酒濃,今夜與先生共謀一醉!
江安義的心情好轉了一些,但心結并不易解,張克濟并不以為易,想當年他自己要死要活的,最后還不是看開了,只要主公問心無愧,些許煩惱反而有利成長,用佛門的話來說是在“破障關”。
張克濟知道主公還向范炎中和洪信大師去信求教,對于這兩位張克濟可是十分尊敬。范炎中范師,當今士林中的泰斗,老爺子今年七十九歲了,按民間的說法今年要辦八十大壽,壽誕在五月,江安義對老師的生誕十分看重,除了派人籌辦壽禮外,張克濟在書房看到江安義所寫的一幅壽聯“萱壽八千八旬大壽,范福九五九疇乃全”,估計到時候還少不了一篇傳揚天下的賀詞了。
范老爺子越老越矍鑠,早幾年四處游歷,現在靜下心來在近水村著書立說,范師本現在京中為官,長兄范師良致仕在家中侍親,同時幫著范炎中編撰《近水論學》,相信這本《近水論學》出版之時,定會永昌紙貴。
范炎中和洪信大師的回信幾乎同時到來,江安義滿懷希望地打開范師的信,里面是濃墨重彩的兩個字“慎獨”!澳姾蹼[,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江安義喃喃地背誦著經文,將兩個字鋪平在桌,深深地鞠了一躬。
洪信大師的信中抄寫了首靈秀大師的謁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一首謁語喚起江安義初識廣明大師時的情景,當日也是自己有惑,廣明大師便是用此謁語開解自己,后來還念了首“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心性常清凈,何處染塵!。
斯人已逝,廣明大師賜給自己的三顆念珠仍與護法牌穿在一處,那本《心經》自己更是時常念誦,助自己度過數次危厄。這樣想著,江安義在心中又默誦起心經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經文縈心,一片安寧。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