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那時候農村還不富裕,普通人家很少有電器,就連普通的電風扇也不多。一到夏天傍晚時分,左鄰右舍都會聚集在一起乘涼解悶,我家隔壁一老頭,往往在這個時候,愛給大伙講些奇聞異事,我就聽他講過一個“降頭斬蛇王”的故事。
話說早年間,在云南貴州的深山里,有一個小村子,一個叫大牛的村民,有天他在自家屋后的山上開墾荒地。無意中扒開一塊石頭,發現有一條小蛇盤據其中,他沒多想舉起鋤頭就砸,可不曾想小蛇毫發無傷,反而越砸它越壯實。眼見這等奇事,大牛興致勃勃搬來了幾塊大石頭,將已有鋤柄粗的小蛇壓在下面。然后回了村子奔走向告,鄉野小村難得有這等新鮮事兒,沒一會功夫便聚集了一大群看熱鬧的村民,他們跟著大;氐铰裆叩牡胤健4藭r那條蛇已經擺脫了大石頭,也恢復到了之前的小身板,正曲卷在石頭上懶洋洋地曬太陽。大牛見狀為證實自己所言非虛,提起鋤頭就開砸,小蛇受痛扭動了幾下身軀,看它確實變的更大了。這時村民們各個都來了興致,紛紛拿起一切能砸的東西往蛇身上招呼,扁擔,石頭齊上陣,甚至還有用鐮刀的。沒一會功夫小蛇變成了手臂粗細的一條蟒蛇,可無論村民們怎么打,它就是不死反而越來越大。折騰了半天有些人都砸的累了,而有些膽小的村民也不敢再動手,深怕觸犯了山里神靈,不過有些粗野漢子并不信邪,開始出謀劃策說要用火燒,油澆等手段。
眼見天色漸晚,太陽也曬夠了,這條小蛇好像要動身回家,只見它扭動著身軀朝山溝中游去。幾個膽大的村民那肯放它走,一路追進山溝,幾經周折終于把蛇堵在一攤亂石堆中。幾人二話不說又是一頓痛打,那蛇盤曲著身體無論村民怎么圍毆,竟全然不為所動。
這時候有已有村民舉著火把提著煤油,從村里趕來,再度加入戰局。一通折騰以無計可施,剩下唯一的辦法就是火攻,大牛把村民提來的一罐煤油,一股腦兒全淋到了蛇的身上。這回那蛇好像害怕了,開始搖晃起腦袋來,似有幾分求饒之意?蛇@些不依不饒緊追至此的村民,哪個會有什么憐憫之心,紛紛催促有火把的村民趕緊點火。其中一個手持火把的村民,他不敢太靠前,于是直接把它拋了過去;鸢崖湓谏呱砩,上面的煤油很快被點燃,霹靂屁啦的燒了起來。莫約燒了十來分鐘,只見蛇的身軀不停的翻滾蠕動,有幾處傷口也隨之越扯越大,然而它就是不死,也始終堅持固守那攤石堆,不肯挪動地方。
有些膽小又愛湊熱鬧的村民,遠遠躲在后面看,交頭接耳嘖嘖稱奇。而有些膽大的還不忘往里添柴,火勢越燒越旺,突然“呼”的一聲,大蛇騰空躍起飛出幾丈遠,竄入密林中沒了蹤跡。幾個不知死活的壯漢追入林中,兜轉一圈后無功而返,再看那亂石堆已經被燒的烏黑,有細心的村民盡還發現,有幾條小蛇被燒死在其中。
怪蛇已逃的無影無蹤,大伙悻悻而歸,原以為事情就這么過去了,可萬萬沒想到隔天早晨村里頭就發生了一件慘劇。
火燒怪蛇的第二天早上,有村民到大牛家借農具,千呼萬喚就是不見大牛有回音,連他家平常都早起的老娘也沒有動靜,村民好奇便推門進去看。剛跨進門,里面恐怖的一幕嚇得他一個踉蹌,連滾帶爬逃了出來。此時的大牛家已經被群蛇占據,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到處都是蛇,看上去黏糊糊似的讓人起雞皮疙瘩。而這家里的主人大牛和他老娘,身上衣服已經千瘡百孔,凄慘的倒在蛇堆中早已死透。
顫顫巍巍逃回的村民,很快將群蛇來報復一事傳遍了整個村子,一時間村子亂成一鍋粥弄的人心惶惶,大家紛紛收拾行李出逃避難。
說來也巧,這天剛好有兩道士途經此地,見整村的人奔逃,便上前詢問緣由,等他倆了解了事情經過后告訴村民,定是村里的人害了蛇王的幼崽,所以才引來了它的報復,如果不降伏蛇王整個村子都將遭殃,嚴重的話甚至人畜全死。
聽了道士的話全村老幼哀嚎一片,懇求道士設法相救,畢竟自祖輩起就定居此處,少說已有幾百年,更何況全部的家當還都在這個村里,哪能輕易割舍。
道士自知道行尚淺,但見整村的鄉親們要背井離鄉,心中不免有些傷感,一番思量商議后他們決定冒險一試。道士與村民提議,留下一個熟悉環境的村民帶路,其他人退到方圓五里之外,三日內這個村民如果能安然下山,那么大家便可返回家園。
村民們自然依言行事各自退去,只留下一個叫愣頭的村民,道士稍作交待便與他徒步進村。
三人剛進村不久,就發現有不少蛇出沒,估計這個時候,村里大半都已經被蛇盤據。正所謂擒賊先擒王,他們決定先退出村子,繞道到后山去找蛇王。在愣頭的帶領下先是到了燒蛇處的山溝,一番查看后沒什么發現,隨后他們進入了蛇王消失處的密林。
蛇的棲息環境因生活習性不同而有差異,如金環蛇多在丘陵山地,水域附近活動。銀環蛇多在水田,塘邊及低洼濕地,眼鏡蛇常在丘陵山坡及山腳下的灌木叢中,平原的則多在墻基,石縫處、墳堆、向陽山坡處活動。五步蛇一般在樹旁、陰濕石縫、雜草中、溪旁石下活動。蝮蛇更喜歡在頹墻,廢墟及村落前后的菜地中。根據村民們的講述,兩道士認為這條蛇王多半是眼鏡蛇或是五步蛇,根據這一判斷三人專門找類似環境的地方。沒過多久便在山腰處找到一片亂墳堆,看樣子都是些年代久遠的無主墳,大多破敗不堪。
平常我們聽到的蛇王,大多是指養蛇能手,而這里說的是真正的群蛇之王。它有著別具一格的特性,比如行動遲緩、神態高傲又悠閑散漫、喜好曬太陽,最具代表性的特點是,凡是蛇王體型基本上都比較嬌小。別看它小,能耐卻很大,一般常人的手段根本奈何不了它。既然是蛇王自然有王的威嚴,它一般獨處,其它蛇不敢靠近,也有屬于自己的領地,有蛇王棲息的地方,方圓幾公里內所有的蛇必須全聽它號令。
在中午這個時候,蛇王一般會找個舒坦的地方曬太陽,不過昨天受了驚擾,今天怕是不大愿意出門。
兩道士繞著墳堆觀察了一圈,都認為蛇王多半藏在其中,他倆琢磨了一下,分別捉了一只青蛙和一只鳥來。隨后從自己隨身攜帶的包里掏出些家伙事,有各種鬼畫符、雄黃酒、糯米、幾柱香、還有把開山刀。道士找來繩子把青蛙和鳥兒各自綁到一柱香上,然后再把兩柱香插到亂墳堆旁空地的中央點燃,最后在蛇王可能會經過的地方灑下些糯米。全部弄好之后他們退到隱蔽處,其中一道士用開山刀在自己的中指劃了一道口子,擠出一點血滴在符紙上,將它貼在自己的后頸。又點了一支香握在手里,然后雙膝跪地低頭默念咒語。而另一道士則提起開山刀,往刀鋒上噴了些許雄黃酒后靜立一旁。
楞頭看著兩人行事,二丈摸不著頭腦,在一旁緊張兮兮東走西轉,被道士喝令躲避到遠處去。
綁在香上的青蛙和鳥,行動受到了約束開始掙扎,努力著擺脫束縛。沒多久墳堆中有了動靜,只見一條小眼鏡蛇悠哉悠哉,從破墳的亂石堆中伸出腦袋,顯然蛇王注意到了這邊鳥的動靜。
兩道士見蛇王顯身,都目不轉睛地盯著看,心里卻緊張的不得了,他們很清楚,憑自己的道行即使僥幸能斬了蛇王,也難免要被反噬。世間凡有天慧之物必有靈性,靈為命始所以原本應該各行其道。無奈,各有所命,這蛇王即將危害一方,又無巧不巧被兩道士碰到,道義責任所在,不得不出手除之。
蛇頰窩就像是紅外線接收器,靠它和舌頭從外界探測搜集空氣中的氣味,以此來判斷周圍環境和捕捉獵物。眼看小蛇王探出石縫,稍猶豫了一會兒便慢悠悠地爬出洞來,奔著小鳥的方向游去。在它經過的地方都灑了特殊處理過的糯米,這是為了掩蓋道士活動后留下的氣味,也能起到一定的麻痹效果。
沒一會兒工夫,小蛇王便到了鳥兒身旁,然而它卻沒急著下口,反而豎起腦袋直勾勾的盯著那柱香看,好像被裊裊升起的煙柱所吸引,蛇頭也跟著一塊左右擺動起來。
這一刻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兇險萬分,手舉開山刀的道士,兩手已經冒汗微微的有些顫抖,他倆施的法術叫降頭術,稍有不慎同伴將身首異處。
降頭術本是東南亞地區的一種巫術,是從印度教傳來的,當年唐三藏法師到印度天竺國拜佛取經,其中便有一部此術經書。唐僧回國時,路過安南境內的通天河,有一烏龜精想害死唐僧,雖然沒有得逞,但是所帶的部分經書沉入了河中。小乘的讖也就是降頭也在其中,后來被暹人撈起,機緣巧合下又流入到了云南道教的道士手中。由此創立了茅山道,茅山的法術和降頭因此而來。
中國古書記載,茅山是江蘇省句容縣東南的一個山名,漢朝時期的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茅里,茅固在此山居住。茅山術就是他們所創,后世稱他們為三茅君,張天師的五雷正法,道家另一支派的圓光術,祝由科等術,都是茅山的法術。
茅山術中的降頭術,據說修煉到成功時,人可以將自己的頭連腸帶肚,一起脫離腹腔,騰空而出。也有人說,這種脫離軀殼的現象,是法術沒練成功的結果。這種術師稱呼為絲羅瓶,與一如常人修煉成功的術師比,有其不一樣的特征,修煉成絲羅瓶的術師瞳孔中,沒有對方的倒轉人像。
降頭術讓心術不正的人修煉,就是一種巫術,邪術,最臭名昭著的有五毒降頭術,陰陽降頭草,都是害人無數的妖術。而茅山道士修煉的降頭術,已經作了改良升華,更像是種意念術。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