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ontent">
“是,二皇孫的都對,家父就是李時珍,《本草綱目》正是家父一生的心血。”提及父親,李建元一臉的莊重。
“那你的醫術也是很高明的嘍?“
“臣不敢自稱高明,只是一般的病,臣還能治而已。“李建元謙虛的道。
朱由學道:“看病難學嗎?“
李建元笑了笑,道:“看病當然不難學,臣隨家父學醫,只二十年,便可以看一些病。“
朱由學問出一句他早就想問的話:“那這個時間還能再短嗎?“
他為什么會問出這句話,原因很簡單,后世中醫之所以比不上西醫,一是沒有系統培養中醫的法子,二是中醫理論太多太雜,而且頗多玄幻之處。三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一個中醫要成良醫,時間太長,所以各方面綜合起來,便比不上以短、快為長處的西醫。
李建元臉色立刻嚴肅起來:“臣不能妄言,要學醫治病,至少也得二十年的光景,才不會治死人。倘若積累不夠,很容易便成害人的庸醫。“
果然是意料之中的答案。朱由學也沒指望他的回答會有什么意外,隨后他問出了一個讓李建元改變后半生目標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編一本書,專門講怎么培養一個良醫,比如先學什么,后學什么。
你可以將學醫和讀書考試相比,將學醫要怎么學,要按什么樣的順序讀什么書,學到什么樣的程度可以看什么病。又比如,醫生是不是可以單學看某一種病,比如骨骼分為一種,內臟分為一種,這樣單科的醫生是不是能專心的精于看一種病,縮短成為良醫的時間。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編寫出,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良醫的書籍,再配合你父親的《本草綱目》,豈不是更能造福整個下百姓?“
李建元聽到朱由學的話,便如同是被雷劈中一般,愣在原地,他只所以盡心竭力的想印發父親的《本草綱目》,就是因為他知道,他父親做了一件他永遠也超不過的豐功偉績,即便是皇上不重視,但千古之后,世人自有公論。所以李建元的后半生,只想為父親的巨作盡自已的一份心力。
而剛才朱由學的話,卻是讓他突然想到,世間庸醫之多,本就是因為學醫太難,一個良醫,動輒便要十幾二十幾年,也才能治些病。要治疑難雜癥,至少也得三十年的經驗才不至于死人。
如果真能寫一本書,從簡單到復雜,從病到疑難雜癥,循序漸進的培養醫生,也許不用十幾二十幾年,只需十年之內,便可以培養出一個可以看病的良醫,而世人生病最多的便是病,如此一來,足可以解除世上九成的病癥。
此書若當真編成,他李建元豈不是比他父親的功績還大?醫活人,大醫救世,還有什么比能成為千古大醫更好的追求?
李建元越想越深,越想越是激動,他的全身都在顫抖,因為他終于找到自己的追求,就是在他死之前,要編出一本如何培養一名良醫的書,他要比父親對世人做的功績還大。
李建元激動半,心情才略略平復,想到是朱由學一言提醒,他打心眼里感激萬分,正要好好的感謝朱由學,一抬頭才發現,剛才還在和他話的朱由學已經不見蹤影。
朱由學當然知道剛才他的話對李建元的沖擊有多大。古人其實很聰明,只是有時候鉆進牛角尖而已。
就醫藥,從古到今,就沒有一個人想過,寫一本如何系統的培養一個合格的醫生,都是師父教,弟子學。師父千千萬,便有千千萬種教法,弟子們學的也是千萬個標準,每個師父教的方法不同,培養出來的醫生也是良莠不齊。
如果李建元真的編寫一本能培養醫生的書,那他寫的那本書便是標準,以后學醫的便可以少走彎路,世人也會知曉如何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良醫,對于中醫的發展,可以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朱由學看到李建元陷入沉思中,也沒有再待下去的意思,反正該的話他已經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和名,這個|逼,他早就想裝了,此時得到機會,豈有不裝之理。
因此朱由學拔腿就跑,直跑到李建元看不到的地方才再次躲起來,盯著李建元。他就喜歡躲在暗處,看看別人的表現,通常此時,才能看到別人的真心。
只見遠處的李建元回過神來,找不見自己,便對著東宮的方向跪倒在地,連連磕頭,一邊磕一邊大叫:“二皇孫,您對建元一言點撥之恩,建元銘記在心,請二皇孫放心,建元后半生定當編出此書。建元若是死了還沒有編完,便讓臣的兒子接著編,兒子編不完,便讓臣的孫子接著編,定然不負二皇孫的指點,臣在此叩謝您了。“著便開始對著東宮行三跪九拜之大禮。
朱由學心中得意,雖然只是拿后世的老生常談點撥幾句,其他的還是李建元來做,而且做得成做不成還兩。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