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按正史記載源于公元前1122年,是商紂王的伯父箕子率商朝遺民所建的一個諸侯國,史稱箕氏侯國或箕子朝鮮,這個諸侯國在漢初被燕國將軍衛(wèi)滿所滅,更名為衛(wèi)滿朝鮮,后來衛(wèi)滿朝鮮被漢武帝征服,置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郡,所以自漢武帝開始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千多年時間里并無朝鮮這個稱呼。【】
至于期間出現(xiàn)的高句麗,其實是漢朝的時候在黑龍江流域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百濟也是從高句麗分離出去的,唯有新羅是漢朝時期從半島南端的部落辰韓發(fā)展起來的當?shù)卣䴔?quán)。
這個歷史有點亂,不了,回到明朝,大明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元朝斡?xùn)|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李成桂奪取高麗政權(quán),改國號為朝鮮,并向大明稱臣,朝鮮自此成為大明的屬國。
其實要大明的屬國里面哪個屬國與大明最親近,非朝鮮莫屬,因為他們的基本國策就是事大主義,這個‘事大’不是看
熱鬧不怕是‘事大’啊,而是以事大,是基于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國侍奉大國。
但是這個事大也不是實質(zhì)上的侍奉,究其本質(zhì)只是想依附大明,從而獲得大明的保護,以確保國家安全。所以朝鮮國王雖然表面上對大明恭敬,其實并沒有把自己真正當大明的一份子,像大明正統(tǒng)十一年(公元1446年)朝鮮世宗李祹創(chuàng)造朝鮮文,就是想擺脫大明的影響加強民族的獨立性,其實在這之前朝鮮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所有官方文書用的全是漢字,如果他真心事大就應(yīng)該把語言也統(tǒng)一成漢語,結(jié)果他卻是想把文字都改成自己的文字,可見他們完全是一套做一套糊弄大明的!
像這樣沒有一點實際利益,就能讓面子上好看一點的外交策略自然是不可取得,為了這個面子,為了保護這個弟,不論是大明萬歷年的那次大戰(zhàn)還是后面,華夏可謂次次都損失慘重,但是這個弟基本上是一轉(zhuǎn)身就跟你翻臉,要這樣性質(zhì)的屬國簡直就是自討苦吃。
以朱慈炅兩世為人的經(jīng)驗自然不會自討苦吃,他在尋求一種方法,或者是一套方案,一套把所有藩國、屬國徹底控制住的方案。
這會兒肯定有人要了,現(xiàn)在不是殖民時期嗎,干脆把屬國直接變成殖民地不就得了。其實這個殖民制度也有問題,君不見最終幾乎所有殖民地都擺脫了宗主國的控制走向了獨立,那獨立戰(zhàn)爭多的列強忙都忙不過來,最后這些殖民列強差不多都被打回了原形。
朱慈炅也不想辛辛苦苦幾十年最后被人一夜打回解放前,所以不管是藩國、屬國還是殖民地,要控制就控制住,不然還不如搶完走人。
這套控制方案的第一步就是同化,或者文化入侵,用大明的語言和文字替代藩國、屬國、殖民地的語言和文字,當大明的語言和文字慢慢占據(jù)主流的時候,他們不是大明人也變成大明人了。
當然光讓他們變成大明的人還不夠,大明的人都有造反的,這些藩國、屬國和殖民地的人自然更容易造反,還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入手,比如軍事,比如經(jīng)濟等等,這是個摸索的過程,具體要怎么做朱慈炅現(xiàn)在還沒想好,不過第一步已經(jīng)開始了,實驗對象就是現(xiàn)在的李氏朝鮮王朝。
他之所以決定去主持朝鮮第一次科舉的殿試,不光是因為殿試必須由皇上主持,更重要的他還想實地去看看,怎么從其他方面入手加強對屬國的控制。如果光是為了主持殿試,他跑朝鮮去干嘛,直接把這次科舉所有的貢生全部拉到京城來殿試不就得了。
朝鮮人這會兒自然不知道他們已經(jīng)成為實驗對象,他們只知道這次的科舉不是跟他們鬧著玩的,凡是沒有功名的都不能當官,也就是就算你原來是朝鮮國王任命的官員,如果這次科舉沒有考到功名,那么對不起了,直接一竿子給你擼到底,沒功名想當官?當你的平民去吧!
大明宣教使黃道周雖然是個博學鴻儒,但他更是一個典型的儒學狂熱分子,現(xiàn)在有機會傳播圣賢之學,教化蠻夷那還不下死力,這次屬國朝鮮科舉一應(yīng)事宜完全遵照大明的科舉制度執(zhí)行,敢不執(zhí)行,大明二十萬大軍可不是擺那里看的。像他這種偏執(zhí)的狂熱分子發(fā)起狠來,那可比屠夫還恐怖,拒不執(zhí)行的,殺;敷衍搪塞的,殺;有意拖延的,殺;妄圖欺瞞的,殺;想蒙混過關(guān)的,殺......。
殺的曹文詔和毛文龍這樣的猛將兄心里都發(fā)毛了,看見他就怕,尼瑪,這家伙就是個瘋子,惹不起俺們躲!
連大明的一品武將都怕了他了,朝鮮國王和大臣們對他的畏懼可想而知,在他瘋狂的高壓政策下,像生員資格考試這種全國性的大考竟然都被他整的一點問題都沒有。要知道朝鮮王朝雖,那地方的編制可一點都不,總共有十三道,兩百多個州府,兩千多個縣,生員資格考試那可是分縣試、府試和院試的,黃道周手下的宣教使團總共才幾十個人,連每個州府派個人監(jiān)督都做不到,他是怎么把這個生員考試整的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呢?
很簡單他就把住最后各道的院試這一關(guān)就行了,參加院試的童生有沒有作弊,是不是通過縣試和府試選拔上來的,從他的答卷上一眼就能看出來。文章寫的狗屁不通的,字寫的慘不忍睹的,能通過縣試和府試那就是來鬼了,肯定是作弊的,全部拖出去砍了,凡是有問題的縣府全部重考!
不得不,有時候做事還真怕那種較真的,作弊就是死,誰敢作弊啊。
其實那會兒朝鮮官員的漢語水平還是不錯的,生員資格考試有一大半都能過,那個時候朝鮮文推廣的時間還不長,沒有一點底蘊,有時候表述一件事情都要搜腸刮肚想半,所以一般官員還是習慣用漢字來表述。
不過獲得生員資格也就是個秀才而已,秀才在大明那只能當七品以下的官吏,黃道周可是死板的很,大明是這樣,朝鮮也要這樣,要想當七品以上的官員,繼續(xù)考,不然就給你擼了!
不過黃道周也不是那種只知道棍棒伺候不知道給點胡蘿卜的白癡官員,按大明的慣例獲得生員資格的秀才在鄉(xiāng)試之前是可以去州府縣的學院里學習的,朝鮮可沒這些學院,他直接派出宣教使團的博學鴻儒赴各道首府開設(shè)學院,教授生員,完全把他們當大明的秀才對待。從這點上來,他的瘋狂也只是對那些不聽話的人,對于聽話的他還是比較好的。
鄉(xiāng)試按大明的規(guī)定是在八月份舉行,是集中到各道首府考試的,這下就更脫離不了黃道周的掌控了,鄉(xiāng)試完全由宣教使團的大明官員主持,那就真的跟大明的科舉一模一樣了。
不過鄉(xiāng)試中舉的舉人在大明最多也只能當五品以下的官員,要想當五品以上的官員那還得繼續(xù)考。
接下來就是會試,會試一般都是過完年后,來年的二月份在京城舉行,不過這次情況特殊,黃道周倒沒有違背朱慈炅的意思硬要把朝鮮的這些舉人拉到大明的京城去舉行會試,而是直接安排在朝鮮的王京舉行,由他自己親自主持。
會試考出的貢生其實就已經(jīng)是進士了,只是還要通過殿試排定名詞,由皇上親自授予進士頭銜。
要朝鮮這會兒五品以上的官員有多少,那可比大明差不了多少,大明是六部兩京十三省還有都察院、國子監(jiān)、詹事府等單獨的衙門,朝鮮這也有六曹十三道還有司憲府、司諫院、承政院等單獨的衙門。除了沒有南北兩京,其他幾乎都是照搬的大明官制,也就是進士起碼要上千才行,黃道周會開這個后門嗎?那真是門都沒有,他嚴格按大明的標準,最后挑選出來的進士還不到一百人!
按黃道周的法,你屁大個藩屬國,還沒大明一個行省大,要這么多五品以上的官員干嘛?他直接一封奏折發(fā)到朱慈炅手上,建議按大明行省的標準定屬國官員的品級,三品以上最多十人,五品以上最多五十人。
這點朱慈炅倒是蠻贊同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藩屬國當成是大明的一個行省,如果他們老認為藩屬國是獨立于大明之外的一個國家,怎么會歸心!
他一道圣旨下去,藩屬國按大明行省標準定官員品級,沒有一品,最高二品,其他依次往下排。
有了圣旨黃道周自然是雷厲風行,所有朝鮮官員,全部降級,俸祿發(fā)多少那是你們藩王的事情,但品級必須按大明的標準定。也就是,朝鮮官員的權(quán)力和收入其實都沒有變,就是品級降了。
對于黃道周這個口口聲聲稱自己是講仁義道德的君子,殺起人來卻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屠夫,朝鮮國王和官員們那是怕到骨子里去了,要品級還是要命,這個問題不用多想,一般人還是要命的。
有人要問了,你這樣折騰人家,人家不會反抗嗎?
反抗自然是有的,但大明二十萬大軍在那里壓著,他們是掀不起什么浪花的,像滿清入關(guān)的時候,八旗兵馬全部加起來都不到二十萬,中原將近億萬人口又掀起了什么浪花!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