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極品吳掌柜 正文 第719章 蔡京的包子

作者/陶人張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戀上你看書網 ..,最快更新極品吳掌柜最新章節!

    “哪里是你蔡六哥能完出來的花樣,這種東西叫一品香,也叫香水,是成都府當地一個商人弄出來的,聽說現在成都府無論小家碧玉,大家閨秀,市井人家,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香味。這東西現在在東京可以說有價無市,千金難求,相比較龍涎香的至尊,香水要平民化許多,聽說在成都,香味由淡至濃,由普通到尊貴,光品級便分成了九品,我這好不容易才從你駙馬哥哥那里求來兩瓶,現在被念妹你順手牽羊走了一瓶,我的損失可不小。”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先是風靡全東京的《西游記》,接著又來這么一出,如果有機會,我還真的想親自去成都府去親歷體驗一番,活在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讓人羨慕。”原本作為潮流風向標的大內宮廷帝姬,現在居然羨慕遠在西蜀,剛剛經歷過兵災的多事之地,這事要傳出去,多半讓人大跌眼鏡。

    “念妹,這事萬萬不可,別說你一個女兒家,就算是堂堂七尺男兒,這一路窮山惡水,便不是常人能堅持得下來的,我奉勸你及早打消這個念頭。何況父母在,不遠行,父王對你可是千依百順,你可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那里剛經歷過兵變,世道不太平,我從公公口中得知,現在那里餓殍遍野,百廢待興,可并沒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這《西游記》,也就是平常無聊用來打發時日而已。和香水相比,我跟喜歡龍涎香的天生貴胄,這香水,未免太小家子氣了點。”

    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心思機巧的趙嬛嬛對蔡老六的人品早有耳聞,若不是和五姐親近,她還真不愿意踏蔡府這個門。五姐再怎么說是蔡家人,正所謂胳膊肘往內拐,蔡老六經營著自家的龍涎香生意,這全東京的貴人都知道,當下冷不防出現了這么大的一位競爭對手,聽說香水橫空出世,讓全***趨之若鶩,驚得蔡老六急忙派專人去成都府打聽,想將制香水的商人請至東京,共同研究一番,說白了,蔡老六圣眷正濃,權勢熏天,只是想空手套白狼,將香水的配方據為己有而已罷了,若不是成都府突然發生這么大的一場兵災,說不定早被他得手了。

    “什么東西,這么香?”剛剛跳舞耗費了趙嬛嬛大量的氣力,再聞到這股讓她越發饑腸轆轆的肉香,平時矜持的趙嬛嬛忍不住大吞口水,她看來是真的餓了。

    “快去,將剛出爐的饅頭給念妹端幾個上來。”趙福金引以為傲的將一旁的伺候婢女使喚出去,這走到哪,自然離不開一個吃字,更何況蔡太師肚皮上的享受,早已到了登峰造極的造詣。

    宋人的主食,在北宋時以面食為主,到了南宋,隨著宋室的南遷,面食也被傳播到了江南。但男方是稻米之鄉,平民百姓向來多食米類,而佛家吃粥,慈善者舍粥的傳統也在影響著面食習俗。這里不得不提到大宋第一名人武大郎,他賣的面食叫炊餅。現在有人學武大郎的樣子在街上穿著宋人的衣服,挑著擔,賣的卻是燒餅,其實這是個極大的笑話,炊餅是蒸熟的,原本叫蒸餅,燒餅自然是烤熟的才行,這可就去了十萬八千里了。蒸餅改名叫炊餅是因為宋仁宗趙禎,‘禎’和‘蒸’音同,古人為了避諱才將蒸改成炊。其實炊餅就是今天的饅頭,里面什么都不加,價格公道,適合平民消費。實際上,宋人吃的面食大部分可以叫餅,蒸出來的叫炊餅,烤出來的叫燒餅,而煮出來的叫湯餅,湯餅有點像現在的面片,葷素搭配,花樣繁多,軟羊面,大片鋪羊面,絲雞面,魚面,炒鱔面等等,可以說是喜歡面食者的福音。

    既然炊餅是今天的饅頭,那宋代的饅頭又是今天的什么呢?答案是包子。

    據宋人陶轂《清異錄》載:五代時,汴州(今開封)閶闔門外大道旁有張手美家,水產陸販,隨需而供,每節專賣一物,伏日則買“綠荷包子”,這是包子最早見諸歷史的文字記載。

    由于發酵技術的革命,饅頭、包子發展到北宋,成為首都開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鋪和酒肆、茶坊一樣,在開封人的生活中處于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漿饅頭”、“羊肉饅頭”、“梅花包子”、“太學饅頭”、“湯包”、“素包”、“豆包”等,這種飲食風尚后來影響了整個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飲食。

    不過,那時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為素餡,有“一包菜”之稱;而饅頭以發酵面制皮,餡心為肉類,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也就是說,素包子和肉包子當時還不是一家人,是屬于兩種不同的食品。

    北宋以后,饅頭在中原地區漸成為無餡之發酵面制品,包子則成為以多種面團制皮,包有葷素各類餡心的面食的統稱。

    宋人喜歡吃包子,就連皇帝也不例外。“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宋神宗也特別喜愛吃包子,因此當時開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

    據《茶余客話》記載,元豐初年的一天,宋神宗視察國立大學—太學時,想趁便了解學生的飲食情況,就讓人從太學食堂把太學生吃的飯拿過來,這天正趕上吃“饅頭”,宋神宗嘗了以后,非常滿意,說道:“以此養士,可無愧矣!”饅頭受到皇帝的贊揚后,太學生們回家省親時總是帶著“太學饅頭”作為禮品饋贈,“太學饅頭”從此遠近聞名。

    宋室南移,太學饅頭也被帶到了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岳飛的孫子岳珂,參加完宮廷的宴會回到家里,曾寫了首饅頭詩,詩云:“幾年太學飽諸儒,薄伎猶傳筍蕨廚。公子彭作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玉壺。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詩中說,“太學饅頭”是將肉切成絲再拌進花椒面、鹽等調料制成,再用發面做皮的(類似于今天的饅頭狀),其顏色白晳、質地軟嫩、味道鮮美,即使是沒有牙齒的人,也能放開大嚼。而大概因為開封當時是首都的緣故,把肉包子稱為饅頭的叫法影響了當時的大江南北,至今,江南一帶還有生煎饅頭、鮮肉饅頭一類的面食,其實都是肉包子。

    明代,朱元璋第五個兒子周王的王府就在開封,據說,他最喜歡吃“太學饅頭”,并且還常用它來招待王公大臣。由于王爺在朝中是一品大員,趨炎附勢者就把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

    現今的菜包子(素包子)、豆餡包子,最早被稱作酸餡或焌餡。到了宋徽宗時,由于“六賊之首”蔡京大人的緣故,酸餡或焌餡又有了“菜包子”的別名。

    宋人周密就曾在《鶴林玉露·鏤蔥絲》中講了一則故事:有士大夫于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太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做包子,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做包子?”對曰:“妾包子廚中鏤蔥絲(切蔥絲)者也。”一個包子而已,蔡京家的廚房卻能細分出擇菜、切蔥絲、搟皮、包包子等不同工種來,而且這些人的工資還不低,可見蔡京對吃的講究已經上升到了相當高大上的境界了。

    蟹黃饅頭、鵪鶉羹以及黃雀鲊等美食,都是史上記載的蔡京的最愛。尤其黃雀鲊這道腌制品,甚至一度因蔡京而成為奢侈淫靡的代表美食。

    黃雀即麻雀。把宰殺處理好的黃雀,剁去膀尖、雀爪,用紹酒洗凈,然后攤開晾去三分之一水分,將酒糟、糟米甜酒、紅曲、花椒、蔥姜汁、精鹽、橘皮絲放在一起攪成糊狀,將黃雀放入拌勻,裝入瓷壇內,封住壇口,燜腌6-7日入味。食用時取出黃雀,用紹酒洗凈附著的糟粕,晾干黃雀身上的附水。黃雀鲊制成后,可干炸可蒸制。大概因其制作工藝較為繁復的緣故,黃雀鲊這道美食明清之后曾一度失傳。

    蔡京用蟹黃包子待客,一頓飯僅包子一項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貫錢,相當于當時五十戶中產階級一年的生活費總和。

    那菜包子是怎么來的呢?有一天,開封城內一位賣酸餡的忽然冒出了一個新式叫賣聲音:“賣一包菜、一包菜嘍!”也不知道蔡京怎么得罪這位賣酸餡的了,反正,賣酸餡的因為恨蔡京,就把蔡京當“菜包”賣了。從此,“一包菜”、“菜包”就成了蔡京的專有稱謂,漸漸地,菜包子代替了酸餡,成了素包子、豆餡包子的統稱。到了明代,隨著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肉包子和菜包子終于成為“一家人”。

    再說一道趙佶同樣喜歡的名菜--羊頭簽,有人說這東西是羹,也有人說是可以擼的烤肉串,不過王安石吃羊頭簽在看書時抓著吃,而且一吃一整盤,可見它既不是湯也不是串,這東西很可能是油炸食品,到底羊頭肉外面包了什么,就不清楚了,反正這東西是當時文人的小零食應該錯不了。

    那羊頭簽到底是什么呢?它并不用整個羊頭的肉,而是只取兩腮的嫩肉,但這可能只是宮廷御膳房的做法,王安石這人還是比較節儉的,他未必舍得,平民百姓就更不可能那么任性了。至于羊頭上剩下的那些肉和被取掉蟹黃的大閘蟹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全部被扔了,因為那不是給皇帝或者太師這樣的高貴人士吃的東西。

    上行下效,蔡太師更不可能拖皇帝的后腿,蔡京喜歡吃一種鶉羹,做這一道菜要用幾百只鵪鶉,就算一次用一百只,每天吃一次,一年他能吃掉三萬六千五百只,蔡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野生動物殺手。

    這么浪費的事情大概誰也無法忍受,以至于后來鵪鶉們的鬼魂集體給蔡太師托夢,為他上了一堂生動的因果報應課,‘食君廩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數百命,下箸猶未足。羹肉何足論,生死猶轉轂。勸君宜勿食,禍福相倚伏。’觀此,亦可為饕餮而暴殄天物者之戒。

    在《山海經》中,有一種怪獸拿自己的嘴巴當墳塋,它就是饕餮。饕餮,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巴。據民間傳說,饕餮貪吃無厭,為滿足吃的欲望,竟然吃自己的身體,結果只剩下頭因為無法吃到而留下。還有一位和蔡京可以稱之為無雙聯璧的大饕餮,便是民國時期的袁大總統,袁世凱。

    有一句名言便是來調侃他們的,‘蔡京的包子,袁世凱的飯。’

    袁世凱吃飯相對于帝王家來說還是比較單調的,遠沒有清朝皇帝那么大的排場,但他吃得比那些皇帝好多了,因為都是他喜歡吃的,而清朝的那些皇帝吃飯時,別看滿桌子都是菜,卻不能多吃某個菜,免得被人拿住把柄,而袁世凱就不同了,他吩咐廚房做的菜一定都是他最喜愛吃的,可他口味比較單一,每頓吃的都差不多,甚至擺放的位置都不會變。首先,午飯和晚飯必須要有一只鴨子,袁世凱極其喜歡吃鴨子,特別是鴨皮,每次吃飯前他都會將整只鴨子的皮全部給吃光,長久下來,他練就了一手剝鴨皮的好手法,他用長長的象牙筷將鴨皮一掀,然后再轉一轉,就將一大張鴨皮給卷下來,然后他歡喜的將鴨皮放在嘴里,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袁世凱吃的這只鴨子和一般的鴨子可不一樣,這些鴨子可是由袁世凱自己在家養,專門供自己食用的,養鴨用的飼料十分珍貴,是用鹿茸和高粱搗碎喂養長大的,營養價值很高。

    袁世凱桌子上必須要有的第二道菜就是魚,袁世凱是河南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吃開封北邊的黃河鯉魚,他一度認為黃河鯉魚是最鮮美的魚,可當初他被貶到淇縣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淇泉里面的鯽魚才是最鮮美的,等他當上總統后,頓頓必須得有淇泉鯽魚,淇縣縣令為了討好袁世凱,每天都將淇鯽給撈出來,放在大缸里喂養,養魚的水也一定要是淇泉的泉水,然后再將魚運往北京給袁世凱,所以袁世凱的飯桌上,一定會有淇鯽或者是黃河鯉魚。

    此外,袁世凱的菜肴之中總是少不了紅燒肉和肉絲炒韭黃,還有豬蹄,肘子都是袁世凱百吃不厭的菜肴,袁世凱長得體寬腰肥,所以他吃得特別,為此他還提出一個理論,那就是要能吃才能干,他每頓飯要吃半斤重的饅頭四個,早上吃六個雞蛋,中午四個雞蛋,晚飯還要吃四個雞蛋,經常是吃得大汗淋漓,猶如豬在進食。

    那‘袁世凱的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平常大魚大肉,在外人面前,自然得擺出一副清廉的模樣。一次,袁世凱故意在吃飯時召見內閣成員,當大家來到他的住所時,只見他正端著一碗小米粥,就著一條紅燒鯽魚吃得津津有味,時而用一個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內閣成員見了,都稱贊道:“總統生活這么儉樸,值得我輩效仿。”

    其實事實的真相是:袁大總統吃的小米粥,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選出來的西北上等小米。鯽魚更是有名的洪河鯽魚,為了保鮮需要專門放在豬油里面,從千里之外的河南運到北平,那佐料,更是用東北的千年老山參和鹿茸做成的。讓內閣成員聽了之后為之咋舌,我們的袁大總統也太會享受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浮山县| 鹤壁市| 洪江市| 广丰县| 涞源县| 静安区| 玛沁县| 额尔古纳市| 虎林市| 上思县| 滁州市| 南阳市| 南丹县| 陈巴尔虎旗| 汉寿县| 余庆县| 新晃| 黎川县| 磐安县| 宜阳县| 朝阳区| 红桥区| 图片| 包头市| 兴海县| 基隆市| 临汾市| 丹凤县| 延庆县| 玛多县| 湘潭县| 安阳市| 文安县| 孟村| 澎湖县| 永康市| 高清| 广汉市| 新干县|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