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崩于頂而面不改色,這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張佑前后活了兩世,自認做的一般,卻被那些官場老油條們稱為小狐貍,聽起來好像是貶義的成分居多,其實也從側面上認同了他的能力。
趕到乾清宮之后,考卷兒余有丁還沒派人送過來,朱翊鈞和他繼續保持著默契,閑扯了會子,絲毫沒有提及大明銀號賬目這一茬兒。
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生余有丁是這界會試的主考官。
按照明代考試官的職能分類,會試主考官屬于內簾官(注),主要職責是出題,審卷,決定錄取名單,排定名次,并上報禮部。
經過糊名,訾(音疼)錄,校對后,由同考官分房閱卷并進行預選,預選出來的考卷送主考官審閱并擬定名次,寫成“草榜”。草榜擬成之后,再由主考官和禮部知貢舉官主持,將擬定錄取的“朱卷”與考生的“墨卷”進行“對號”,編號不對者棄而不取。
復核以后,再進行“填榜”,即正式確定錄取名單。
會試之后就是殿試,殿試是等額評比,只定名次。也就是說,只要通過了會試,便已經有了進士的身份。
一屆會試主考官,便會成為二三百名進士的坐師,這對于尤其重視師徒之道的明朝來說,便意味著會有二三百名未來的各級官員對你言聽計從。
所以,會試主考官可是個肥差,其利益不在明面,而是隱形的。
也正因為此,明朝的皇帝往往將會試主考官當成一種另類的賞賜賜給自己所看重的官員。
扯遠了。
第一場題目是朱翊鈞強烈要求下出的,急著想要看一看自然無可厚非,不過就是將初選出來的多抄一份兒罷了,朱翊鈞權威日盛的情況下,想來還沒有人因此而觸犯龍鱗。
眼看著日頭越來越高,送考卷兒的人卻還沒到,朱翊鈞明顯不耐煩起來,下意識嘀咕:“怎么搞的,這個余有丁,怎么還不把考卷兒送來呢?”
他的樣子就好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挖了個陷阱,急著想要看到有人中招似的。
張佑瞧的想笑,不過查賬以及張偉光失蹤之事猶如泰山般壓在他的心頭,只翹了翹嘴角,便又恢復了原狀。
“想笑就笑唄?什么時候膽子小起來了?”不想朱翊鈞仍舊敏銳的注意到了他這點微弱的表情變化,白他一眼說道。
“不是微臣膽子小了,實在是陛下龍威日盛,有些話,不知怎么的就不敢說了。”張佑意有所指的說道。
“有什么不敢說的?想說就說,沒外人的時候,還像以前那樣,你別拿朕當皇帝,朕也不拿你當臣子……自打你去了江南之后,也不知道究竟是你變了,還是朕變了,總覺得跟以前不太一樣了。”朱翊鈞說道,悠悠一嘆,又道:“你不知道,朕真的一點兒都不想當‘寡人’啊!”
“有些事情,不是想如何便如何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廟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見朱翊鈞動容,張佑也忍不住感慨道。
朱翊鈞神情一怔,重復了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禁苦笑道:“好一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他突然有點理解張佑的擔憂了,有心想主動提一提查賬的事情,話都到嘴邊兒了,卻又不知怎么咽了回去。
他忍不住想起了昨天晚上和王喜姐就此事議論的情形,王喜姐也是好意,不愿意讓他和張佑之間產生誤會,希望他能主動跟張佑打個招呼,他怎么說的?
他說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自己如此信任張佑,可謂是推心置腹了,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張佑難道就不該主動跟自己說一聲么?
又說,自己又何嘗愿意查大明銀號的賬目呢,可那畢竟是自己一手支持下發展壯大的產業,就算沒人舉報,定期查一下賬目難道不算理所應當的么?
自己自然是信的及他張子誠的,可別人呢?誰就敢保證張常氏或者張讓他們沒有私心?自己好歹是大明天子,若是真的被人糊弄了,傳將出去,豈不遭人恥笑?
張佑啊張佑,你若真的因此而生出怨恨之心,那朕可就真的看錯你了。
朱翊鈞想著,可惜張佑不知道他的這番心思,若是知道了,不知又會作何感想?
張佑也沉默著,不知在想什么,氣氛有些尷尬。
沉默越久,朱翊鈞越生氣,良久,就在他即將忍耐不住的時候,張佑突然一挑眼眉:“對了陛下,既然余閣老派來送卷子的人遲遲不至,咱們何不換身行頭走一遭貢院,來他個微服私訪呢?”
“呃……你小子憋了半天,合著就琢磨這事兒呢?”朱翊鈞哭笑不得,怒火瞬間云散,想起當初微服密云的經歷,頓時來了興致:“能成么?朕可不想再聽那些人聒噪了。”
“會試乃朝廷掄才大典,天子微服親至,以示重視,便事后傳將出去,也是美談嘛。當初太祖他老人家開科取士時,不也親臨貢院來著么,陛下效法先祖,便真有人饒舌,一句話就堵回他去了。”張佑理直氣壯的說道。
朱翊鈞嘿嘿一笑:“有你的,”接著話鋒一轉:“不過,太祖真的親臨貢院來著么?朕怎么不記得?”
“好幾百年前的事兒了,微臣其實也記不清了,”張佑壞笑一聲,說道:“這并不重要,科舉本就是太祖所立下的取士之道,身為天子,多重視都不過分。真有人較真兒,多不過效仿嘉靖爺,打不了他十廷杖他一準兒老實。”
本來就是,人家好歹也是堂堂的天子,天下都是他的,這不許那不許的,這不純粹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干,咸吃蘿卜淡操心嘛。
當然了,張佑之所以提這個建議其實也是有私心的,他巴不得有人找朱翊鈞麻煩呢,到時候真打起口水仗來,自己這邊怎么也得比現在輕松一些。
注:明、清科舉制度,鄉試、會試時有內簾官、外簾官之別,統稱簾官。稱簾官者,因至公堂后進有門,加簾以隔之,后進在簾內,稱內簾;簾外為外簾。主考(或總裁)及同考官居內簾,主要職務為閱卷。其助理人員愉提調、監試、收掌等官,掌管理試卷等事,亦居內簾。外簾為監臨、外提調、監試、收掌、謄錄等官所居。外簾各官管理考場事務。內外簾官不相往來,有公事在內簾門口接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