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消滅了北方的袁紹,剩下的諸候不多了,益州的劉璋,江東的孫權,遼東的公孫康,戰略上有一條叫遠交近功。 劉表不適用,劉表只有與江東聯盟共同抵抗曹操,曹操使用遠交近功就比較合適。 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和孫權的目標都是首選奪取荊州,劉表自己守住這塊肥沃的土地是很難的。 為什么劉表守不住,也有幾點。 第一點:劉表的內部派系矛盾重重,劉表不會用人。 荊南幾郡向來不怎么臣服劉表,五溪蠻子經常發生叛亂,江東對荊州又虎視耽耽。 第二點:劉表有理想,沒藍圖,荀彧給曹操的政治藍圖是奉子以征不臣,禮賢下士,廣聚下英雄,共圖大事,魯肅給孫權的戰略方針是聯劉表,抗曹操,三分下,以待時機,江東民心十年初定,進可稱帝,退可劃江而治,稱王稱霸。 魯肅的這條戰略方針是孫權滅了黃祖之后提出的,孫權和黃祖有殺父之仇,孫氏集團的理想是圖荊州,距揚州,入交州。 孫氏軍閥能座穩江東之地,其一是孫堅的名望和人脈,孫策的武功(功績),孫氏軍閥打敗了中央任命的諸候,又有地方門閥爭來附,軍閥,門閥控制了地方政權,中央的行政指令又如同虛無。 其二孫權作為守二代,首先要進行自我定位,要么變成割據一方的諸侯,要么向曹操俯首稱臣。 要變成稱霸一方諸候就要不斷向外發展,要畫一個大餅給緊緊跟隨在孫氏軍閥大旗下的文臣,武將,那這個大餅是要兌現的,只有不斷的獲得地盤,人口,財富才能保證孫氏政權的穩固和團結。 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周瑜,魯肅,呂蒙身上的壓力就變得空前巨大了,三個大都督都是很年輕就病逝了,這可能是長期的憂郁所致。 魯肅的戰略方針還包括了三分下后,三分下后,交州可以取,益州可以打,徐州,豫州都可以圖。 那這個戰略現實嗎?可行性高嗎? 非常的現實,但是要有個前提,朝廷內亂,劉表能守得住荊州。 對于赤壁之戰后的劉備來,曹操不能死的,曹**了,自己的對于江東來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假如赤壁之戰,曹**了,曹操內部就陷入了奪位之爭,很多士家門閥就有覆滅的危險,北方政權穩定下來,至少需要個好幾年,并且沒有能力對外發起戰爭,那么魯肅的三分下,取益州的戰略思想就能成立了。 那就沒有諸葛亮什么事情了,所謂人算不如算,理想很豐滿,現實就很骨感。 益州也并非那么容易打得下來,有時候一個城池攻打幾年,都打不下來,劉備入益州是李嚴和法正這兩個奇謀之士(間稱奇士)把他迎進成都的,勸劉璋投降的。 魯肅的三分下,進而稱帝,退而割據江東戰略打個折就實現了,孫權割據江東守成稱帝,魯肅的政治戰略還是實現了,不過是打折的實現了。 是江東沒有人才嗎?是周瑜,魯肅,陸遜的才智不及荀彧,郭嘉,龐統,諸葛亮嗎? 我認為才的因素固然很重要,但是時,地利,人和才是影響整個局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假如大家把自己的地盤經營的都很穩定,就算孫武在世,你攻打一個城池,也是很難打得下來的。 因為大家都不蠢,都在等待對手犯錯誤,假如你把自己想的很聰明,把別人想的很蠢,那你就輸了,那你就是一個蠢貨。 三國為什么能相持數十年,為什么誰發動戰爭,誰就輸,就是這個原因,你打我,我守好地盤,然后等你犯錯誤,你一犯錯誤,我就一棒子悶死你。 所謂百密必有一疏就是這個道理,別人內部沒有發生矛盾,即使發生一些矛盾,但是領導者還是能掌控全局,那么挑起戰爭的一方,戰敗是必然的。 關羽失敗走麥城,劉備兵敗夷陵,孫權大敗于合肥,這些都成了必然,諸葛亮就看出了關鍵所在,那諸葛亮為什么也固執的年年北伐? 諸葛亮只北伐兩次,失了街亭后就一直處于守勢,六出祁山,只以守代攻,尋找機會。 諸葛亮的隆中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下有變,這個下有變就是曹魏政權發生嚴重的內部矛盾就可以發動戰爭了。 劉備沒聽進去,關羽沒聽進去,他們為什么聽不進去呢? 我認為關羽認為守了荊州十幾年了,兵強馬壯,又值劉備時運正濟,益州,漢中經營的有聲有色,自己不做的什么好像沒有什么人生價值感了,沒有存在感了,劉備帶著一群伙伴在那建功立業,自己在荊州一守就是十幾年,寸步未進,寸功未立,覺得找不到北了。 這個不爽分為很多種,有虛無感,有惶恐感,有好勝心作悴,有自我能力證實的成就感驅動。 那劉備為什么要打孫權呢? 我們假設你是劉備,你為什么要打?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錯判了形勢,劉備帶個幾十萬大軍,去攻打孫權,與其是攻打孫權,不如是給孫氏軍閥造成巨大的政治壓力,迫使他交出荊州,求和。 孫權是怕,但是架鴨子上架,不硬也得硬,魯肅死了,國策變了,親蜀變成了敵蜀,劉備大軍南下,大都督呂蒙迫于政治壓力服毒自殺了,孫權也向曹丕稱臣了。 江東的諸葛謹在這個時候是不能站出來話,避嫌,那江東只有剩下豪門陸家站出來挑起了這個擔子。 陸遜的想法很簡單,跟曹丕稱臣,讓出宛城,表明立場,扼守重要的軍事城池,以守代功。 這條戰略方針得到了孫權的批準,也得到了江東士人集團的肯定,陸遜被推上大都督的位置上執行這條戰略方針。 現在赤壁大戰都沒有開始打,就跑到夷陵大戰去了,這個思路有點大,在我思路里先有敗,才有勝,也有果,才能更好的看到起因,任何的因果都會有一根線穿插進來,從后面看前面就會非常的有趣,這叫逆線思維。 我們再往前推,諸葛亮認為劉表守不住荊州,魯肅認為劉表應該守得住荊州,那歷史是劉表在發征討劉表那一年的剿文的時候就死了。 第二年曹操就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兵臨城下,以蔡夫人,蔡帽,蒯越為首的荊州集團直接投降了。 有一點,諸葛亮真神,覺得劉表守不住荊州。 那諸葛亮比大他十幾歲魯肅聰明嗎? 答案是沒法比,那是魯肅錯判的形勢嗎? 我們先看看諸葛亮身份,黃承彥是他岳父,蔡帽是表姐夫,劉表也是他表姐夫,蒯越是表姐夫,反正關系是有的,不過這個表是很難扯的清的,有嫡的,有裙帶的。 諸葛亮對自己的這些親戚比魯肅了解的透徹,蔡帽和蒯越都是曹操的同事,一起跟何進打過過工,關系不錯。 劉表又不能拿蔡帽和蒯越怎么著,蔡帽是他大舅子,蒯越是本土豪門旺族,也是劉表的好友,劉表很多地方都依靠他們。劉表想投降,又不能投降,想守,又守不住,這個最矛盾,心里非常痛苦,所以在曹操發征討劉表繳文的時候,劉表就一病而亡。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