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年,時過近半,正值夏日朝會。
如今關東之地雖是一片亂局,但祖宗留下的禮法不可破,到了夏日朝會的時候,朝堂行文天下,除去已經失陷敵手的州郡,各地官紛紛遣人前來。
只不過因為正值中原大戰的時候,今年的朝會比起往年卻要沉悶和壓抑上許多,就連百官的臉上也都蒙了一層陰翳。
朝會上的流程一步不少地走著,但比起往年卻少了許多生機和顏色。中原戰事消息未來,戰果更是懸而未決,誰都不知明年這個時候還會不會再有大朝會,自然也就無心慶祝了。
其實心情沉悶的不知是下面的這些臣子,皇帝李隆基更是如此。
大唐立國百年,哪怕是當年武后亂政之時,天下又何曾生過如此規模的叛亂?這無疑是他為帝四十年最大的污點,李隆基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收到中原的捷報,一吐胸口的悶氣。
夏日大朝雖然枯燥沉悶,但依舊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就在朝會將要收尾的時候,從南方丹鳳門的方向走進了一個手拿羽檄的中官,順著御橋過了龍尾的下沿,便準備改道往東朝堂的方向走去。
中官手中的羽檄插了三根極為顯目的赤紅色雀羽,一眼便闖進了李隆基的視線。
三根赤紅雀羽,已經是戰報最要緊的級別了。
在這個時候,這封羽檄的來源只可能是一個地方洛陽,這必定是封常清回報洛陽戰事的加急密信。
李隆基看著百官沉重的表情,他自己也覺得束縛地很。他向來受慣了百官的夸贊和贊頌,一時間有些難以適應眼下的情況。
李隆基自信而且自負,他一直相信自己才是真龍天子,自己創大唐盛世,想必也極得天下百姓擁護的,安祿山造反支持他的想必只有少數人,這些人根本不堪一擊。畢思琛才干尋常,而封常清卻是百戰宿將,他想必可以一戰而勝,平定安祿山的叛亂。
所以李隆基固執地覺得,中官手中拿的羽檄一定是洛陽傳來的捷報,而他,急需要這樣一封捷報挽回自己的顏面。
他忽然生出了一種沖動,他想要在大朝會上將這個捷報傳達天下,讓百官知道,他才是天子,才是皇帝,忤逆他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心中這股沖動越地強烈,于是乎,鬼使神差地,李隆基竟然站起了身子,走到大殿的前面,指著那個中官對高力士道“把那人手中的羽檄傳上來。”
李隆基雖然渴望這樣一場大勝,但終歸還沒有喪失理智,沒有讓中官直接當著百官的面直接宣讀。
高力士奉命,遣人將這封羽檄當著百官的面呈了上來。
百官齊齊盯著這封呈上來的羽檄,心里也一下子揪了起來,他們都知道這里面是寫的什么,也都知道它的意義。
洛陽之戰的勝負關系大唐國運,決定盛世能否延續。
眾人都提著一顆心,但李瑁卻早已猜到此戰的結果。封常清兵不如人,還自大心高。天時地利人和,他三失其二,大敗早已成定局。
李瑁現在關注的倒是李隆基稍后會怎樣收場,畢竟階下百官都眼睜睜地看著呢。
李隆基從高力士的手中結果羽檄,迫不及待地拆了開來。
李隆基打開封套,取出里面裝著的淡黃色信紙,赫然在目的幾行字驚地他目瞪口呆。
“吾皇在上,罪臣封常清容稟自昨日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大敗,今洛陽已失,河南已非大唐所有。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
臣經此一戰,常憶靖王良言,賊軍精銳,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愿畢矣。屆時臣當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此戰臣戰死陣前,必結草軍前。回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圣代悲戀之至。”
封常清的每一個字,像一把尖刀一樣扎進了李隆基的胸膛,李隆基的胸口疼地幾乎站立不穩。
洛陽一失,他將成為大唐歷史上第一次丟失東都的皇帝,無論之前的開元盛世有多繁華,他都注定被史冊寫作昏君。
到了如今,他還何談比肩太宗,他連無為而治的高宗皇帝都比不上。
更何況,虎牢關失守,洛陽已失,關東再無雄城可守,中原之地已經不復為大唐所有,安祿山必將兵臨潼關,潼關是國都長安最后一道屏障,若是潼關再失守,那后果將不堪設想。
到了那時,甚至就連亡國都是有可能的。
李隆基精神恍惚,頭猛地一沉,若非高力士及時攙扶住了,恐怕李隆基就要跌倒在地上了。
“陛下龍體不適,可要宣太醫?”高力士攙扶著李隆基,緊張地問道。
羽檄中的事情干系重大,決不能現在叫百官知曉,否則今日的大朝會便就成了一場笑話。
李隆基強打著精神,面色蒼白地擺了擺手道:“朝會繼續,朕無礙。”
李隆基雖然嘴上說著無礙,但階下站著的上千臣工哪個不是人精?透過李隆基反常的表現早就猜出了羽檄中的內容。
想必是洛陽戰事不利,李隆基看了戰報后才會心情郁結,有了這般反應。
眾人也只是知道此戰的大致接過,但他們絕猜不到此戰竟然敗地如此徹底,連東都洛陽都丟掉了。
自打李隆基看著這封羽檄,他已經沒有了繼續朝會的耐心,朝會剩下的幾項流程早早便結束了。
大朝會結束后,李隆基徑直便回了內宮,李瑁、李亨等人雖然猜到了羽檄的內容,但沒有得到李隆基的傳詔,他們也不便擅自進宮詢問。
可就在李瑁往宮外走去的時候,在下馬橋被宮中趕來的宮女堵住了去路,這宮女正是楊玉瑤身邊的人。
“啟稟殿下,娘娘派奴婢傳言,陛下欲御駕親征,娘娘請殿下務必入宮一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