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元年間,大唐還未經(jīng)過安史之亂的荼毒內(nèi)耗,國力尤昌,兵鋒尤盛,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販夫走卒,最不怕的就是異族的入侵。 朝中上下,不管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不管是希望戰(zhàn)爭的,還是希望和平的,眼下的策略都是一樣的——先打了再。 開元年間大唐外戰(zhàn)勝多負少,無論主戰(zhàn)還是主和都得等到擊退了吐蕃的進攻再爭,大唐絕不在別國的威脅下談判。 “誠如諸卿所言,吐蕃賊人狼子野心,貪得無厭,對我大唐劍南、隴右早有覬覦,朕早欲遣兵而擊之。只是三軍既出,不可無帥,眾卿以為何人可以掛帥?”待到眾臣爭論了片刻,李隆基終于壓了壓手,提出了他最關(guān)心的問題。 唐人尚武,皇帝李隆基又極重邊功,銳意進取,所以朝堂之中宿將無數(shù),能夠掛帥之人自然不在少數(shù)。 不過可以掛帥之人雖多,但朝中也是黨派林立,涇渭分明,想要找出一個叫各方都滿意的人選卻是難上加難。 兵部主掌兵事,對朝堂內(nèi)外的將帥也最為熟悉,兵部侍郎盧煥當先建言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劍南節(jié)度副使章仇兼瓊嘗為劍南防御使,熟悉劍南軍務(wù),性情沉穩(wěn),頗有軍略,可以為帥。” 章仇兼瓊本是京官,曾為尚書省主客員外郎,與盧煥相交莫逆,開元年間外調(diào)劍南為官,起舉薦主帥,盧煥自然就想起了舊識好友。 更何況章仇兼瓊乃武臣出身,自幼習讀軍略,熟知攻戰(zhàn)之策,掛帥出征卻是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章仇兼瓊在朝中根基淺薄,又無靠山依靠,掛帥立功這等好事又怎么會落到他的身上。 慶王黨羽,太常少卿張芳手持芴板,出列道:“劍南節(jié)度副使章仇兼瓊雖有軍略,但卻無統(tǒng)兵為帥的經(jīng)驗,貿(mào)然委任恐怕不妥,臣舉薦河西節(jié)度使夫蒙靈察為帥。夫蒙將軍乃軍中宿將,精通軍事,若是夫蒙將軍掛帥一定可以一戰(zhàn)而平。” 夫蒙靈察是慶王黨中唯一的一個節(jié)度使,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將,若是夫蒙靈察能在此戰(zhàn)中立功,那他便極有機會進京擔任一部首官,這對李琮的幫助可不是一星半點。 不過其他人又豈會看著這個機會落入慶王黨的手中,右相李林甫朝著相黨心腹,御史中丞楊慎矜悄悄打了一個眼色。 楊慎矜立刻心領(lǐng)神會,當即出言諫道:“臣以為不可,夫蒙將軍身兼河西節(jié)度使重任,需防備吐蕃、突厥入侵,實在不宜輕易調(diào)動,臣以為安西副都護程千里為人勇烈,履建軍功,可以為帥。” 李林甫除了右相,還身兼吏部尚書,遙領(lǐng)安西節(jié)度使,安西副都護程千里是誰的門人自然不言自明。 方才眾人所言都是朝野內(nèi)外識懂軍事的武臣,乍一看去都合適,細細想來卻又卻又都不合適。 章仇兼瓊苦無根基,眾人信之不過;夫蒙靈察遠在河西,不能輕易調(diào)動;程千里雖有才干,但位份不足,實在難以服眾,眾人商討再三,卻也沒有一個能讓李隆基滿意,又能讓眾人認可的人選。 此戰(zhàn)主帥之位事關(guān)李瑁未來幾年的規(guī)劃,李瑁志在必得。李瑁將眼前的局勢看在眼里,在心中默默地盤算著。 就在他準備親子請纓的時候,太子少保崔琳忽然出列道:“啟稟陛下,眾人同僚所薦人選各有千秋,均有優(yōu)劣,老臣有一人選或為最佳。” “哦?來聽聽。”崔琳的話一下子挑起了包括李隆基、李瑁在內(nèi)所有人興趣。 崔琳官拜太子少保,。乃正兒八經(jīng),根正苗紅的太子門人,他的嘴里難道還能出別的花樣?李瑁心中打定主意,無論崔琳出誰的名字,自己都要爭上一爭。 崔琳手持芴板,正了正衣冠,緩緩道:“諸位同僚豈不聞在其位,謀其政之言?劍南節(jié)度使、益州大都督壽王殿下在此,難道還有比壽王更合適的人選嗎?更何況壽王在春宴上有詩言:‘西南永作金柱,不羨當年冠軍侯。’壽王既有從軍報國之心,陛下何不從之。” 崔琳之言一出,紫宸殿中一片安靜,照眼下看來,李瑁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首先皇子掛帥,本朝早有先例,李瑁貴為親王,又身兼劍南節(jié)度使一職,無論是位份還是名望都足夠;其次李瑁獨立與朝中幾大黨派之外,李林甫、李亨、李琮三方相互制衡下,李瑁反而能夠為眾人所接受;最后,李隆基有意扶持李瑁,李瑁若是能建立軍功李隆基自然樂見其成。 至于統(tǒng)兵能力方面,不是還有劍南節(jié)度副使章仇兼瓊嘛。 李隆基微微點了點頭,向李瑁問道:“瑁兒意下如何?可愿前往?” 對于這個機會李瑁早已期盼了許久,李瑁當即拜道:“兒臣既為劍南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出征,守衛(wèi)劍南便是兒臣分內(nèi)之事,兒臣愿為父皇分憂。” “好!” 李隆基撫掌輕贊了一聲,接著問道:“既然如此,那朕便冊封壽王為出征主帥,至于副帥及其他人眾崔卿可有人選?” 崔琳回道:“啟稟陛下,監(jiān)察御史房渭乃是蜀人,熟知劍南民情,可謂隨軍書記。左金吾中郎將馬璘乃將門之后,武藝高強,為人忠勇,可為隨軍親衛(wèi)統(tǒng)領(lǐng),護衛(wèi)壽王安全,至于副帥人選,還是以章仇兼瓊為宜。” 房煥之此人名聲不大,李瑁也不曾聽聞,也不關(guān)注。但馬璘的名字,李瑁卻是知道的。 馬璘字仁杰,中唐名將,乃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官至北庭節(jié)度使、尚書左仆射,爵封扶風郡王。 馬璘在在安史之亂中出力甚多,善用精騎,能以少擊多,曾以百騎破敵五千,就連李光弼也曾感嘆:“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眾,有雄捷如馬將軍者。” 能得馬璘輔佐,他的劍南之行有多了一份勝算。 李隆基聽了崔琳的話,也點頭同意道:“便依崔卿所奏。” 備注: 1:開元十八年李亨曾以忠王,河北道元帥之職統(tǒng)兵討伐契丹。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