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邴原這里,劉政得知連管寧都下定決心要在冀州出仕,同樣很是吃驚。終于從邴原口中知道臺駘厲害的劉政,立馬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太史慈。自從當時二人逃回青州,一路相隨,言投契合。劉政仁義當先,太史慈信義篤烈,二人皆有古人之風,是故成莫逆之交。 現在劉政一看有了好的歸處,連管寧和邴原都十分認可,第一個就想到了太史慈。 這邊剛有這個想法,唯恐太史慈受到他們青州官府迫害的劉政趕緊去求見臺駘,言明情況。 原來這個太史慈少時十分出名,他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個真正的神射手,而且自少十分好學,后擔任本郡奏曹史。 當時本郡與本州之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掌刑賞之官吏)知事者較有利,似是今日的進京上訪。 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 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正好準備開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問州吏道:“君也是前來欲求通章的嗎?” 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里?” 州吏道:“在車上。” 太史慈便:“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 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相與。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懷,取過州章,便提刀截而毀之。 州吏大驚高呼,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間,跟他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兇禍福恐怕都會相等無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 州吏疑惑地問:“你為本郡而毀壞我的奏章,已經成功,怎么也要逃亡?” 太史慈便答:“我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視察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以致損毀公章。如今即使見還,恐怕亦會因此見受譴責刑罰,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 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后,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復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避居于遼東。 前一段冒險回家探視老母親,也是偷偷摸摸,這對于光明磊落的太史慈無疑是件恥辱的事情。現在有此機會,劉政便向臺駘求情,請求收留太史慈,并像對待自己一樣將太史慈的老母也接來。 臺駘一聽劉政提到太史慈,就想著趕緊把他弄過來,怎料到這個劉政叨叨叨叨個沒完,開始講起了太史慈的故事。臺駘對這故事不感興趣,他只對太史慈有興趣。等到劉政終于把故事講完,臺駘趕緊道:“你快點的,我給你準備兩艘商船,上面配備八百精銳水軍,一定把太史慈還有他老母給我安全接回來。你快去吧!” 劉政還想著如何動臺駘,沒想到臺駘這么爽快,替自己的好朋友激動的直流眼淚。當下也顧不得休息,劉政跟著臺駘安排的侍衛直奔水軍營地而去。 臺駘靜下心來,長嘆一聲道:“蒼不負啊!好人好報啊!”本來呢,臺駘隨意走到遼東,突然萌動了服管寧這些人來歸的念頭,并為此也破費了一番心機。臺駘這樣做,對自己完全沒有多大的益處,反而很可能會引來遼東的仇視。臺駘想做的,很簡單,只不過就是讓管寧和邴原在冀州開枝散葉,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使得人人能受到全面的教育。臺駘的初衷就是這么簡單,沒有什么復雜的。 可結果呢,臺駘收獲了他意想不到的!太史慈啊,不出意外的話,臺駘將要收獲自己黃河以南的第一員猛將了!二弟龔都不應該算的,如果讓他也沖鋒陷陣的話,那自己的大業,也到了危亡的地步了吧。 臺駘很開心,開心的有些雀躍,不僅是即將要得到太史慈開心,而且開心這個蒼沒有想象中那么的愚昧,沒有想象中那么的可惡。臺駘想到,最近常常和韓馥他們談道,可是談的都是人道、道義,沒怎么敢談道。回頭得和他們好好研究研究,這道,是否真的有輪回!這善惡,是否真的終得報! 過了十幾日,劉政迅速的將太史慈和他的老母親接了回來,進展順利。臺駘一見這太史慈,果然名不虛傳,但見他身長七尺七寸,美須髯,臂膀粗長,俠眉劍目,風采奪人。臺駘不禁贊道:“我得子義,大事可期矣。”當即不由分,擢令太史慈為東中郎將,劉政為典學從事。這一舉動,實在是讓太史慈和劉政嚇了一跳。倒不是他們對官職很感興趣,而是臺駘對這兩人的信任和重視,著實讓二人感激。 太史慈素有古人之風,當下拜伏道:“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臺駘大感欣慰,急忙上前扶起太史慈,道:“子義至孝,我已給你安排好了幾處府邸,鄰居中多有老人,可使令慈平日有人解悶,你先陪令慈選選看哪個宅子她老人家更喜歡,回頭我再去府上拜見將軍。” 太史慈聞言心中大動,沒想到這個太守竟然是如此細致入微的人,不過他是那種受人滴水恩,必當涌泉報的人,當下也不推辭,心中也暗暗下了決定,領命去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