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漢末風采 漢末風采 正文 一六二章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作者/老張啊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    臺駘有感于這些歷史,也在此前與史阿的分析中認為這些胡人是無法喂熟的。臺駘一直想要徹底解決北方的邊患,所以才大力發展騎兵,耗資無算,哪怕內地戰事膠著,也不舍得動用邊境的力量,正是為了在積蓄夠實力的時候,徹底將這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夷狄消滅。

    這時,正在自己無暇分身之際,竟然能得曹操相助,臺駘便已明白,這是天佑華夏子孫,在自己的鋪墊下,可以更早的解決這數個世紀以來的難題了。

    曹操準備出兵征討烏桓,將領們都躍躍欲試,積極整兵。

    202年,北軍都督曹操親統大軍,率監軍史阿、蕩寇將軍張遼、軍祭酒郭嘉、虎豹騎督曹純、偏將軍李通、偏將軍李典、左度遼將軍鮮于輔、護烏丸校尉閻柔、護軍韓浩、領軍梁習等,東征三郡烏丸。

    五月,曹操大軍從右北平的無終縣出發。無終一帶乃是通往遼西的要沖所在,得知消息的烏丸軍隊早在這里布兵拒敵,但時值盛夏,正趕上雨季,由于地勢低下,通往遼西的道路被滂沱大雨沖得泥濘不通,尤其是近海的那段路,積水半深不淺,車馬船支都無法通行。

    曹操大軍一時無法前行,而烏丸的軍隊也暗守山中小路和險要之處,隨時注意著曹軍的動向,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七月,依然沒有任何改善。就在這時,又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這個人就是田疇。

    起初,袁紹幾次派使者到徐無山中去征召率族隱居的田疇,又派人授予田疇將軍的印信,讓田疇召撫所統部眾,田疇都拒絕了。

    到臺駘平定冀州后,河間人邢颙(字子昂)對田疇說:“黃巾軍起事以來,已一二十年,天下動蕩不定,百姓流離失所。如今,聽說臺公法令嚴明,百姓對戰亂已經厭惡,亂到極點,就會歸于平靜,請讓我先去試探一下。”

    于是,邢颙收拾行裝,返回家鄉。

    田疇說:“邢颙是個先知先覺的人。”

    臺駘委任邢颙為冀州從事,當時的人稱邢颙為“德行堂堂邢子昂”。

    后來邢颙又擔任廣宗縣長,不久因為舊將去世而棄官吊喪。有司向臺駘報告此事,臺駘回答道:“邢颙忠于故主,真是始終如一的人啊。”

    因此沒有問罪于邢颙。之后邢颙又被征為司空掾,任行唐(今屬河北石家莊)縣令,在任期間勸課農桑,大行風化。后來邢颙成為郭典的得力助手,但不久因病離職。

    田疇時常因為烏桓殘殺當地士大夫而痛恨,有討伐他們的心思,但實力不夠。

    202年,曹操北征烏桓,還沒到時,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疇,又命令田疇告知他的旨意。田疇戒令門客趕快整理行裝,收拾行李。

    門客對他說:“以前,袁紹仰慕您的名聲,曾五次禮聘,您一直拒絕;如今,曹操的使者一來,您就好像迫不及待,這是什么原因?”

    田疇笑著回答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知道的了。”于是跟隨使者到了曹操軍中,任北軍戶曹掾,準備引見咨議。

    通過一番交談,曹操感慨于田疇的才能,第二天便下令說,田子泰這樣的人不是我能用的,意思是讓他做個戶曹掾太屈才了,應該交予臺駘重用。曹操于是立即舉他作茂才并薦他到渤海任職,田疇并沒有立即上任,而是跟著曹操的大軍一同到了無終這個地方。

    曹操北征,取道“濱海道”,此道位于狹長的濱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西走廊”。

    這條路從無終縣出發,經玉田,豐潤,延山海關取錦州。但此時天降大雨,士卒困苦不堪,烏桓又在險要扼守,曹軍不得通過。

    曹操冒著被劉表從身后偷襲的危險北征烏丸,現在卻因大雨無法進軍,有人推薦說田疇知道這里的路徑,曹操于是找田疇問計。

    田疇說,這個道路秋、夏天有水,淺的時候車馬不能通過,深的時候舟楫也載不起,最難行動。

    過去右北平的郡治在平岡,所以曾經有過一條從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位于徐無山麓的最東面,坐落于兩山之間。左側是梅山,右側是云山,在河北遷安縣西北。)出發,經白檀(今河北寬城),歷平岡(今遼寧凌源)通往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十二臺鄉袁臺子村)的路,可惜陷壞斷絕已經二百年之久了,但從山中還能找到小路,他建議曹操假裝退兵,使烏丸軍隊放松警覺,然后趁機進入徐無山,再向北出盧龍塞,經平岡,從敵人防備空虛的地方進軍,直逼柳城,趁烏桓不備,一戰就可以擒拿踏頓。

    這個建議立即被曹操采納,于是曹操率軍從無終撤退,在水邊的路旁留下一塊大木牌,上面寫著:“現在夏季暑熱,道路不通,且等到秋冬,再出兵討伐。”

    烏桓人的偵察騎兵看到后,當真以為曹軍已經離去。曹操封田疇為靖北將軍,任命向導官,率領五百兵士在前面開道;張遼為次;曹操親自押后,帶領輕騎前進。

    史書上對這次千里奇襲的行軍過程卻記載得非常簡單,不過短短一句話: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馀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雖然只是這么短短的一句,但我們不難想象這次行軍的艱難。五百里塹山堙谷,十萬眾勒馬揚鞭,在經過艱難的跋涉之后,一支從天而降的大軍如鬼魅般出現在遼西的大地上。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天氣寒冷而且乾燥,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干旱無水。

    當糧食吃光以后,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后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饑,又鑿地三四十丈,才得到水。

    至到他們行至距柳城二百里的地方,烏丸才終于有所察覺,于是“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

    但就在雙方催兵疾進,急于搶占有利地形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202年八月,雙方的軍隊在白狼山(今內蒙喀喇沁左翼)猝然相遇。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遭遇戰,由于一路上翻山越嶺,兵士大都輕裝簡行,所以當時曹操“車重在后,被甲者少”,而烏丸軍隊數量眾多,以至于曹操左右皆懼。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正當眾人驚恐之時,蕩寇將軍張遼力勸曹操,要求主動出擊。

    曹操登上高處觀察敵情,發現烏丸軍隊也是倉促應戰,陣式并不齊整。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史阿摩拳擦掌已久,當即請命愿為先鋒,曹操因其為監軍而拒絕其出戰,果斷地命張遼、李典為先鋒,趁敵人立足未穩,沖殺敵陣。

    這時,烏桓首領蹋頓正座在由青牛駕轅、用黃色傘蓋遮蔽的車帳之上,得意的觀戰。

    張遼昂首大呼曰:“都督平時厚待我們,此時不戰更待何時。”言畢,撕下帥旗挺起旗矛,策馬疾速下山,在烏桓兵眾一片驚呼之中,張遼直奔毫無準備的蹋頓青牛車帳前,一矛把蹋頓刺下車來,割下首級,大呼著率軍沖入烏桓軍中。

    烏桓部眾毫無準備,遂散亂崩潰,四散而逃。曹兵乘勢追擊,斬獲甚眾,直追逼至柳城之下。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他不但作戰冷靜、果敢,而且身先士卒,經常在戰斗中充當先鋒。

    古代作戰有個詞叫先登陷陣,顧名思義,所謂先登,是指攻城時率先登上城樓,而陷陣,則是將自己象釘子一樣釘進敵人的陣地之中,擔當陷陣者當有萬夫不擋之勇。

    張遼不但是曹營首屈一指的悍將,而且在這次曹操北征的隨行諸將中品秩最高,他的挺身而出無疑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以至于史書是這樣記載張遼的:遼勸曹都戰,氣甚奮,曹都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我們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在這場戰斗中,一些在曹軍中地位極高的將軍,象夏侯兄弟、許褚、于禁等人都沒有隨軍出征,而隨軍出征的將領,不論張遼、李典還是李通,無一不是正值壯年、智勇兼備的實力干將,而曹純所督的虎豹騎更是騎兵中精銳的精銳,如果一定要說漏掉了某一位,或許曹仁沒有參戰,是個遺憾。

    當張遼與另一名擔擋先鋒的將領李典率本部人馬首當其沖,殺入敵陣時,立足未隱的烏丸軍頓時便陷入混亂。

    而此時曹軍的第二波攻勢又接踵而至,這其中就有曹純所督的虎豹騎。

    作為曹操的親衛騎兵,虎豹騎無不是百里挑一的天下驍騎,裝備精良,數從征伐,威名遠播。

    虎豹騎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地方除了擁有超凡的戰斗力之外,更因為每每臨陣,均憑借其無堅不摧的實力直搗黃龍,以摛殺敵方主將為第一要務。

    所謂摛賊先擒王,虎豹騎一舉擊潰烏丸的親衛部隊,俘獲了蹋頓,烏丸軍徹底崩潰。

    北軍一路追奔,直取柳城。

    這一戰,直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史書記載:“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馀萬口。”至此,烏丸平定,三郡收復。

    曹軍既已得勝,遂高奏軍歌凱旋,凱歌唱曰:“狼煙起,江山北望,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心似黃河水茫茫,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恨欲狂,長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我愿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恩施市| 新郑市| 安庆市| 溆浦县| 观塘区| 忻州市| 呼玛县| 泰兴市| 大庆市| 塘沽区| 广河县| 江孜县| 永州市| 溧水县| 石屏县| 天气| 玉溪市| 来安县| 黄大仙区| 抚州市| 大荔县| 竹山县| 亚东县| 襄垣县| 南澳县| 勐海县| 银川市| 克东县| 汤阴县| 平罗县| 黔东| 鸡泽县| 清水河县| 微山县| 嘉禾县| 象州县| 克什克腾旗| 贺州市| 闻喜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