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ontent">
以前看陳凱歌拍的《荊軻刺秦王》時,有一幕讓我非常震撼,秦軍攻打趙都,邯鄲危在旦夕,趙人死戰之后,趙王下令寧全族滅盡,絕不事秦,于是一邊是將士浴血阻擋秦軍,另一邊是一排排趙國孩身穿麻衣,頭纏白布,從高高的城墻依次躍下,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臨跳之前撿回了布偶玩具,把塵土撣去,緊緊抱在懷里?吹竭@,寒毛倒豎,血管冰涼,一股莫名之氣充溢心胸。
《荊軻刺秦王》是我最喜歡的陳凱歌電影,后來知道,這一段與歷史出入頗大,事實是,當時趙王遷淫邪昏聵,完全被權奸郭開所控制,殺害名將李牧,用庸才趙蔥、顏聚,大軍覆沒,兵臨城下,雖有公子嘉率宗族門客死戰亦無力回,趙王開城投降,建國250余年的趙國就此滅亡,那是公元前230年。
最近看《大秦帝國》,記述其后故事,邯鄲城破后,公子趙嘉逃到代郡,建立代國,繼續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大將王翦之子王賁滅燕之后,大軍逼近代城。
此時,趙殘存元老世族帶兵闖進王城,要求趙嘉下令北走陰山投靠匈奴,趙嘉斷然回絕:“百余年來,趙國南抗強秦,北擊強胡,素以雄武強勢之道立于下。秦人縱為虎狼,終是與趙人同為華夏子孫,今趙人縱然弱勢,何能自叛華夏,寧為胡人鷹犬哉!”遂殺死全部元老世族,燒毀趙氏宗廟,老弱婦孺皆操刀劍,組成一支九萬人決死大軍。秦將王賁下書:……敬趙人死戰之志。是故,秦軍決意與趙軍對等一戰。鑒于趙軍有兩萬余婦孺老少,秦軍以六萬騎出戰,不以強弩,不以援兵,不以偏師設伏,全然對等搏殺。此戰秦軍若敗,王賁決上書秦王,不再攻伐代趙之地;趙軍若敗,則趙人得從下歸一大勢,永不反秦!
次日清晨至暮,趙嘉親帥衛隊為前鋒沖陣,趙軍主力七萬悉數戰死,兩萬老弱婦孺自殺過半,秦軍將士亦戰死三萬余。從此下無趙人。戰后秦王政下書嘉許王賁:賁之戰場處置至為得當,大彰秦軍戰場正道,大顯華夏一統大道。
這便是戰國,這便是孫皓輝筆下,《大秦帝國》書中,那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變革、大興亡的時代,除了浩浩長風,堂堂戰陣,還有百家諸子,陽謀縱橫,商鞅峻法,王者心胸,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孫皓輝沉潛海南十六年,寫出六部十一冊《大秦帝國》,其意駁斥占史界學界主流兩千年所謂“暴秦”的虛妄不實之論,回望探索那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以“求變圖存”的“大爭”精神創造新文明的帝國時代,重現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家言,不必以史實視之。
近日看錢穆《國史大綱》,持論較為中肯,他,大體言之,秦代政治的后面,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過甚。
何為大爭之世,《詩經》有云,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多么像我們現今所處的時代,只是這個時代有了爭心沒了血氣而已。
《詩經*秦風》有無衣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書中,此為秦人軍歌。中夜思之,夢里常有浩浩之氣,金戈之音。
中國原生文明的創新性——孫皓暉3月18日上海講座
為何前三千年歷史(五帝至秦)達到了文明創新性的高峰?
為何戰國七雄的普遍變法為秦王朝統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為何禮治、德治、人治、法治中,法治有最高的創新性?
主題:中國原生文明的創新性
主講嘉賓:孫皓暉西北大學秦文明研究院院長、《大秦帝國》作者
對話嘉賓:姜義華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堂時間2012年3月18日14:00—17:00(周日)
講堂地點威海路755號文新大廈二樓報告廳
索票方式將姓名、年齡、職業、地址、郵編、電話、信息來源發送到<a href="mailto:<a href="mailto:hjt@.cn">hjt@.cn</a>">hjt@.cn">hjt@.cn</a></a>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