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ontent"> 李浩和馬周在福滿樓的包間里吃喝得不亦樂乎,其實菜和酒都很一般,但喝酒這種事,要找對人,跟對的人喝酒,真的是喝什么都很香。 席間,二人也有不完的話,畢竟李浩離開長安太久了,就算偶爾跟長安那邊飛鴿傳書,也是簡單幾句概括一下朝政局勢,李浩其實有很多問題想問,比如李治最近如何,魏征身體是否還好,馬周本人有沒有按照他的囑咐一直嚴格控制飲食等等,這些事情,在的紙條上是無法的,而馬周現在都可以詳細地告訴他。 一頓飯吃了足足三個時,他們二人也足足聊了三個時,都黑了才散去,李浩派朱瑞環護送馬周去驛館,自己帶著陳松還有司徒楓找了家客棧住下,一夜無話,隔日一早,李浩就離開了廣州,回流求去了。 回到流求,李浩派陸云去高州,帶著信鴿去的,只要那邊準備好,就放信鴿,流求這邊收到信鴿后就會派出船隊去接人。 十幾后,馬周征調了兩百多艘海船,災民也征集齊了,果然超額了,而且超出了五萬之多,足足十五萬人,那些刺史都督什么的果然都有心思,災民對他們來是大包袱,包袱這種東西,還是能拋則拋啊。 馬周權自然是睜一只閉一只眼了,那些嶺南道的官員們則暗暗開心,可謂是皆大歡喜,雖然馬周準備的船只不少,但也不可能一次就將所有災民都運走,這些海船不大,每艘最多只能承載兩百人,一共258艘船,想要將所有災民全都運走,至少需要三趟,第一趟運了四萬人到瓊南,崔鵬派人在海口港接引,帶著這群災民去早已準備好的瓊州城和新建的縣城。 第二趟的時候,馬周親自隨船出海,剛出海兩,李浩他們的船隊就來了,一共二十八艘蓋倫大船,當馬周看到這些大船的時候,驚得目瞪口呆。 接下來,馬周以海上風浪太大,需要換大船為借口,讓這些災民全都上了李浩他們的大船,五萬多人,將李浩這些大船塞得滿滿的,然后這些載滿了災民的船只開往流求,下船的時候還是老慣例,每人先拿一貫錢當安家費。 災民們也不知道這里是流求,還以為到了瓊南,其實到底是在哪里,不重要,他們在乎的只不過是能不能好好生活,流求繁榮的海港和城池給了他們信心,當然啦,那一貫安家費也很鼓舞人心的。 流求又多了五萬多人,現在流求的漢人人口達到十萬,效果立刻就不一樣了,陸云再也不用為哪個工地施工湊不夠工人而發愁了,而那些土著工人的工資也降了下來,為什么,因為以前人手緊缺,現在咱們有了這么多唐人做工,還需要你們土著嗎,你們不再是大爺了,想做工就來,不想做工就滾蛋,工資就這樣,愛做不做。 對于這種現象,土著民也是沒辦法,只能捏著鼻子承受,他們現在已經習慣了唐人的生活,若還讓他們回去過土著的生活,他們肯定不愿意,這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流求在發展,瓊南也不落后,崔鵬自從被李浩點化之后,做起事來真的是得心應手,越來越有信心,一邊操持著幫那些災民們安家落戶,一邊以優惠政策鼓勵他們開墾田地,經過這次水災,他也更加注重水利工程,各種事情安排的僅僅有條,根本不需要李浩再去教他了,他這算是徹底開竅了。 李浩目前人還在流求,望著流求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模樣,李浩很開心。 就在流求和瓊南大災的時候,李世民才剛到遼東不久,開始征討高句麗,沒想到開戰不到一個月,就收到長安來信,瓊南和江南兩道遭遇特大水災,李世民可愁壞了,這水災來的真不是時候,偏偏趁他御駕親征的時候到來,想想國庫中所剩無幾的糧食,李世民真想立刻回去,他擔心李治處理不了這種大事。 但大軍出征,無功而返,這是很不吉利的,而且對大唐的國威嚴重有損,群臣勸阻,于是李世民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仗,打了兩三個月,攻下高句麗不少城池,抓了不少俘虜,李世民感覺差不多了,該回去看看水災了,誰知長安又傳信來了,這一次可是好消息,災患平定了,而且詳細敘述了平災過程。 李世民當晚開心得一夜未眠,他是真開心,沒想到看似平庸的李治在處理國家大事上一點都不含糊,這么大的一場災患,就這么輕而易舉地平定了,而且李治這次用人用的非常好,馬周不僅忠心,而且有能力,是個人才,若是李世民,也會派他去治災,至于那興修水利的兩個人,李世民自問就算是他自己,估計也想不到委任那兩個人,沒想到李治慧眼識珠,派這二人去,果然很快便治好了大水,做皇帝,自己可以沒本事,但一定要會用人,劉邦和項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想到李治,李世民不禁又想起了李浩,他還記得自己最后一次和李浩談話的場景,當時李浩過,之所以扶持李治為太子,是因為李治是唯一的一個最適合接任寶座的人,李世民當初不相信,現在他不得不承認,李治真的越來越有太子的樣子了,李浩很有眼光。 雖然他承認李浩有眼光,選對了太子,但他對李浩騙自己的事情依舊耿耿于懷,因為他是高傲的可汗,他不容許別人欺騙自己,其實最重要的是,他對李浩動情了,別誤會,李世民的取向很正常,這里的動情,是動的愛才之情,他準備把李浩當成國之柱石來培養,自己用完給兒子,兒子用完給孫子,反正就是要李浩當他們老李家的頂梁柱,然而李浩欺騙了他,讓他很受傷,扎心。 除了李浩之外,李世民只記得有一個人這樣欺騙過自己的感情,那是幾十年前,李淵將來要將皇位傳給他,李世民很開心,很賣力地在外面東征西討,打下了偌大的大唐江山,然而李淵卻立了李建成為太子,結果就是,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殺了李元吉,還逼李淵退位,自己把皇帝的寶座搶了過來。 李世民就是這樣,最恨別人欺騙自己,越是信任的人,越不能騙他,因為會傷了感情,連自己的老爹都不例外,更何況是李浩,所以不管什么原因,李世民這次都不會原諒李浩這個騙子。 不再擔心水患了,李世民下令大舉進攻,誓要將高句麗徹底滅國,他知道,這應該是自己最后一次親征了,因為他感覺得出來,自己老了,身體不行了,這也是他為什么這次堅持要御駕親征的原因,他必須在自己死之前,再打一次漂亮的大勝仗,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可惜事與愿違,雖然唐軍一路連勝,攻下了高句麗許多城池,也殲敵無數,抓獲俘虜無數,最后所有高句麗兵馬困守安市城,死守。 倘若只是這樣,這是很找死的行為,然而,氣不作美,冬來了,遼東的冬,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就算是未來世界的東北,也是非常冷的,古時候的遼東更是冷得可怕,幾乎是當時國內最冷的地方了。 李世民也沒想到這一仗會打這么久,軍中糧草所剩不多了,更可怕的是全軍都沒帶棉衣,李世民無奈,最終只能選擇退兵,再不退兵,估計十幾萬大軍就要凍死在這里了。 李世民的內心是很郁悶的,好是滅國之戰的,然而卻沒能滅國,但他的郁悶不能表現出來,他還得宣揚此戰功績,不能讓人詬病,他討厭別人閑話,煩。 遼東已經大雪紛飛了,而瓊南和流求的百姓們正在驕陽下收割水稻,李浩發明了溫度計,瓊南這邊冬最冷的時候大概十幾度,流求那邊可能要稍微低一點,反正不管有多冷,白的溫度都不可能跌到十度以下,就這樣的溫度,冬割水稻有什么稀奇的嗎。 李浩在瓊南也建造了鋼鐵廠和海港,鋼鐵廠建在深山中,鐵軌通過峽谷,連接鋼鐵廠和海港,這新建的海港命名為臥龍港,因為這個海港就在臥龍山莊向東二十里的海邊,臨海靠山,這是他的私人海港,外來船只一律不得停靠。 在海港的旁邊,李浩又造了一個造船廠,名為瓊南船廠,這船廠的規模比較大,第一批就直接造了八艘海船,加上最近流求船廠造的船,李浩現在已經有三十八艘蓋倫船。 時機已然成熟,李浩覺得,是時候開啟第一次大型的船隊試航了,李浩開始規劃航行路線,最近信鴿在瓊南王府中頻繁飛進飛出,傳達著李浩的指令,三十五艘蓋倫船從流求出發,先去泉州采辦貨物,然后經過瓊南,在臥龍海港停靠,眾人登岸,前來王府拜見李浩。 這次負責領航指揮的,自然是陸云,畢竟是第一次進行大規模出海嘛,和李浩見面后,陸云要引薦一個人給李浩,而且他對這個人推崇備至,李浩倒是第一次見陸云如此夸贊一個人,頓時心下好奇,決定見一見,瓊安王府客廳中,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走了進來,就是那個叫做吳磊的。 這個吳磊原本是柳州商戶人家的兒子,自喜歡讀書,可他父親卻是個商迷,一直希望讓他經商,所以去那經商都帶上他,可惜他父親不是經商的料,做了一輩子生意,也沒賺多少錢,后來在大水患的時候,他父母得病死了,只剩下了他一人,后來跟陸云去了流求。 吳磊到流求之后,知道了原來流求島的島主就是他的偶像瓊南王,而陸云就是人們口中常的大統領,于是他去求見陸云,讓他幫忙引薦一下,見見李浩,因為他很崇拜李浩。 然而陸云不答應,這么一個人物想見李浩?李浩可是瓊南王耶,是什么人都能見的嗎,于是陸云給他出了個難題,給他一文錢,讓他用這一文錢在三之內賺夠一貫錢。 他原以為這樣可以難住吳磊,然而他太瞧吳磊了,三之后,吳磊捧著一貫錢來找陸云,讓他帶自己去見瓊南王,陸云不信這些錢是他賺的,于是詢問他賺錢的細節,吳磊一五一十地詳細交代自己賺錢的經過,陸云聽完后不禁驚嘆,又考了一下吳磊,沒想到這吳磊學識非常豐富,對陸云所有的提問,全都對答如流,陸云越發震驚,他覺得這吳磊絕對是個人才,至于是什么樣的人才,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吳磊的學識太豐富了,既然他要見李浩,便成全他,順便讓李浩的慧眼鑒定一下,這吳磊到底是不是人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