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連接到這樣的情報,鄭諭的心情終于放松下來——跟這個秋儀之糾纏了小半年,終于可以讓自己安安生生過個年了。可他轉念一想,自己要過年,他秋儀之也要過年,現在收攏軍隊不也是因為他手下兵卒士氣日衰的結果嗎?
要知道,鄭諭是嶺南王鄭貴的庶出之子,從小身材肥胖,才干也十分普通,因此始終生活在他兄長鄭諾的陰影之中,那嶺南王王位打從一開始,就沒他的份。
現在他父親嶺南王鄭貴好不容易下決心造反,幾個月下來也確實占據了對朝廷的上風,大哥鄭諾又已被朝廷擒拿軟禁住,已經兇多吉少、危在旦夕——這樣一來,自己不僅當嶺南王世子的機會大大增加,更是大有可能會被封為皇太子,將來能夠登極稱帝。
可是事情卻不像鄭諭想象中的那樣順利。
父親鄭貴將江南道軍政大權交給鄭諭之后,鄭諭非但沒有能夠攻下重鎮金陵,反而處處受制于秋儀之這個小賊。原本嶺南王鄭貴是想要憑借江南道的錢糧,用以支撐其進取大業,可是江南局勢在鄭諭的主持之下,竟然不進反退、江河日下,損兵折將尚且不說,消耗也是日勝一日,反倒需要別處的支援補給。
這樣的局勢發展,無疑會在鄭貴心中,留下對鄭諭大大的壞印象。
而最近一些日子,嶺南王鄭貴身邊又有些壞消息傳到鄭諭耳朵里。
說是近來嶺南軍進展不順,嶺南王駕前幾個謀士出主意,請嶺南王鄭貴同皇帝議和——一方面嶺南王停止進攻,繼續稱臣示弱;另一方面朝廷另劃云貴道歸嶺南王府管轄,并歸還被扣押的嶺南王世子鄭諾。
且不論這樣的提議,嶺南王鄭貴會不會答應、皇帝鄭榮會不會答應,出現這樣的雜音,總是一條對鄭諭莫大的壞消息。
因此,鄭諭聽到秋儀之龜縮在山陰縣城之中的消息之后,立刻以為是自己的大好時機到了——只要自己能夠憑借人多勢眾的優勢,將秋儀之所部圍而殲之,那江南的問題就將徹底解決,自己也會在父王心中,加上重重的一塊砝碼。
他估摸著對手雖然只有兩萬余人,然而統帥秋儀之用兵卻是刁鉆詭異,自己要攻擊他防守的城池,必須要有三倍以上的兵力優勢不可。
于是鄭諭咬咬牙,從江南幾個備災備荒的義倉、常平倉里調集起大量糧食,又從各地集結起三萬精兵,同自己手上的三萬兵馬會同一起共六萬余人,虛張聲勢說有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便向山陰縣撲來。
山陰縣乃是越州府一座偏僻小城,因地處群山之中,不通寬闊大路,只有三條在山嶺之中曲折盤旋的羊腸小道同外頭溝通。其中西邊的小道直通湖廣道;南邊通往越州府;北邊小路則與金陵城想通。
若是按照兵法,攻擊這樣的小城,自己又有三倍于對手的兵力,那么理應分兵從三條路分別挺進,將不大的山陰縣城團團圍住,這時候哪怕圍而不攻,也能將城中的守軍餓死、困死。
可是眼下山陰縣西面的湖廣道還掌握在右將軍韋護手中;南面的越州城鄭諭雖然失而復得,卻沒有多少兵力可以使用,發兵繞行此處,又將靡師遠征,后勤難以跟上;只有北面通往金陵城的通道行軍運輸還算方便。
因此鄭諭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率領從各處集結起來的六萬精兵,從圍困金陵的大營出發,沿一條迤邐小道往山陰縣城進發。鄭諭大軍行動并不算慢,可通往山陰縣的官道雖經過整飭卻依舊狹窄蜿蜒,不利大軍行動——六萬大軍就這樣被擠成了一字長蛇陣,隊伍曲曲折折前后有十余里長短。
鄭諭自詡為嶺南王在江南道的代表,自矜身份,心底又有些害怕被秋儀之偷機狙擊,因此雖然親自統領大軍,卻沒有走在隊伍最前頭,而在中軍坐鎮,先鋒官則點了嶺南軍中一員名叫孫浩的宿將擔任。
孫浩今年已近五十歲,自打嶺南王還在當皇子時候,便跟在鄭貴身邊,從小看著鄭諭長大。他用兵雖不講究什么巧計良謀,卻貴在一個“穩”字,兩軍交戰時候即便不能取勝也不會有什么大敗,往往有中流砥柱的作用。嶺南王鄭貴將孫浩留在鄭諭身邊,用的就是他的資格、威望和沉穩,以此穩定江南道局勢。
也正因此,作戰經驗豐富的孫浩見自己大軍行軍時候綿延十幾里地,心中十分惶恐,唯恐對手在小路兩邊設下埋伏,輕輕松松便能將本方軍隊分隔打散,一個不巧就極有可能連山陰縣的城墻都沒摸到便只能草草退兵回去。
故而孫浩指揮大軍行進時候極為小心謹慎,總要再前頭派出幾批探子到前頭打探,確實沒有發現有敵軍埋伏之后,才敢命令軍隊向前行動。大軍行動時候,又要各部分軍隊緊密配合,寧可走得慢些,也不能給對手留下空隙。
因此,金陵大營到山陰縣五六百里的道路,嶺南大軍走了有五六天,還剛剛走過一半。
在中軍坐纛的鄭諭有些沉不住氣了。
一來他立功心切,唯恐好不容易抓到行蹤的秋儀之又轉移出去,從此失去戰機;二來他從小被養在王府,身嬌體貴,吃不得在冬天長途行軍趕山路這樣的苦,想要盡快趕到目的地。
于是他便反復催促孫浩加快行軍速度,要爭取在春節除夕到來之前拿下山陰縣、活捉或者擊斃秋儀之,即便來不及回金陵大營吃餃子,也不能在山陰縣城下過年。
起初孫浩還能憑著自己的老資格,將鄭諭的命令頂上一頂。后來鄭諭催促得越來越緊,孫浩自己也頂不住了,只好讓前頭探馬簡單偵查一番之后,便號令大軍兼程向前。
孫浩就這樣提心吊膽地走了三天,終于從綿延不絕的山地丘陵之中繞了出來,來到山陰縣城下。
孫浩不愧“沉穩”之名,眼看山陰縣就在自己大軍嘴邊,卻不急著張牙去啃,卻命令先頭到達的部隊在離開縣城一里的地方安營扎寨,靜候大軍到齊。他自己則親率親兵扈從,縱馬繞著山陰縣城走了一圈,去探探敵軍虛實。
然而山陰縣的形勢卻奇怪得很。
若說對手聽說自己大軍壓境有所準備,可城墻外頭卻沒有部署半點兵力,就連堅壁清野也做得有些敷衍,依舊能尋到一些糧食物資。
可若說是對手全無防備也不盡然,這山陰縣的城墻卻是切切實實加高、加固過了的,比起之前情報里頭說的兩丈二尺的高度,似又抬高了一丈,而且均用上號的磚石堆砌,顯得異常堅固。城墻之上,旌旗招展,十分鮮明,又見成群結隊的兵士不斷巡邏守護,其中幾個軍官還對著城下的敵軍指指點點,似乎是在研究抗敵之策,顯然不能小覷。
看到這里,孫浩心中已然有了數——原來是敵軍知道自己全軍來攻,料想正面難以匹敵,便干脆統統縮回堅城之內,打算據此城頑抗,待攻城大軍糧草消耗完之后,便自然退去。
這樣的部署雖然消極些,卻是十分對路,讓孫浩也不禁贊嘆道:“好一個秋儀之,不愧是嶺南王爺也當面夸獎過的!”
因此,孫浩知道秋儀之有了準備,不敢絲毫掉以輕心,嚴令麾下將士嚴守營盤,禁止擅自攻城,又快馬向還在小路上行軍的鄭諭匯報,請他趕快將全部兵馬開到山陰縣城之下,再一鼓作氣將城池攻下。
然而經過之前鄭諭的一番催促,嶺南軍原本就十分綿延的隊伍,被拉得更加稀松延長,前鋒雖提前到達山陰縣城,大軍卻還在山間小道趕路,若要等全軍聚齊,少說還要有三天功夫。
鄭諭就連這三天也等不了了。
他聽了孫浩從前頭傳來的消息,以為是秋儀之聽說大軍壓境而心生膽怯,小小一座山陰縣城必然不難取下,便下令孫浩不必等待全軍齊聚,立即就向對手城池發動攻擊。
孫浩看見鄭諭的手令,知道現在攻擊沒有必勝把握,便又派兵回去陳述利害——卻也不忘命令麾下軍隊著手準備云梯等攻城器械,也好在這位的嶺南王次子殿下面前說得過去一些。
果不其然,鄭諭見了孫諾要求延遲進攻的請求之后,非但沒有準許,反而更加嚴厲地催促其立即發動攻擊,否則便要走馬換將,換掉孫浩這個嶺南王親自任命的將軍。
孫浩見到鄭諭的手令之后,立即就是大驚失色,沒想到這個他從小看到大的、素來老實還有些懦弱的鄭諭,竟會剛愎自用到這種程度。所幸他同鄭諭這樣掰扯了一天,自己手下又集結了不少軍隊,現在已有三萬兵力且還在不斷增加之中,已對城中兩萬守軍形成人數上的優勢。
于是孫浩咬咬牙,令手下人馬軍士全部出營集結,親自坐鎮指揮,選定了山陰縣城西一處略微低矮些的城墻,發動集中攻擊。他為激勵士氣,又開出懸賞,說是首先登上城墻者,兵士立即晉升為將軍,將軍立即升官三級。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嶺南軍攻勢果然十分猛烈,短短片刻功夫,便在山陰縣西城墻上架設起四五臺云梯,將士個個爭先恐后,攀爬云梯、加緊登城。
這山陰縣城墻雖被加高,卻一時難以增厚,城墻上面無法囤積大量守軍;攻城的嶺南軍氣勢又盛,轉眼之間,便有十好幾個嶺南軍兵卒登上了城墻。
幸好守軍之前受過秋儀之的嚴格訓練,最近幾日又是以逸待勞,戰斗力頗為強悍,不一刻便從兩邊墻頭夾擊,將勉強登上城墻的敵軍全部殺死,架設在墻頭的云梯也都掀翻了。
孫浩身經百戰,早已知道以自己現在的兵力,攻擊一時攻擊不順,也在他的預料之內。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