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一代權臣 正文 043 鐵蠶豆 硬石子

作者/筆訥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    因此孫浩不慌不忙,高舉令旗一揮,便見另一支軍馬扛著云梯,繞過半座山陰縣城,前往攻擊縣城南邊城墻。

    南面城墻因原來老城墻的基礎較好,因此在加固時候也被特意增高。嶺南道軍隊準備的云梯,不少難以接觸到城墻頂端,能夠架設上去的也不過寥寥七八架略長的而已,能依仗云梯上去的嶺南道軍士數量也就十分有限。

    這樣情況下,南墻上的山陰城守軍兵力綽綽有余,不一會兒已將登城的兵士全部消滅,云梯也都被推了下去。

    在城下指揮孫浩毫不慌張,又復揮動令旗,指令軍隊往北城墻進攻。這次攻勢同之前兩次大不相同,孫浩將手下還剩下的兩萬來人統統派到北墻上去,架設的云梯沒有五十臺,也有三四十臺。轉眼之間,通過云梯登上城墻的嶺南軍一下子有四五百人之多,已然占據了好大一段墻頭,并逐漸又向城墻兩段延伸的勢頭。

    原來孫浩先前兩次攻擊,不過是佯動而已,為的就是將城墻上的兵力逐步吸引到南邊,乘著北邊城墻上的守軍兵力空虛的當口,再派上重兵攻擊,力圖一舉成功。

    這樣的攻城手段不可謂不老辣。

    城中守軍似乎有些反應不及,直到對手完全攻擊上來,這才從別處分兵過來,想要將業已登上城頭的嶺南軍趕下城去。

    可是嶺南軍此時已站穩了腳跟,又有源源不絕的后續軍隊上城墻來支援,一時半刻之間又哪能將這些人馬從城墻上趕下去?戰事陷入了焦灼,并逐步向不利于守軍的方向發展。

    忽然在這個時候,城墻一端蕩下一條鐵索。這條鐵索足有一丈多長、大碗一般粗細,總重量怎么著也要超過一千斤。這條千斤重索沿著城墻,不斷擺動,發揮出無可阻擋的勢能,將嶺南軍費了老大功夫、付出極大代價才架設好的幾十臺云梯,轉眼之間就破壞殆盡了。

    這條鐵索乃是城中守軍早就準備好了的,四面城墻上各有一條,原本預備著就是用來破壞云梯的。只是這鐵索異常沉重,一旦釋放就難以收回,一次戰斗過程當中只能使用一次,因此只有到了這萬不得已、千鈞一發的時刻,才被釋放出來,發揮出了莫大的威力。

    依舊附著在云梯之上,想要向城墻上攀登的嶺南軍兵士自然也不能幸免,隨著被破壞了的云梯的碎片,好似斷了線的風箏、又如經霜打過的秋葉,從城墻上墜落下去。

    已登上墻頭的嶺南軍沒了后援,對手的兵力卻在慢慢增加,漸漸形勢又被逆轉過來。這些嶺南軍以寡敵眾,終究不能成氣候,幾個見機得早的,趕忙從城墻上懸掛的那條鐵索上攀爬下去,僥幸偷了條性命回去;而見機得慢的兵士,有的舉手投降,有的就只能成為山陰縣守軍的刀下之鬼。

    遠在城下指揮的將軍孫浩遙遙看到這樣情況,見自己精心部署的這一連幾波攻城落空,心中異常痛心。他跟著嶺南王南征北戰,什么樣的戰法沒有見到過?也知道守軍這條鐵索一旦放下,便一時失去作用,只要自己再組織一波進攻,這座礙眼的山陰縣城就能攻打下來。

    可惜孫浩現在手中就這么些兵馬,已全部投入到方才的進攻中去,退散下來的也是士氣大衰,手中再無一兵一卒可用。他又見天色已晚,夜間攻城比白天行動難度要大上好幾倍,便只好下令鳴金收兵,全軍將士暫時安營扎寨,靜待明日天一早,再做決斷。

    沒想到天還未亮,還在中途行軍的鄭諭便派人來傳令,將孫浩狠狠一通訓斥,并嚴令他必須在次日繼續發動攻擊,務必將山陰縣城攻下。

    孫浩本打算讓大軍休息集結一天再行攻擊,可聽鄭諭的命令口氣又硬又死,他沒有辦法,只有再次驅趕兵士,近前攻城。

    今日一戰不同昨日。

    嶺南軍昨日大敗而回,折損了銳氣,攻擊動作執行得拖沓而又遲緩,遠沒有之前那樣的犀利果斷;而守軍昨天勉強守住城池,士氣大振,又積累了守城的經驗,兵力運用更是熟練了許多。

    像這樣此消彼長之下,第二天的戰事反而沒有第一天的猛烈,嶺南軍剛剛扒上城墻,便經受不住守軍的反擊,輕易就敗退下來。守軍守護得也不艱難,就連鐵索都沒用上,就將攻城兵馬擊退。

    第二天攻擊失敗之后,孫浩緊接著又在第三天組織攻擊。

    這次攻擊不同之前兩次,也不再耍什么花樣,干脆就將全部兵力一股腦安排在城墻最為薄弱的西墻,動用了上百架云梯,令軍隊蜂擁而上,想要單單憑借人數優勢就將城池攻破。

    這一招雖然簡單,卻十分實用,城中守軍又怕敵軍還留著后招,不敢將兵力全部集中到西墻,無奈之下,只能再次運用鐵索,將滿滿當當附著在城墻之上的云梯打散。

    可是這百余架云梯被打破之后,嶺南軍居然又架起了百余架云梯,毫不氣餒地增兵攻擊。

    戰事發展到這樣階段,城中的守軍也顧不得敵軍是否還會虛晃一槍了,將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到南墻,只求先擊潰正面敵軍再說。

    就這樣兩軍在城墻之上一寸一寸、一分一分地爭奪,從大清早一直殺到晌午時分依舊是不分勝敗。

    這時,城中百姓見守城官兵搏殺了半天,肚中一定十分饑餓,便在城中幾個宿老縉紳的牽頭領銜下,加緊趕制蒸熟了上百籠屜的白面饅頭,派專人送到城墻上頭。他們又見城上兵士傷亡頗大,便又將手上軍士護送下城,送到城中安心包扎調養。

    就是這樣毫不起眼的差別,竟讓戰爭的天平發生了極大的傾斜。

    城上守軍吃飽喝足,又見受傷同伴及時得到醫治,士氣一下子被鼓舞起來,無不歡呼嚎叫著同敵軍以命相搏。反觀攻城的嶺南軍,餓著肚子作戰,萬一身上受了傷,便只有死路一條,誰還肯為別人的功勞拼命?

    這樣此消彼長之下,嶺南軍的攻勢瞬間衰減下來,勉強支撐了兩個時辰,辛辛苦苦通過淤血搏殺占領的城墻,又被守軍奪了回去。

    指揮作戰的孫浩不是那種驅馳兵卒如使牛馬的酷將,見第三天的攻勢又復功虧一簣,知道若是繼續逼令兵士前進,也不過是空耗兵力而已,便只能鳴金收兵。

    第四天,孫浩自覺無計可施,干脆頂住嶺南王次子的嚴令,讓麾下將士安心休息養傷,不再攻打山陰縣城。

    到了第五天,在山路里輾轉許久的鄭諭終于到達山陰縣城下的大營行轅。他見到孫浩,原本憋了一肚子申斥教訓的話要講,可懾于這位老將軍年資長久,又同自己的父親素來兄弟相稱,臨機偏又磨不開面子,隨口撫慰幾句,便各自回去休息了。

    此時,前來圍攻山陰縣城的兵力已全部到齊,因之前幾日的攻城戰斗之中,傷亡了不少兵士,故而總兵力已不足一開始組織起來的六萬之眾,卻也有五萬多人馬,相較城中守軍的優勢反而又進一步擴大了。

    打第六天起,嶺南軍的作戰指揮大權,均由鄭諭執掌。

    鄭諭起初還以為是孫浩這員老將有些看不起自己,因此指揮作戰并不十分用心,這才導致小小一座山陰縣城久攻不下。可是他掌兵之后又接連兩次發動進攻,卻連對手城墻都沒登上便敗退下來,這才知道這座小縣城確乎難以拔取,乃是的的確確的一塊硬石頭。

    鄭諭自揣強攻硬打,自己怎么樣都比不上孫浩這員意志頑強、經驗豐富的宿將,連他都拿山陰縣城沒法子,自己就更難將其攻破,只好想著施用什么計謀,將山陰縣城巧攻下來。

    鄭諭一開始想用的是火攻之計,花費了巨大代價,將無數柴草堆放在山陰縣城城門底下,再淋上火油,燃起一把大火。可是山陰木頭城門燒毀之后所見的,竟是一堵將城門嚴嚴實實堵起來的磚墻,而且其所用的都是上號的墻磚,一把大火燒過,非但沒有燒下片磚半瓦下來,反而將墻磚燒煉得更加堅固。

    鄭諭初戰未能得手也就罷了,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以至于縣城當中又好事之徒編出了專門嘲諷敵軍的順口溜“嶺南王,二王子,攻城沒主意,燒窯好本事”,在城頭時時刻刻高唱,羞得鄭諭抬不起頭來。

    于是鄭諭又想到運用“天尊教”從西域傳來的隧洞挖掘攻城法,派人從城墻四面選了四五個位置,向城中掘進。山陰縣雖然地處山區之內,土地倒也還算松軟,城外又都在嶺南軍的掌控之下,沒有敵軍襲擾,因此隧道挖掘得倒也順利,不過一天功夫,就將隧道挖通。

    可是山陰縣畢竟是個撮爾小城,現在城里又都住滿了人,洞口無論開在哪里,都會被輕易發現。偏偏城中守軍早已知道嶺南軍善于挖沙打洞,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法。

    因此嶺南軍剛挖通一個隧道,等待他們的不是煙熏就是土埋,抑或挖到守軍的包圍圈中,被指指點點地抓捕起來。

    總而言之,鄭諭帶領嶺南軍運用挖掘之法攻擊山陰縣城,沒有取得半點進展,反倒又浪費了整整兩天時間。

    時至今日,領軍作戰的鄭諭看著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這座山陰縣城,好似看著一顆蒸不透、嚼不爛、砸不開的鐵蠶豆,又好像是眼中摻了一顆怎么揉都清理不掉的石子,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他又想起自己作戰一籌莫展的消息,或許已通過軍中探馬傳到父王鄭貴耳中,不由得芒刺在背。忽又想起之前的主將孫浩比自己更加接近攻下這座堅城,卻還要遭受自己的反復催促,竟對這員老將有些愧疚之意。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万山特区| 永登县| 阿尔山市| 思茅市| 上杭县| 桓台县| 文化| 安阳县| 商丘市| 克山县| 郴州市| 白朗县| 龙川县| 洛浦县| 仙桃市| 搜索| 楚雄市| 彩票| 江源县| 浙江省| 雷山县| 呼图壁县| 商南县| 静宁县| 塔河县| 明水县| 镇赉县| 五峰| 西藏| 小金县| 高台县| 贵港市| 绵竹市| 将乐县| 竹山县| 民权县| 确山县| 泊头市| 贵南县| 云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