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的輝煌景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當時的社會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期,各諸侯國林立紛爭,而且經濟方面也是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再加上原本的“子失官,學在四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大局面,所以也就導致了后來的文化下移,文化下移無外乎意思就是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進而導致了百家爭鳴的大景象。 其實各學派之間雖然是相互斗爭,但是也相互學習和借鑒。 而百家的爭鳴的最后結果就是三教九流的出現,而這九流雖然在當時還算是可以,但是后來他們的光芒也就逐漸被三教所取代,這是三教便是:儒教,道家,佛教。 而這儒教跟道家原本就是本地的宗教,而這佛教卻是后來從竺國傳來,所以當時的三教并沒有佛教,可是到了大梁的時候,佛教已經盛行很長時間了。 大梁的宗教之間雖然不存在著百家爭鳴繁華景象,但是也總有一些五花八門的宗教出來宣傳著自己救國救民的思想,這樣的宗教在歷代似乎也都有過存在的痕跡,而這種思想鼎盛的局面往往都是因為國家的富強才出現,因為如果國家本身就是動蕩不安,那么老百姓也就沒什么時間去考慮自己的宗教信仰,考慮如何活下來那才是最切實際的問題,然后現在富饒穩定的大梁則給這些宗教信仰們提供了孕育思想文化的溫床,而且這宗教之間的思想雖然有著相悖的存在,但是大多數也都是大同異罷了,可無論如何,歷朝歷代還是以儒家思想,佛教,道家三家為主,其他宗教為輔。 就像是前朝,前朝雖然是把道教定為國教,但是僅僅就是因為當時的道教教主跟皇帝是一個姓氏,這種行為也就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罷了,但絕對不是推崇道教,相反的前朝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畢竟從古至今,儒家思想都是中心思想。 儒家思想能一直作為國家的中心思想,本身儒家思想自身功不可沒,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道教跟佛教之間的一些思想太為偏激,比如道士們出家,但是更要緊的就是羽化登仙,所以道教主要還是教人們得道升仙,而佛教則是教人們如果立地成佛,這樣的思想雖然不能是錯誤,但是也不適合那些普通的學子們學習,只能適合一部分人,所以儒家的思想無論是什么時候那都是不可動搖的。 而且佛教道教,朝廷知道這兩教雖然在形式上面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畢竟這道士跟僧人本就是兩個風格,但是其實他們教百姓的東西也都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朝廷也就從來不曾發布旨意究竟哪一家才是正統,無論你是信佛也好,信道也罷,只要是你心中有信仰,都是好事。 可是朝廷不分一二,不代表這兩派之間沒有相互比較的心,畢竟這一個信佛一個信道,本就不是同門,雖然道教中的很多經典思想來自于佛家,而佛家中的很多經文也確實存在跟道家思想相吻合的地方,但是僧人跟道士之間的關系還是不怎么友好,見面雖然還不至于打起來,但是誰也看不上誰那是自然的,就像是平日里面在街頭算卦占卜的道士跟僧人之間也是存在著很大的競爭,至于到底誰算的準一些,老百姓們不知道,道士跟僧人卻心知肚明,因為這些破機的事其實無非都是糊弄老百姓的把戲,若是真的這么竊取神仙的秘密,那恐怕早就該遭譴了。 …… 青云山坐落于大梁位置偏南的地方,所以此山的氣候還算是溫和,溫和的氣候往往也就造就了那漫山遍野的蔥綠,再加上青云山上有一古寺,名青山寺,所以也就給這座青云山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青山寺中僧人八千,這個數目在整個大梁來那都是相當龐大,因為從來不曾有過任何一個宗教門派出現過如此之多的弟子,其他門派也就罷了,就單單是佛教跟道教兩派,要是做到青山寺這個規模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道教跟佛教兩家本身就是個一心正道,成仙成佛的大修行,所以他們不存在任何盈利的手段,道士還好,可以用煉丹之術占卜之術來維持道觀的生計,可是這佛教就難了,平日里除了那些慕名而來的施主給香火錢以外,剩下的都是靠著自己弟子下山化緣化來的,所以要是一個門派養活這八千多人,那可不是個簡單的事。 青山寺名字雖不像是其他寺廟那般霸氣神秘,但是這座寺廟確實是如今大梁佛教最為正統的一個寺廟,因為這里面曾經出過一個僧人,法號斷塵,而這個斷塵大師便是當今武林中最為巔峰的存在,本身實力到底有沒有達到登仙的境界的清楚,因為大多都是耳聽傳聞,但是這個斷塵大師確實名列武林四方之中,四方中的眼不能視的畫師便就是這個斷塵大師,雖然這個斷塵此時已經是大隱隱于世,但是該傳出去的名聲還是有的,青山寺出了一個據已經踏入登仙的僧人,那么慕名而來的人們肯定就也是少不了的,如今武林中乾坤榜第一的武圣當年據也曾在這青山寺中跪了三三夜,后來斷塵大師才親自出門接見,后來武圣是空手下山的還是拿了一副畫下山的,沒有一個準確的話,但是武圣受到了大師的點撥,從那以后境界突飛猛進這話確實真的,所以青山寺從來不像其他佛教的寺廟那樣擔心香火錢的問題,畢竟到了初一十五,這從山下送來的香火那是源源不斷的。 青山寺出了個斷塵大師其實還不至于完全奠定自己在佛教之中的正統地位,畢竟人家斷塵現在已經不在青山寺了,可是誰也沒想到這斷塵走了之后,青山寺竟然又出了一個一指驚的玄正高僧,這個玄正高僧的實力就不像斷塵那般縹緲了,因為人家是實打實的玄三品,距離登仙也就是差一步之遙。佛教中的大多數僧人還是愿意把時間放在參禪打坐上面,誰有時間對著那木頭樁子練那些拳腳功夫,自然是坐在那蒲團之上沒事敲敲木魚來的更加輕松些,所以當今的佛教之中,能夠真正踏入玄境的高手那是少之又少,而達到玄三品的也僅僅兩人,一個是一心畫畫的瞎子僧人斷塵,一個就是青山寺中的玄正。 而這玄正恰恰就是斷塵這輩子唯一的一個弟子。 玄正其實踏入玄三品已經有些時日了,可就是一直不曾達到那登仙的境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當年師傅斷塵臨走之時給他留下的那本《大悟綱經》玄正一直都未真的禪透,他也想不明白師傅給自己留下的這本經書到底有何用意,反正他只知道那年師傅就是因為看透了這本書才當上了什么畫家,后來不知為何還自己戳瞎了自己的眼睛,難不曾這踏入登仙境的高手都應有些自殘的行徑?玄正不是沒有這樣的想過,曾經也是一時心狠想著給自己的眼睛也來那么一下,可是無論如何也都是下不去那個手,再自己的師傅人家是為了用心感悟畫才戳瞎了雙眼,自己本身對畫畫那個東西就不感興趣,即便是戳瞎了雙眼又有什么用處,到時候若是真的登了仙那還好,若是登不了仙,那豈不是淪為下人的笑柄,尤其是自家的那個徒弟要是知道了此時,估計能笑個三三夜不攏嘴。 玄正這輩子其實一門心思的全都放在了習武之上,所以從來都不曾想過自己會做收徒傳教的事,但是偏偏的陰差陽錯收了現在這么一個傻徒弟,別人收徒是為了自家的香火不斷等著老了能有個徒弟依靠,但是玄正這個徒弟,玄正只要是一想到就是頭疼,這徒弟簡直要比那《大悟綱經》還要難悟透些,要是平日里還好,自己的這個徒弟長的五大三粗,本身體質就是那練武的材料,所以剛開始玄正對自己的這個徒弟還是非常的滿意,但是后來就不對勁了,他發現自己的這個徒弟好像是愚笨至極,別人三能看完的經書,自己這個徒弟看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還不曾看完,而且基本上就是看了一頁忘了一頁,玄正本身就不是什么喜歡誦經的和尚所以對這件事也就沒有過多的要求自己的弟子,但是偏偏這青山寺的主持看不下去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愚笨之人,若不是看在人家玄正高僧的面子上,估計早就把這個傻和尚攆下山了。 愚笨這東西玄正雖然是不在乎,但是架不住自己的這個徒弟問題還多,一除了發呆練武之外,剩下的所有時間都在向玄正提問,有些問題還好,但是有些問題玄正聽了之后真是腦袋大。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