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清晨,從洛陽通往古韓國的大道上,一騎快馬飛奔而下,馬蹄之聲響徹四周。這馬上之人正是奉高祖之命前去召張良入朝議事的,人忽馬快。沒多久便來到一僻靜的村莊,此人下馬后向村中最大的一座院舍走去。這家一老奴正在打掃院落,一見有一官服打扮的人牽馬走來,便上前問道:“不知先生遠道而來,是找誰呀?” 那人忙:“我是當今子派來找張良的官人。”老奴一聽趕忙:“這便是張良的家。老爺正在書房看書,我先進去通告一聲。你暫且隨我進來吧。” 兩個進院后,由老奴先到書房通告了一聲,張良出來一看確是宮中的人,便問:“不知萬歲派你來找我何事?” 那官人道:“萬歲命我召你入宮進見,面議國事,切勿遲疑。” 張良忙:“那好,你先休息一下,待我收拾一下,就隨你回去。” 張良罷命人引那宮人下去,自己回到書房中,開始收拾所帶的東西,腦中不禁回想起自己辭官臨行前的情況。 那是高祖剛定都建國,一切還都剛開始,這時張良來到宮中對高祖:“我已幫助您完成了一統下的大業,現在我要向你告請辭職回鄉下去,不知萬歲可否許可?” 高祖一聽怎能同意,但看張良已經決定,不再有改變之意,也只好: “先生是一賢能之士,佐我漢成,立有汗馬功勞,你可是我的得力之助,我怎舍得你離去呢?不過你意已決,我自不去勉強,許你回鄉,但若朝中有事,召你入內,萬望你能為下利益,有召必來呀!” 高祖罷便又命人拿來千兩黃金,要送給張良,但張良堅決不收,之后張良回到家中,不是讀書靜思,就是學習導引吐納等道家之術,到后來竟不怎么吃谷物了,并且終日不出家門半步,謝絕一切人來拜訪。還曾經對家人們: “我家世代是韓國的大臣,佐韓國有功,可韓國被秦滅掉了,所以后來我就下決心要誓死為韓國報仇,不惜重金甚至性命,現在暴秦已滅亡了,漢室崛起。我在這期間也不過是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漢帝出了些力,自己想想也心滿意足了,所以自愿引退,從此不問世事,只要能像仙人般地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也就足以使我后半生過得很順心了。” 想到這些,張良又不想再入朝,可又一想臨行前已答應了高祖,怎能失信呢?于是便趕緊隨命進見。 高祖見張良,就把婁敬的話和眾臣的建議都了一遍,張良聽罷沉吟了一會兒,: “洛陽雖有險阻可依靠,但中間的地方狹,不過數百里的平原,田地又很貧瘠,每年收成不好,如果真是四面受敵的話,恐怕這里究竟不是兵家用武之地呀!而關中左有崤山關,右有隴蜀地,三面據險處,一面東臨諸侯,當諸侯安定無事時,可由渭河調運糧食,向京師供給,萬一諸侯有動亂變故,順河流而下,征討并不費力,運輸糧草人馬都很方便。過去人們所的金城千里,也不過如此吧,看來關中確實是塊寶地,可遷都關中。婁敬所的,很有見識,請陛下再考慮一下,再做決定也好!” 高祖這時:“先生既然認為可以遷都,那我就依了你的話,遷都關中。” 于是傳命群臣:“我已決定遷都關中,不許再有異議。” 并找人選良辰擇吉日,收拾行裝,不得遲延,立即做好準備。群臣這時再有意見,一看高祖已下了圣旨,就不敢多別的,只好從命,這下整個洛陽城忙亂起來,大家都忙著收拾東西,整整好幾,到了遷都之日,高祖便乘龍輦,眾侍衛排出儀仗,擺好御駕,起程上路。后面是太公、太子后妃等聲勢浩大,前呼后擁。再后面才是百官文武,坐轎乘馬,家人隨從。好不熱鬧,統統向西進發。 走了好幾,好容易到了櫟陽,丞相蕭何前來接駕,高祖一見蕭何便談到遷都一事的前后經過。 蕭何:“秦關雄偉堅固,地形最好,只是自從項羽入關以后,一把火燒了咸陽的所有宮殿,房屋沒剩幾間好的,全都是殘缺不全的。陛下最好先在櫟陽住些日子,等到我派人去修復了宮殿,再遷到那里也不遲呀。” 高祖一聽便:“丞相所言極是,你當速速前去催促宮室的修理,讓他們快些完工,我先在這里住上幾日,等你的消息。” 蕭何便西入咸陽,督修宮室,而高祖就在櫟陽先住了下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