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1966年,波特盧與烏爾奇簽署了拉昂密約,試圖讓烏爾奇與邁拉米打起來,緩解自己的南部壓力。可是烏爾奇又不傻,早就和邁拉米通好了氣,慢慢悠悠的打了2年,于1968年時,正式將波特盧給賣了。
大歷1968年,烏爾奇、邁席卡和布拉亞松三國在約書亞王朝重返烏爾奇之地,如今已經是邁席卡領土的迪連多,簽署了迪連多協議。
在迪連多協議中,邁席卡將之前跟隨波特盧奪取烏爾奇的領土,即迪連多、洛耶特這兩片地區歸還烏爾奇,而烏爾奇則與邁席卡聯手對抗北方的邪惡之國。在邁席卡與烏爾奇對抗北方邪惡之國時,布拉亞松不得對烏爾奇與邁席卡做出敵對姿態。
這份條約簽署的三方可以說是各取所需,邁席卡雖然割讓之前吞并的領土,但是避免了孤軍奮戰的局面要知道雖然由于山脈的阻攔,波特盧無法入侵邁席卡,但是烏爾奇可是可以從南邊入侵邁席卡的,而現在與烏爾奇站在同一戰線,就不需擔心南面。
烏爾奇的約書亞王朝不但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被邁席卡占據的領土,還能與邁席卡形成共同戰線。最可喜的是,經過這一作,一直頂著背叛者罵名的約書亞王朝,名聲在烏爾奇變得好得多了。
而布拉亞松也很滿意這份條約,布拉亞松在這份條約中付出的僅是承諾不背刺邁席卡與烏爾奇,并不用派出遠征軍去徒勞無功的對抗可怕的波特盧,而是將波特盧的壓力分給北方的盾牌,自己則安心消化新征服的領土就行。
簽約三國都很滿意,覺得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的確保,那么相反就意味著波特盧要對迪連多協議暴跳如雷了,這份協議使得波特盧的情勢徹底惡化,在這個時候,一些波特盧貴族慫了,他們覺得趁著現在自己還占據優勢的時候,談一份體面的和約結束戰爭。
“懦夫之言!”庫圖馬特暴怒的將建議議和的上書重重摔在桌子上,“我波特盧豈可退縮!北邊要打,南邊也要打!我波特盧家大業大,耗得起!”
后世許多史學家認為,庫圖馬特的這個決策極其不明智且自大,無畏的消耗了波特盧大量國力,
然而庫圖馬特卻是有苦說不出,厄波斯禁令在2000年就要解除,那時候可是與波里斯的最終決戰,如果不趁著第五期解決鄰居們,就以波特盧這個沒有縱深的長條形國土,海軍還打不過波里斯,將來最終決戰的時候,還不被波里斯往死里打?
于是庫圖馬特招來了波埃米人領袖萊索諾,對他說道:“波特盧近期在印安地的戰線準備往南收縮,所以我們會把外瓦格拉衛所地域的防御全部交給你們波埃米人,在我們重返印安地之時,你們能打下多少,你們就能自治多少。”
望著萊索諾帶著觸動與孤疑的目光,庫圖馬特鼓勵道:“我可以和你一起讓神靈見證這個諾言,這你總應該相信了吧。”
聽到庫圖馬特愿意對神靈發誓,萊索諾總算放下心來,但是舒心的表情隨即轉為凝重:“波埃米人要血流成河了。”
庫圖馬特發出了笑聲:“這是為了你們波埃米人的基業,自然是要流著血,踩著同胞的尸體去完成了啊,就如你所說的,搏取一線生機。”
幾日以后,庫圖馬特就在歐利正式與萊索諾簽署這份協議,而這份協議在后世被稱為歐利波埃米人協議。
波特盧在北線的戰略轉為防御姿態,那是指對特愛維西核心與印安地的戰略,然而對于瓦格拉衛所,波特盧不但沒有防御,并且還加緊了進攻。
自從瓦格拉衛所縮回內瓦格拉當烏龜以后,波特盧起先試圖渡海攻下瓦格拉,在快成功的時候,被波里斯以清繳海盜為由,廢了波特盧這一手段,而正好之后印安地對波特盧正式宣戰了,所以在波里斯撤軍以后,仍然沒有去管瓦格拉。
不過等到這時候就不同了,波特盧國內對通過一戰滅掉印安地的想法越發悲觀,而為了鼓舞國內氣氛,庫圖馬特適時的推出滅掉瓦格拉衛所的計劃。
于是經過一年的準備,在1969年時,波特盧再次開始收攏艦隊,通過艦隊運輸軍隊,避開那烏龜殼一樣的山脈,從海上入侵瓦格拉衛所。
波特盧的新舉動激起了印安地的恐慌,于是印安地讓外交使節通過波里斯的轉運,成功與烏爾奇和邁席卡搭上線,于1970年加入了兩國的同盟,三國組成“獨立同盟”,一同抗擊“邪惡的波特盧”。
而三國“獨立同盟”締結沒幾個月,一個糟糕的消息就給了同盟當頭一棒經過一年多的奮戰,波特盧已經在瓦格拉衛所建立了穩固的登陸據點,據某些人士的悲觀預測,瓦格拉衛所恐怕撐不了一年。
事實上1970年年末波特盧就基本占據了瓦格拉衛所,等到1973年時,全瓦格拉衛所的抵抗都趨于平靜,波特盧真正的征服了瓦格拉衛所。
畢竟,瓦格拉衛所之所以過去能存在千年,是因為他的敵人始終是山脈之外的印哥納,而從海上登陸的波旁是他的盟友,如今情況完全顛倒過來,瓦格拉衛所豈能幸免?
而三國“獨立同盟”沒有料到的是,波特盧的歪腦筋并不止這一點,早在1970年的時候,波特盧就在謀劃一件腦洞大開的事情,等到1972年時,謀劃完成,謀劃的主角閃亮登場。
大歷1972年,印安地吃驚的得到一個消息,自己東邊的鄰居,哥尼格塔,對自己宣戰了!
哥尼格塔貿易起源于大歷1844年,主要是那幾個能航海的波系國家,借用印安地的港口通往哥尼格塔,而印安地在此之中收取中介費。
可是只看著波系商人借用自己港口往東方開去,自己只能收取中介費,時間久了印安地就不滿了,于是一些腦洞大開的貴族突發奇想,覺得如果開辟一條陸地商路,豈不是就能更好的賺錢?
于是從1868年開始,印安地就開始了被后世稱之為“探路時代”的時代,為了能與哥尼格塔直接接觸,更好的開戰哥尼格塔貿易,許多印安地貴族和探險家向東邊進行探險,探索可能的道路,在這過程之中,無數簡陋的城鎮被建立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整整25年的探路,到了1893年時,印安地終于和哥尼格塔接觸,雙方在陸路接觸點上建設了專門為貿易而展開的城市,就這樣,印安地也可以通過陸路運輸,來享受哥尼格塔貿易了。
然而等到這次“來德祿戰爭”中,哥尼格塔卻對與印安地接壤的領土產生了窺視之心,再加上有波特盧煽動,于是哥尼格塔悍然對印安地宣戰,宣稱波特盧管教自己的行政區,印安地無權干涉,為了維護國際正義,哥尼格塔需要站在正義這一方。
這下,輪到印安地享受被兩面夾攻的滋味了,比波特盧更糟糕的是,印安地沒有波特盧那么雄厚的資本。
印安地這艘船要翻了,一些印瓦特人看到了這個跡象,于是他們起了騷心思,而已經逐漸老去的特愛維西核心英靈薩爾塔知道,卻不想阻止他們。
這就是英靈轉世的好處,英靈是不斷的轉世的,而且可以在死后選擇轉世的目標,這確保了英靈即使在這一世失敗,也能轉世到下一世勝利者的陣營中。而此時薩爾塔看不到印安地勝利的可能,所以他覺得,倒戈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歷1974年,在波特盧的煽動下,特愛維西核心的部分印瓦特人發動政變,將特愛維西核心風暴主教薩爾塔趕下臺,這一部分印瓦特人上臺以后,隨即宣布“投奔正義,與邪惡分離”。
大歷1978年,日暮途窮的印安地簽署了投降書,宣布只要能不讓自己亡國,愿意對哥尼格塔與波特盧投降。而基本核心在哥尼格塔地域的哥尼格塔也不愿意和印安地結為死仇,所以支持印安地的請求。
至此,“來德祿戰爭”算是初步了解,只要等最后的簽署和約就可以蓋棺定論,而南部戰線也是風起云涌。
布拉亞松對布托克西故地的統治是極其失敗的,尤其是對布托克西半島南端那些布托克西根深蒂固之地,出于對“第一次托克西戰爭”中拿須體系的恐懼,布拉亞松摧毀了當地的航海業,確保不出現新的拿須體系。
并且由于羨慕布托克西所擁有的航海技術,布拉亞松對當地的航海業展開了毀滅性的榨取掠奪,這使得當地居民大量失業,對布拉亞松統治的不滿也與日俱增。
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布托克西于大歷1975年結束在瑪茲島的流亡,以“莫曼多登陸”為旗號,打開了重返布托克西半島的攻勢。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明白布拉亞松是多么混戰的政府,才懂得布托克西是多么寶貴,所以布托克西登陸時享受了一把提壺攜漿以迎王師。
而結束對印安地戰爭的波特盧,可以將大量的軍隊抽回南方,邁席卡與烏爾奇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這時候布托克西又有和波特盧走近的跡象,于是到1980年時,五個國家開始站隊。
布拉亞松與烏爾奇、邁席卡結為同盟,波特盧與布托克西結為同盟,“第二次托克西戰爭”,迎來了最后一個階段。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