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邊各退一步,王彥大軍開始繼續南下,而少了沿途做戲的百姓之后,大軍行進的速度便快了許多,半月間從山東到了揚州地界。
在這里,王彥遇見了豪格派來的金使,原本以為王彥已經黃袍加身的韓朝宣,發現王彥并未稱帝,內心大失所望。
只要王彥稱帝,明朝內部必然會出現動蕩,那時金國可以暗資助復明勢力,給明朝制造麻煩,王彥將無暇進攻金國,金國獲得了休整和訓練軍隊的時間。
現在明朝內部沒有大的動蕩,反而因為滅了清國,收復北京而士氣大振,那金國危險了。
為了拖延時間,韓朝宣只能表示,金國愿意與明朝和平共處,而王彥則提出了金國去皇帝號,歸還關、漢、河西走廊等地,向明朝稱臣納貢,請為藩屬。
這樣的條件,金國自然無法接受,韓朝宣只能灰溜溜的返回金國。
從山東到兩淮,一路較冷清之后,到揚州時,又便得熱鬧起來。
為了慶祝勝利,南京朝廷、還有曾太后為了表示慶祝,派遣了大批官員過江來迎接王彥。
王彥一道揚州,被眾多官員和宮內侍接住,然后敲鑼打鼓的渡過長江,而這時大明的百姓,才真心的表達出對于王彥的歡迎。
經營江南五載,各地官員出迎,士紳百姓夾道歡呼,擁著楚王的儀仗,歡迎凱旋的將士回到江南。
內閣先一步返回南京,名義是去籌備凱旋儀式,實際是去落實王彥所提的條件。
幾位閣臣進入南京后,立刻召集議事堂會議進行商議,將夏完淳說的三個條件告知眾人。此時王彥進位監國已經不可逆轉,眾人對皇帝移駕北京,也沒有意見,爭論的焦點放在了第三條。
夏完淳所提,當皇帝旨意與朝廷之命相背時,因該以朝廷旨意為準,不少大臣認為不妥,覺得并沒有法理的依據,而且容易引起皇帝與朝廷的嚴重對立,有損國本。
堵胤錫見事以無法挽回,隨即建議,不如依宋制,皇帝旨意必須宰相附署才能生效,沒有宰相附署等同廢紙的規定。這樣有先例可尋,也能避免皇帝發一令,朝廷又發一令,造成雙方爭鋒相對和天下人心動蕩。
宋朝是君王與士大夫共治,有這個傳統。
據說宋神宗時,神宗曾發旨給大將種鄂,讓他取綏州,宰相彥博見綏州已經被打下來,立刻下令將種鄂以私自調兵的名義關了起來,差點殺了。種鄂把圣旨拿出來,也不管用,彥博說沒有我的附屬,假的,直接把圣旨拍到了地。
既然是有依據可尋,不少人便紛紛贊同堵胤錫的意見,于是蘇觀生又跑到城外,面見王彥陳述內閣的建議。
王彥對于宋制也較崇尚,但是明朝沒有宋那樣的基礎,他同意皇帝的旨意必須監國附屬,才能生效的提議,但是為了避免皇帝越過他亂發“衣帶詔”,或者是直接給臣子下令干預政事,第三條,皇帝不得干預政事,越過內閣發令,必須要進行聲明,而接下未有監國附屬的圣旨之人,誅滅三族。
當下蘇觀生又跑回城,將王彥的要求告知議事堂,眾人大多贊同,這樣可以令出一門,進一不加強央和內閣的權威。
在議事堂和王彥都同意之后,蘇觀生與幾位閣老,一起到了宮城。
曾太后這些年少有事情需要她出面,她與皇帝除了主持國朝的各種祭祀和新年接受大臣和藩屬朝拜之外,基本不出宮門一步,更是不會主動去接見大臣。
現在幾位內閣大臣一起找來,曾太后立時心慌了,她雖然不問朝政,但是并非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的傳言早在宮傳得沸沸揚揚起來。
曾太后這些日子也提心吊膽,生怕哪一天醒來,手持兵刃的甲士忽然沖進宮。
她在宮接見了蘇觀生等人,得知她與皇帝將被送到北京,并且還需要皇帝委任楚王為監國,再發一份詔旨宣示天下時,她心立時長出了一口氣,至少她們母子暫時安全了。
曾太后還是很精明的,離開南京到北京,她們母子等于離開了楚王一黨的視線,會更加安全,她自然同意,至于詔旨她可以發,但是她需要楚王給他一個承諾。
明朝的局勢發展到現在,皇室已經十分危險,曾太后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她不關心自己的命運,但是得為皇帝想,她不想皇帝有什么三長兩短,她希望有一天皇帝即便丟了江山,也能像柴家或者劉家一樣,能夠繼續過富貴的生活。
雖然王彥曾經給高宗皇帝做過保證,但那畢竟只是口頭的承諾,如今看來楚王也并不真是個可信之人,曾太后并不放心,她需要一種法理或者是禮制的保證。
曾太后在聽了幾位相國的話語之后,卻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忽然說道:“哀家聽聞楚王長女詩,雖是年幼,卻甚為乖巧可人。哀家想為皇帝定下這門親事,幾位相國以為可行么?”
蘇觀生等人對視一眼,明白這是曾太后的條件,但這是楚王的家事,他們卻做不得主,不過堵胤錫卻當即回道:“太后有此意,楚王必不會反對,這事由臣去說”
當下一行人又出了宮殿,堵胤錫又到了城外面見王彥,王彥思慮良久,最終點頭同意。
七月十日,王彥率領眾將,領著大軍回到南京,接受民眾歡呼,大軍繞城一周,以展示軍威,最后集結于孝陵,接受檢閱,并舉行盛大的獻俘議式,告慰太祖與高宗皇帝。
在孝陵衛前的廣場,朝百官,以及有名望的士紳云集于此。年少的共治帝,穿著十二章袞龍袍,頭戴冕旒冠,盡量挺起了自己的小胸膛,保持威嚴。
王彥在百官和皇帝的萬眾矚目下進入廣場,在場的人,不管是王彥的心腹,還是視他為漢賊的政敵,在這一刻,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那是楚王是真的厲害。
十年之間,從青州嶄露頭角,到如今光復原,奪回神京,掃滅明朝三十余年之強敵,這是高宗皇帝沒能實現的夢想,但是他實現了。
王彥率領將帥,進入廣場后翻身下馬,在兩側武百官和勛貴的注視下,步行往前,身后無數衣甲鮮明的官兵,則打著如云的旗幡,停止下來,沒有發出一點聲響,只聞得旗幟獵獵和戰馬的響鼻聲。
王彥只領著幾員大將來到臺階之下,給皇帝行禮,而后獻俘祭祀,等這一切完了之后,小皇帝從太監手的托盤拿起監國之寶,王彥半跪接過,旁邊便有內侍展開黃絹,高聲誦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昔有胡元,亡我華夏,黎民哀痛,無有甘食。天乃命我太祖高皇帝驅而出之,還于朔漠,天下欣戴,如出昏窖而睹日月。于今二百八十八年,帝十八葉。”
“然蒙元斷我明,太祖立業,漢制亡百年矣。今朕思之,國朝累積之弊,宗藩之亂,宦官之禍,紳伶離心,賊寇蜂擁,虜二載而覆我兩京,幾亡我國祚,始于此也”
“幸國有石柱,楚王累年總兵,勞苦功高,今復原,收還故都,豐功還朝,朕不勝欣慰然故土雖復,弊端不除,后患無窮。朕思慮再三,意革蒙元之遺弊,復漢家之制度,欲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今朕念楚王之功,特賜監國之寶,凡軍國政事,令出此門。皇帝詔制,當有內閣印信,天下方可遵從。天下臣民若有不從,國法當予嚴懲。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吾皇萬歲萬歲萬歲”內侍誦讀完,臺下千軍齊呼,聲勢震天兩側大臣也紛紛行禮領命,歡聲雷動,直入云霄
至此,王彥才算真正接過了大明的權力,不過這也并非沒有缺陷。
現在等于是皇帝將大明交給他統治,他雖然接過了權力,可是要是做的不好,天下一亂,必然會有人打起歸政皇帝的旗號,來趕他下臺,但這其實也是一種鞭策和制衡。
這有點像日本倒幕一樣,但是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是一堆割據政權,明朝又不一樣,現在是一個統一強力的央集權的政權,想要搬倒王彥卻很難,除非他真的將天下弄得大亂。
王彥在一系列的慶典活動后,回到南京城,次日,他便以監國名義,頒布《資政新篇》,其第一條,是針對內閣,也是參照宋制,規定閣臣在京四年之后,便外放地方做總督部院,試政績決定是否招回京為相。另外大臣入閣前,在議事堂須有行政預案,若入閣后不能完成預案,則發往地方做官。
任監國之后,王彥的目標是穩定天下,不能太過縱容身邊的勢力,甚至要分化他們。
這條政策,能使得臣之間形成競爭,分化出更多派系,畢竟入閣為相,是人的理想,再者將閣臣放到地方,然后再試能力招回,也可以閣臣了解民情,更好的施政······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