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ontent"> 第二一大早,當冬梅和譚嫂把做飯的家當從家里面搬到位置上后,皺皺臉也搬著東西過來了。 皺皺臉在看到冬梅后,冷冷的看了冬梅一眼:”冬梅,你就好好的和譚嫂混在一起,她馬上就要被開除出這里了,難道你不知道嗎?” 話畢,皺皺臉看著冬梅,陰險的笑著。 冬梅已經在白主任那里活動過了,她知道譚嫂不會被開除。 但是,她還是假裝不知道,看著皺皺臉:”譚嫂是個好人,而且沒有丈夫,一個女人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女兒生活,你難道就不覺得她可憐嗎?” 相比冬梅的善心,皺皺臉一點反應也沒有,她冷冷:”誰讓她想打我,結果打到了白主任的頭上,我看她是活該。” 冬梅:”還不是你故意挑事,如果不是你挑起來的事兒,哪兒會發生打架的事情。” 皺皺臉:”我挑起來的事兒嗎,我看你們兩個就是狼狽……” 皺皺臉的話道一半,突然停止了。 冬梅轉頭一看,譚嫂抱著一個大鐵盆走了過來。 冬梅感嘆,皺皺臉這個女人,還是要譚嫂給收拾。 這不,她見了譚嫂,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的恐懼。 皺皺臉過來,把大鐵盆放了下來,看著冬梅:”冬梅,你的拉條子,刀削面,麻食,油潑面,還有稀飯的食材,都準備好了沒有啊?” 冬梅指了指鍋里正在煮的稀飯:”稀飯已經開始煮了,正在鍋里面呢,一會就能賣了。” 話畢,冬梅又揭開案板下面的布簾,指了指里面放的幾個面盆:”這個盆子里面,放的是已經和好的面,等客人要吃刀削面的時候,我把這塊面拿出來,直接就能給客人削了。” 譚嫂走了過來,揭開了捂住面盆的塑料紙,看著面盆里面和好的面,用手戳了戳,感覺了下硬度,夸贊冬梅:”還是你們關中人會做面啊,這面和的軟硬剛好,一會客人來了,你削起來也順手。” 冬梅笑笑,順手指了指放在案板上的削面刀:”是啊,你看這削面刀怎么樣,專用的呢。” 譚嫂看著冬梅的專用削面刀:”現在社會真是越來越好了啊,什么好東西都買得到。” 站在不遠處的皺皺臉,聽著兩人的對話,不由的一愣,心,這兩個人在搞什么名堂,難道她們還準備了其他的花樣? 冬梅給譚嫂展示完了刀削面,又揭開了刀削面旁邊面盆的塑料布子,:”這個面盆里面,放的都是我拉好的拉條子面,只要客人過來要吃拉條子,我直接從面盆里面把面條給扯出來,在案板上一拉,直接入鍋就行了。” 譚嫂看著拉條子上沾滿了油,夸贊冬梅:”真不錯,拉條子上油越多,面條越不容易沾到一起,你這手藝真棒,是從誰那里學來的啊?” 冬梅微微一笑,指了指遙遠的新疆:”年輕的時候,跟著衛國去新疆,在那里住地窩子的時候,跟附近的工人家屬和維吾爾族姐妹學的。” 拉條子是新疆拌面的俗稱。 四千多年前就在新疆大地上出現了,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面食,馳名中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歡。 聞言,譚嫂羨慕的:”衛國真是個好男人啊,早早就把你從農村給帶了出去,我們老譚是個老實人,一直把我和孩子放到農村,等他出車禍去世了,我才帶著孩子,從四川的大山里面,背著背簍,挑著扁擔,趕了過來,可是進城后,見到卻只是一具尸體。” 到這里,譚嫂不由的嘆了口氣,繼續道:”還是單位好啊,收留了我們娘三,并且提前給我大女兒安排了工作,不然,我們現在還在四川的大山里面種地呢。” 冬梅看到譚嫂提到自己的丈夫,就開始傷心,便提議看看譚嫂所準備的新食材,順帶轉移譚嫂的注意力。 只見,譚嫂為這些新的食材,專門準備了一個的鐵皮柜子。 當她打開鐵皮柜子后,冬梅看到了滿滿一柜子的東西。 譚嫂指著一盆子,既像是米飯,又像是稀飯的東西,給冬梅:”這個就是我做的醪糟,一會客人過來,要吃醪糟雞蛋了,我只要挖上一勺子醪糟,倒進開水里,然后再打個雞蛋進去,順帶再放點糖,一碗香噴噴的醪糟雞蛋湯就出來了。” 冬梅是關中人,因為關中不出產大米,所以冬梅從來沒有見過醪糟。 她聞著醪糟散發出來的酒香味:”你們四川人真是厲害啊,這么神奇的東西都做得出來。” 醪糟是一種米酒,江南地區的特色吃。 醪糟經糯米發酵而成,制作工藝簡單,口味香甜,乙醇含量極少,深受大家喜歡。 譚嫂又指著一籃子,自己包好的餛飩,給冬梅介紹道:”這個是餛飩,用骨頭湯下,非常的好吃,等一會了,我給你下上一碗餛飩嘗嘗。” 冬梅看著這些像餃子,但是比餃子很多的餛飩:”這東西,跟餃子還有點像。” 譚嫂道:”餛飩是跟餃子有點像,但是比餃子好吃多了。” 餛飩又叫云吞,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餡兒,煮熟后帶湯食用。 接著,譚嫂又分批給冬梅介紹了米線,麻辣粉,寬粉等等冬梅沒有吃過,甚至沒有見過的吃。 而在兩人旁邊擺攤的皺皺臉,伸長了脖子,看著冬梅和譚嫂的那些新花樣,不由的驚的目瞪口呆。 她心,這兩個女人,放著好好的餃子不賣,搞這么多花樣干什么? 我皺皺臉就不搞那么多花樣,我就專職賣餃子,看我們誰賺錢賺的多。 隨著中午時分的到來,工人們像潮水一樣涌入了農貿市場。 由于農貿市場的出現,到單位食堂吃飯的人員大減,食堂已經到了快倒閉的邊緣。 冬梅和譚嫂看準了大家的新鮮感,不僅把自己攤位所賣的吃食寫在了紙板上,并且還高高的掛了起來,那樣就更醒目了。 但是,為了不漏掉一個顧客,兩人更是站在攤位前,賣力的吆喝。 只見,冬梅吆喝道:”稀飯餃子刀削面,麻食拉條油潑面……” 排在冬梅攤點后面的譚嫂,吆喝道:”醪糟米線麻辣粉,餃子黑米粉絲湯……” 聽到冬梅和譚嫂的吆喝,看著周圍的工人們,源源不斷的走進兩人的攤點,皺皺臉終于忍不住了。 她也站了出來,但是她的吆喝和冬梅譚嫂比,顯然要蒼白的多。 只見,她扯開了嗓子,喊道:”餃子……,餃子……,還是餃子……” 冬梅的攤點,首先坐下了客人。 只見,一個修理工,渾身污垢,露著一口白牙,看著冬梅:”大姐,你這里,有沒有棍棍面,給我來碗油潑棍棍面。” 聽到棍棍面,冬梅一愣,心想,自己這里有拉條子,刀削面,麻食,可是棍棍面是什么? 正當冬梅猶豫的時候,修理工又加了一句:”棍棍面做好后,最好再拿油潑一下,那樣,吃起來就更帶勁了。” 冬梅百思不得其解,雖然她不知道棍棍面是什么,可是她又不想失去這位客人。 于是,冬梅便按照自己的想象,將盆子里面放著的拉條子,拿了出來,一邊在案板上拉著面,一邊想,棍棍面,應該是面如其名,比較硬,比較像棍子的面吧。 于是,冬梅就按照自己的想象,把拉條子做的很粗很硬,然后下到了鍋里。 等面快煮熟的時候,冬梅就開始燒油。 不一會兒,面出鍋了,油也燒好了。 冬梅往面上撒上蔥姜蒜以及各種調料,再把滾燙的油往面上一潑,只聽“刺啦”一聲,一碗冬梅心中想象的棍棍面,就大功告成了。 棍棍面是一種傳統風味名吃,口感爽滑,勁道。 俗話,棍棍面的做法,用三句話就能概括:紅嘴綠葉玉石板,金色魚兒浮水面,釜中兩沸既成餐…… 冬梅懷著忐忑的心情,把棍棍面端到修理工的面前。 修煉工看著冬梅手里那一碗被油潑的金黃的面,已經流出了口水。 冬梅把面放到修理工的面前:”伙子,這面是你要的棍棍面嗎?” 修理工一邊吃著面,一邊:”大姐,你這棍棍面做的,真是太好吃了啊,真的跟我媽媽做的一模一樣。” 聞言,冬梅一愣,心,自己瞎貓碰上死耗子,竟然誤打誤撞的做成了棍棍面。 于是,冬梅苦笑不得的:”喜歡吃就好,以后常來吃,大姐就按照這個樣子給你做。” 修理工點著頭,沒有一會兒的功夫,就把一大碗面給吃完了。 吃完面的修理工,滿意的擦著嘴:”大姐,我還能再給我同同事帶一份棍棍面嗎?” 聞言,冬梅更是喜出望外的:”好啊,沒問題,你先坐著喝面湯,我馬上就給你做好。” 為了搞清楚棍棍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冬梅一邊做飯,一邊和修理工閑聊。 從修理工的口中,冬梅得知,棍棍面其實就是油潑拉條子,只不過因為地域的不同,所以叫法也不同。 聞言,冬梅終于懂了,她再在給修理工做好棍棍面之后,又在自己的招牌上,新添了一個新品種,棍棍面。 自從冬梅賣出去第一碗面之后,她就忙的沒有停過,一個中午下來,冬梅不僅賣光了之前準備的拉條子,刀削面,麻食等等,就連她現場和面,現場拉的拉條子都賣的精光。 而旁邊譚嫂的攤點,生意也異常紅火。 來她的攤點吃飯的人,主要以四川,貴州,云南,安徽,江蘇等等南方人為主。 和冬梅一樣,譚嫂一個中午,也賣完了昨準備的所有東西。 而兩人旁邊的皺皺臉就慘了,一個中午只賣出去幾斤餃子,可以完全失敗。 她看著旁邊的冬梅和譚嫂,羨慕的眼珠子都快從眼眶里面掉出來。 可是,羨慕歸羨慕,皺皺臉卻沒有辦法,像冬梅和譚嫂一樣賺的盆滿缽滿,因為她賣的品種太單一,而且又難吃,自然打不開銷路了。手機用戶請瀏覽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div>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