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方互相見禮,得知這兩個商人一個名叫張世平,另一個名叫蘇雙,都是中山國(位于冀州北部,劉備的祖宗中山靖王劉勝的封地就是這)人,常年在北地販馬為業。今天趕路時路過這里,見天色已晚,便想來借宿一下。
劉備當然不會拒絕,熱情地把他們請進莊來,張飛則招呼下人安排好他們的伴當和馬匹,同時準備酒宴。兩位商人得知是莊主親自出來迎接,還要設酒宴招待他們,非常感動,心中感嘆這莊上的人果然熱情好客。
不過他們想得倒是也沒錯。張飛本來就是個喜歡結交之人,就算沒有缺馬這事,有人過來借宿,張飛也會熱情招待的,并不圖人家什么。
席間,劉備、張飛都很熱情得跟兩個馬商客套,趙二和關羽則只能在旁陪笑。沒辦法,趙二不擅長交際,關羽性情桀驁,這種事還是劉備更擅長。
幾人說著說著,劉備就開始把話題往黃巾之亂上引。兩個馬商也沒想太多,直言最近黃巾亂起后,生意也不太好做了。一方面要隨時警惕黃巾賊的襲擊。另一方面,朝廷為了不讓游牧民族趁勢打劫,也對邊關貿易進行了限制。境內的商人在去往北方草原貿易的途中,遇到的沿途盤查的軍隊也多了起來。這些軍隊正規作戰或許不行,但敲詐過路商人卻是擅長得很。盤查的部隊一多,喂飽這些丘八們的費用也多了,成本一高,利潤自然就少了。
劉備心中一喜,覺得有門。就開始暢談起自己的身份和抱負,先打出自己皇室之后的招牌,然后告訴二人自己現在正在做的,就是訓練士卒,準備靠自己的力量對抗黃巾賊,保境安民,目的就是讓大伙能夠過上原先的幸福生活。張世平二人聽了,對此大加贊賞,竟主動提出愿意資助劉備。
哎喲,還真是來送馬的!
趙二心說怎么這么巧,剛要瞌睡就有人送枕頭。剛說缺馬就有人趕著馬過來,運氣也太好了吧!
其實不是趙二運氣好,而是劉備運氣太好,劉備在三國演義里的運氣可是出了名的好。別看他經常跟條狗一樣被四處追殺,但是到了哪兒都會遇到貴人,到哪兒,哪兒吃得開!趙二不過跟著沾光而已。而且趙二不知道的是,張世平蘇雙送馬這事,在三國演義里本來就有這一段。
張世平和蘇雙提出要送給劉備最好的良馬五十匹,外加金銀五百兩,還有鑌鐵一千斤。這可真是大手筆!
良馬五十匹倒也罷了,如果在往年和平時期,也不難買到。金銀五百兩就了不得了。要知道漢朝時中國金銀儲量尚還很少,多的是銅。史書記載諸侯賞賜下屬多少金,一般指的是銅,也叫赤金。黃金和白銀可不是誰都賞賜得起的,當年漢武帝搞“獻酎金助祭”,那些王爺侯爺們每年都要根據自己封地的人口來上交黃金,每千人也才四兩黃金。即使這樣,還有不少王爺交不起,劉備的祖宗就因為交不起酎金,丟了爵位。
還有鑌鐵,歷史上經常記載什么堅利的兵刃鎧甲是由鑌鐵制成,至于鑌鐵到底是什么,說法很多。有說烏茲鋼的,有說大馬士革鋼的。其實鑌鐵就是一種比現時冶鐵技術更好的外來產物罷了。
要知道,人類的冶煉鍛造技術是一直在進步的,每個朝代的鐵器,大抵都會比前一個朝代要略微強上一些,南北朝的鐵器勝過漢朝,隋唐的又勝過南北朝,元明清的又勝過隋唐。現代的王麻子菜刀,放到古代更是削鐵如泥的神兵利器。
而每次一出現比現時大多數鐵器質量更好的鋼材(通常是外面傳入的),就都會被稱作鑌鐵。鑌者,賓也,賓即外來者。在漢末,鑌鐵就專指一種產自波斯地區的鋼。漢朝的冶鐵技術本身在世界范圍上來講,還是算不錯的,但卻并非頂尖,當時處于頂尖的鋼材冶煉技術,是掌握在波斯人手中的。它們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廣受好評。《寶藏論》有云:“賓鐵出波斯,堅利可切金玉”。
張世平和蘇雙一出手就是這么大手筆,也從側面暴露了草原貿易的獲利之豐。自己要不要也搞點貿易呢?趙二不禁意淫起來,不過很快就冷靜下來了:自己又沒做過生意,萬一賠了豈不完犢子了?
張世平、蘇雙二人在這住了一晚上后就準備離開了,畢竟對商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趙二趁機向他們提出是否可以留下個馬夫什么的。來教授如何馴養馬匹,當然這話是由劉備轉達的。張世平欣然答應,留下一個伴當來養馬。而張飛則心血來潮想讓他們評定下自己的良馬如何,畢竟這方面他倆才是專家。蘇雙看了看張飛的兩匹馬,點了點頭,然后說這兩匹都是不錯的好馬。當他目光掃過趙二的那匹駑馬時,忽然停住了,他走過去仔細觀察了下這匹馬。
張飛向蘇雙介紹道:“這馬是當初從馬市上買的馬駒,從小就不怎么愛動,又懶,又慫,跟咳咳!”剛想說跟趙二一樣,不過還是忍住了,要在外人面前給趙二留點面子。“后來養大了就拿來當耕馬了。”
蘇雙大感奇怪,說這匹馬應該是匹血統不錯的良馬才對,怎么就成了駑馬呢?于是他親自上馬試了試。專家試馬自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只見他騎著馬時跑時走,時停時轉。
最后下馬對張飛說:“我知道了,這匹馬確實是良馬,之所以沒顯示出良馬的特性來,應該是它本身性格原因。”
張飛急忙問:“那還有救不?”
蘇雙哈哈一笑:“哪有什么救不救的,這馬憊懶的性子已經養成,那基本就很難改了。不過你可以拿它來配種嘛,它的血統還是不錯的!”
張飛睜著倆大眼盯著那匹馬,馬也盯著他,互相盯了一會后:“嘁,還是留給趙二吧!”
趙二一聽這馬居然是良馬,也很高興,圍著馬轉了一圈后,對它說:“從此以后你就一直跟我吧,我給你起名趙三!”
趙三似有靈性,高興地打了個響鼻,然后蹭了蹭趙二表示友好。
之后張世平蘇雙等人便出發回中山了,劉備親自送了他們很遠才回來。
回來之后,四人又開始商議,主要是商議物資分配:
張飛問趙二:“現在馬有了,可以訓練騎兵了吧!”
趙二答道:“那是自然,這些馬都是好馬,用來當偵騎綽綽有余了。現在有戰馬五十二匹,分配嘛,你們仨一人一匹,我繼續騎趙三,剩下的通通用來組建騎兵,沒意見吧?”
三人皆同意。
“然后是金銀,這些老張你看著用,畢竟你對這邊物價更熟悉。”
這些也沒什么分歧。
“最后就是鑌鐵了。原先鐵有限的時候,主要以打造槍頭為主。我覺得槍頭這東西,用好鐵打,與用普通鐵打,差別似乎不大。”
關羽卻不這么看:“某雖不怎么用槍,但好鐵與壞鐵的差別還是深有體會的。好鐵經久耐用,用上多年仍銳利如初。質量差的鐵做的武器就不行了,隨便砍幾個人就卷刃了。”
張飛也說:“俺也想試試鑌鐵長槍與普通長槍有什么區別。”
趙二只好由他們:“好吧,那咱先打幾個鑌鐵的試試看效果,然后再決定是否多造。另外就是刀,由于刀比槍費鐵,所以之前一直沒打,現在可以打一些刀了。同樣,刀也是鑌鐵和普通鐵各打一把試試效果。”
沒意見。
趙二繼續說:“最后就是盔甲。別人可以不穿甲,但咱們幾個將領必須得有良好的護甲,在戰場上咱們的存活比什么都重要,有句話叫將為兵膽(兵為將膽,反了)。咱們活著,士兵才能繼續作戰。咱們若是有個閃失,那士兵也會立刻潰散。”
三國演義里最常見的情形就是一方主將被斬,然后無論之前他帶了多少兵,在他死后都會立刻潰散。所以為了盡可能的杜絕這種狀況發生,給將領配上一副精良的盔甲是必須的。
張飛剛想嘲笑趙二慫,但想了想,又覺得有道理。關羽劉備亦是如此。
趙二趁勢說道:“所以咱們幾個的盔甲,和武器,都必須用鑌鐵,而且要打造的盡可能精良。”
三國演義里很多別的細節趙二不記得,但劉關張的成名武器,雌雄雙劍、青龍偃月刀、丈八鋼矛就是在這時候打造的,這一點趙二還是記得的。趙二本身對于物資向來都是奉行能省則省、費效比最大化為原則。但對于自己保命,以及提升劉關張戰斗力上,卻不敢有絲毫的節省。萬一因為他的堅持節省,而導致劉關張戰力大減,創業初期就掛了,那就什么都完了。
物資分配完畢。然后就是職責分配:
關羽負責挑選訓練騎兵,當然,關羽只是教怎么騎馬,和怎么在馬上砍人,這都是個人技藝。騎兵隊集體作戰以及同步兵配合作戰,就需要趙二來訓練了。
張飛繼續負責后勤供應,部隊缺什么他就去采購、制作什么。像草鞋、槍桿之類的,不再由三兄弟親自制作,而是全面交給士兵負責。
劉備則負責文書工作,自從趙二因為給士兵起名字獲得巨大威望后,劉備也想找機會提升下自己在士兵中的威望,畢竟他才是全軍統帥。不過在此之前,劉備首先要做的是,把趙二登記的那些“殘體字”刮掉,換成繁體字。
在日后的許多年里,每有新兵加入,劉備都堅持親自給他們登記、起名。直到實在起不過來了為止。使得劉備軍的士兵往往要比其他諸侯的軍隊更加忠誠,這也是趙二的功勞。
~~b~~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