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出行,趙二只帶了趙熊等幾個親衛。軍隊肯定是帶不過去的,畢竟這支軍隊,名義上是隸屬各縣、隸屬濟南的,沒有朝廷調令不能帶走。現如今沒有曹操給他遮風擋雨了,做起事來難免有些束手束腳。
不過那還不是主要原因,就算趙二想無視法令強行帶他們走,沿途的糧草也沒有著落。
更關鍵的是,你帶他們過去干啥?張溫只征調了趙二一人,你帶一支非法的私軍過去,想干嘛?
劉備自然也去不了,沒有朝廷征調,他官職在身出不了管縣。而關羽、張飛也得陪著劉備,順便幫趙二守著軍隊。
士子們中倒是有想過去長長見識的,但大多被家族勸止了,只有兩個人能夠以私人名義跟在后面。
生活起居方面,趙二曾想過帶個侍女過去幫自己解決**問題。雖然軍中禁止帶女人,但不少將領都自有主意,他們會讓女人穿男裝,偽裝成男人帶在身邊服侍自己。事實上在古代這么干的人非常多,趙二這么干的話也沒什么問題。
不過最終趙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畢竟此去西北長途跋涉的,太過辛苦,趙二不太舍得讓她們受罪。而且要解決**的話,可以去那邊再找當地女人嘛!
孫堅這邊倒是簡單得多,除了兩個服侍自己的家仆(趙二仔細看過,是男的,有喉結)外,就是同鄉的一個叫祖茂的同伴。
祖茂作為孫堅未來的四大將之一,也是孫堅的同鄉,同孫堅很早就認識,在后來十八路諸侯討董時,更是為了救孫堅性命而身死。他現在的身份屬于孫堅的半部下半朋友,與孫堅關系極好。當初黃巾之亂,趙二在宛城下初見孫堅時,祖茂也在,只不過當時趙二不知道他名字,沒去注意他而已。
不過就算現在注意了,趙二跟他也沒啥話可說。一方面趙二覺得這人沒啥結交的必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祖茂這人性格比較沉悶,人又古板嚴肅,不怎么好相處。不像孫堅那么八面玲瓏開得起玩笑。所以趙二也就不再刻意關注他,只當他是個孫堅的普通隨從就好。
至于歷史上孫堅的另外三將:黃蓋、程普、韓當三人,此時似乎還沒見過孫堅,至少趙二沒聽孫堅提起過這三人。
幾人選擇坐船前往美陽,原本因為是逆流而上,走陸路也行。但是孫堅身為江南人,本身習慣坐船,而趙二則是單純個人喜歡操船呃,是坐船,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坐船去!
先從漯水西渡,出了濟南,在平原國進入黃河,一路西行,途徑冀州、兗州,進入司隸(即司隸校尉部,算是一個州,只不過由司隸校尉管轄,晉時改名司州)。
考慮到大漢首都雒陽距離黃河很近,所以他們決定先去一趟雒陽,然后再繼續出發。之后他們會向西進入西京長安,最終到達目的地——
扶風郡美陽。
張溫選擇在這里集結兵力,而后西進同叛軍決戰。
除了孫堅他們這些將領、參軍等人才外,張溫還以朝廷的名義從周邊各州郡抽調過去大量的各地軍隊。張溫預備集結二十萬大軍,傾盡全力給敵人來個雷霆一擊。
不過據孫堅估計,實際能到達美陽的也就十余萬,這還是樂觀估計。畢竟在平黃巾之亂時,朝廷在中原腹地也沒能拿出二十萬軍隊來。此次遠征西北,后勤運輸不便,就更拿不出那么多部隊來了。
孫堅笑著對趙二吐槽道:“司空大人畢竟是文人,沒帶過兵,認為只要調令下去了,那些州郡的兵馬就可以毫無損耗地移過去供他差遣。像咱們這樣統領過軍隊又治理過地方的人自然清楚,各州郡的在編兵力中,除了需要留守地方的必要守備部隊外,向外出征的人選也是需要經過選拔才行的,那些不夠強壯的士兵往往走不到目的地就會堅持不下去。而那些體力良好能堅持的人,在半路上也容易出現意外而減員。更不要說很多地區的實際所有兵力遠低于在編數字了!越是邊遠的地方,所能投射過去的兵力越少。”
趙二點點頭,認為確實如此,然后擔憂地問孫堅:“文臺兄,既然這位司空大人并不懂兵,此次作戰由他來統領的話,是否會因此而出問題?”
孫堅笑著搖了搖頭,示意不必擔憂:“雙飛放心。這位張司空的為人,為兄還是略有了解的。他雖然不是很懂兵,但是亦有自知之明。此次雖然由司空大人掛帥,但實際戰斗中,還是由底下將領來負責具體指揮的,張司空只負責在后方調度罷了。雙飛所擔憂的那種不懂而亂指揮的情況不會發生的!”
趙二聽了這話便放下了心,繼而問道:“那么此次作戰的具體指揮將領都有誰呢?”
孫堅無奈地擦了下汗,心說這趙雙飛的朝廷邸報真是看了等于沒看!孫堅只得再次對他復述了下邸報的內容:“張司空作為車騎將軍,為此次遠征的最高統領。下面執金吾袁滂為副,也是不參與實際指揮的。再下面就是蕩寇將軍周慎和破虜將軍董卓。而當地扶風郡的右扶風鮑鴻亦會率領扶風郡郡兵協同作戰。”
趙二想了想,這執金吾是首都執掌禁軍的,雖然也算武官,但是禁軍嘛你懂的,作為最容易被腐化的軍隊,戰斗力實在不敢高估,其首領自然也難以指望有什么作戰經驗。
蕩寇將軍和破虜將軍都屬于雜號將軍,與車騎將軍一樣都是戰時臨時冊封,戰后廢除。右扶風就是扶風郡太守。因為長安城是西漢時首都,所以首都周邊的三個郡(即三輔)的最高軍政長官的職稱就有所不同,馮翊郡、扶風郡、京兆郡的郡守就被稱為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
周慎和鮑鴻雖然趙二不認識,但畢竟屬于統過兵的將領,應該不會太差。至于最后的那個董卓嘛呵呵。
孫堅見趙二在自己提到董卓時,面露不屑,便好奇地問道:“雙飛對董卓這人怎么看?”
趙二自然不會告訴孫堅,那董卓日后都干了些什么破事,只是隨口道:“我聽說過這個人,壞得很!”
孫堅微微一笑,點頭道:“為兄亦聽聞此人人品不堪。不過此人在西北地方上頗有勢力,不亞于為兄在江東的經營。而且此人在朝中后臺亦是不小,雙飛可能不知,他與當朝董太后可是同族。”
趙二當然不知道,原來這董卓的后臺這么大!要知道那董太后可是當今皇帝的生母,而皇帝劉宏向來不敢違背母親的意愿。怪不得那董卓如此囂張!
“前陣子皇甫嵩征討賊寇時,亦不得不帶上董卓一起。結果皇甫嵩因為沒能攻克敵人而被免,歸他節制的董卓卻升了官。”
孫堅搖了搖頭,繼續道:“不過董卓這個人本身還是很有能力的,這不僅僅是由于他在當地有勢力,他的軍事作戰能力也是不容小覷!他久在西北作戰,戰爭經驗豐富,對羌人尤為了解。他在個人勇武方面也是強悍,膂力強勁,能左右開弓,縱觀整個大漢,也少有能與他比肩的。”
呵呵,那是因為天下未亂,四方英雄尚未登場。不過等他們登場時,董卓也老了就是了。
孫堅見他不以為然,便也不再說下去,轉而談起了其他事情。
“雙飛啊,對于西北那邊,你了解多少?”
趙二慚愧道:“這個我是完全不了解。”
21世紀的西北趙二還多少了解一點,三國時期的西北那就完全兩眼一抹黑了。那可是將近兩千年的變化,同一個地區的地形氣候什么的,早變得面目全非了。
現代的西北是黃土高原,又貧瘠又缺水,老百姓中又有大量回民。三國時期可完全不是這樣,三國時期的關中,雖然不知道有多富饒,但肯定跟貧瘠倆字不沾邊。至于伊斯蘭教,那時候還沒有呢!
趙二不了解西北,孫堅倒是了解一些。雖然孫堅同樣沒去過西北,但是他畢竟讀過不少書,比趙二這個“沒文化”的強上不少,他聽趙二說不了解,便毛遂自薦,主動替趙二介紹起來:
此次戰爭所涉及到的西北,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他們的目的地美陽所在的關中地區,而另一部分就是更西邊,被叛軍所占據的涼州了。
關中地區在后來獻帝時期改名雍州。該地物產豐富,田地眾多、人口稠密。雖然比不上中原腹地,但也算是西北地區中相對富足的一個地方。
而涼州就不一樣了,這里屬于徹頭徹尾的邊疆,面積雖大,但漢胡交雜,人口稀少,物產貧瘠。
然而涼州也有涼州的優勢,那就是民風彪悍,盛產騎兵。西涼騎兵、并州騎兵和幽州騎兵,是漢朝的三大騎兵來源,他們各有各的長處。
在北宮伯玉的叛亂剛起時,朝中的司徒崔烈(就是之前以優惠價買到官位的那個)強烈建議朝廷徹底放棄涼州,認為涼州貧瘠,要了也沒啥用,干脆扔給叛軍自己玩去!
他的觀點引起了朝中很多官員的認同,但是朝中也并不盡是庸碌之輩,亦有明智之士提出反對。議郎傅燮就發表了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說,他先譴責崔烈,曰:“斬司徒,天下乃安!”
而后強調涼州地處前線的重要性:“樊噲以冒頓悖逆,憤激思奮,未失人臣之節,季布猶曰‘噲可斬也’。今涼州天下要沖,國家籓衛。高祖初興,使酈商別定隴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議者以為斷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烈為宰相,不念為國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棄一方萬里之土,臣竊惑之!若使左衽之虜得居此地,士勁甲堅,因以為亂,此天下之至慮,社稷之深憂也。若烈不知,是極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
意思就是涼州是要沖之地,國家的屏障。當初高祖劉邦、武帝劉徹他們為了對付匈奴而特意打下來的。現如今官員失和,使整個涼州落入叛逆之手。崔烈身為宰相,不想著為國家想平定它的辦法,卻想割棄一方萬里的土地,我非常疑惑。如果讓左衽(當時漢人的衣服多為右衽)的蠻夷占領此地,軍力強盛并作亂,這將是天下最大的顧慮和社稷的深切憂患。如果崔烈不知道這一點,他就太蠢了;如果他知道了還這么說,是不忠。
劉宏覺得傅燮說得有道理,于是拒絕了崔烈的建議,堅定了與西北叛軍戰斗到底的信念。
~~b~~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