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張溫被逼的沒辦法,不得不上書,說這事我確實干不了,你朝廷要殺要罰隨你,但這叛亂我是真沒轍。
他這是撂挑子不干了,愛咋地咋地吧!
朝廷一看張溫好像是真打不了,便只得回復:那行吧,你趕緊滾回來吧,別在那邊空耗朝廷錢糧了。
于是在中平三年十二月,張溫被征召回京,等待他的處罰,至少也是個免官。
這張溫一走,大軍也只能遣返回原郡。這場鬧哄哄的平叛行動,也就這么草草結束了。
既然沒了平叛行動,那么將趙二調往北海的事就再一次被提上議程。
經過一系列的討論商議,以及孫堅財寶的打點之下,朝廷正式任命趙二為青州刺史。
趙二剛一聽還嚇了一跳,心說這孫堅也太給力了吧?我就想當個一郡太守,你直接給我來個一州刺史?
等靜下心來一想,又覺得虧了:現在漢朝秩序還在,刺史這個官遠沒有后來權力那么大,雖然是管一個州,但是俸祿只有六百石,最關鍵的是沒啥權力,只有監察之責,而沒有具體的領兵理政之權。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刺史,就是一個放大版的督郵,只不過督郵只管一郡的一部分,刺史是管一個州。
拿錢打發走了沒翅膀的天使,趙二拿起圣旨看了起來,F在的趙二多少能看懂一些文言了,不像最初在雒陽時,完全看不懂?戳讼,這才發現朝廷封他的官不只有青州刺史,還有別的。只不過趙二之前一聽刺史這個名頭后,有點懵逼,后面沒注意聽,漏過去了。
詔書上寫著自己除了擔任青州刺史外,還兼任北海國的別部司馬。
趙二心想:我說你孫文臺是不是當別部司馬當得太爽了,也想讓我感受下司馬的滋味?這官的名字也太難聽了!
罷了罷了,至少比沒有強。
我說也是,花了那么多錢,只給我平調成一個六百石官,那我才不干哩!
當天又收到孫堅的信,里面孫堅說他覺得區區一個郡哪里能容得下趙二這種大才,怎么也得一個州才配的上
好吧,事情其實是這樣的:孫堅最近一直在打探青州那邊的消息,逢人就問青州的事。問著問著,忽然有一天,有個人來求見他。
孫堅見了一問,得知他是現任青州刺史張琰的人,想跟他談談青州的事。
原來那張琰早就不想在作為“黃巾重災區”的青州呆了,老想換個位置。正好他留在京里活動的人意外得知了孫堅一直在找青州的官,于是靈機一動,請示了青州刺史后,便找上了孫堅。
這人便跟孫堅商議了一番,因為目的契合,雙方很快就談妥了:兩方共同協作,通過賄賂十常侍和上書朝廷等方式,讓張琰調去別處,而趙二則去接替他的位置。
倆人合伙的話,事情就比各自單干好辦多了。因為十常侍那幫人最會榨取錢財,孫堅想替趙二跑官的話,十常侍就會推說沒合適位置,多要錢。張琰想調走的話,十常侍又會說沒人肯接任,還是多要錢。如果倆人一起找上十常侍,那十常侍就沒有榨錢的理由了,只能公事公辦,該出多少錢就是多少錢。
本來兩人設想得挺好的,結果他們又低估了十常侍的詐錢能力,那趙忠居然誣陷倆人結黨營私,必須得出更多的錢賄賂才能免罪。
導致最終還是額外花了不少錢,才達成目的,氣得倆人大罵十常侍不是東西!
信中末尾,孫堅跟趙二講,朝廷派趙二此去青州,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解決自黃巾之亂以來的青州匪患問題。所以朝廷在任命他為青州刺史的同時,還額外授予他一個別部司馬的軍職,允許他自行招募、率領士兵。同時還令青州境內的其他太守、國相都要配合趙二行動。只要趙二能解決青州的匪患問題,那么一郡太守之職是板上訂釘的。
一郡太守么?
趙二思考了半天,最終還是給孫堅回信,說青州刺史這個職位他暫時比較滿足了,太守什么的不急,只要能保住現有的位置不變動就可以了。
因為趙二想到,這過不了幾年(趙二仍舊不知道歷史上漢靈帝哪年死的,只知道是黃巾之亂后沒幾年),天下就大亂了。到那時候,原本不值錢的刺史一職,就會變得比一郡太守要大多了。陶謙就是一個例子,他原本只是徐州刺史,天下一亂,刺史立馬變州牧,都不需要動刀兵,直接就掌握了一州之地。
反觀太守,雖然現在是兩千石的大官,位列地方官之首。但是一旦天下大亂,就只有一郡之地,還得先去派兵降服周邊的其他太守,之后才能掌握一州。而且這還是周圍沒有其他強力太守的前提下。如果附近有個強大的太守,那大量的時間就會都消耗在倆太守互相傾軋之中了。等好不容易決出勝負,其他州的州牧們就該過來摻一腳了。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漢朝任命官員時,為了防止官員在地方上做大,形成隱患。故而在任地方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首先就是官員的家鄉與任地不能在同一地區(吏除外)。而后就是你在一個地區當過官之后,如果升官了,那么往往就會把你調去別的州,以防止你在地方上扎下根基。
比如陶謙,揚州人,后升為幽州刺史,再后來又當了徐州刺史。
董卓,涼州人,后升為并州刺史,遷河東郡(屬司隸)太守。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趙二在冊籍貫為幽州人,在青州濟南當個縣尉沒問題,平調成濟南其他縣的縣尉也可以。但是升官的話,就不能再在濟南當官了,如果沒什么意外的話,升刺史也應該是升成其他州的刺史。
單純是因為青州匪患比較嚴重,而朝中諸人(主要是孫堅一黨)又聲稱只有趙二有能力解決這問題。這樣趙二才能夠擔任青州刺史。
然而趙二如果再升官,想當太守,那么朝廷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讓他去青州當太守了。
趙二若想一直呆在青州,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升官。
而別部司馬這個職位也自有其妙處。這個職位別看名字不好聽,但對趙二來說,卻是最合適不過的軍職了。
原因不在別的,就在于“別部”二字。大漢軍中,有很多種司馬,什么郡司馬,屯騎司馬,城門司馬之類。那些司馬麾下的士兵數量都有定額,你多招募了就是越權。而別部司馬不同,它沒有定額,數量完全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那么理論上你招多少士兵,都是可以的。
孫堅當過別部司馬,自然知道其中的妙處,故給他申請了這么一個職位。
而別部司馬還有個好處,就是它的直屬上級是大將軍就是何進。而何進肯定呆在京里,外面的事他才懶得管。這等同于沒有上級,相當自由。
至于詔書上說北海國別部司馬,倒并不是說這個職位歸北海國管,只是說允許你在北海國招兵抗賊,不允許你去其他地方亂招人。不然的話你專門跑幽州招一群胡騎過來,再從全國各地招上幾萬兵馬,誰還能制你?
而對趙二來說,有了一州之地后,再有這么一支不限制人數的軍隊。這青州真就是牢牢掌握在手中了。
接了旨,然后就是準備去赴任了。
去之前肯定要先把扶風郡這邊的事務交接好。把目前在訓的這批士兵的日程安排交代下去后,趙二就徹底不再管他們了。
其中只能由趙二親自訓練的炮灰矛,經過一年多的積累,其數量已經基本夠維持陣線的了。如果朝廷短時間內不打算再與叛軍決戰的話,是夠用的。
而斯巴達這種士兵的訓練方法比起炮灰矛要簡單得多,僅僅是勝在有創意而已。其他人知道方法了也能繼續訓練下去,完全不需要趙二在場。
鮑鴻聽說了趙二的升遷,首先過來祝賀,當然也只是口頭祝賀,錢財什么的就沒必要了。因為現在整個扶風郡府庫里的錢財,跟倆人自己家錢袋沒什么不同,趙二想拿隨便拿。趙二也不客氣,臨走時直接從里面拿走一大筆錢。反正以后也沒機會了。
鮑鴻還跟趙二講,趙二替他練得這批士兵非常好用,據抓來的叛軍俘虜交代。這些矮小的紅頭巾士兵被叛軍稱為“紅毛妖兵”,十分嚇人。尤其是他們喊出的“斯巴達”聲,令叛軍們聽了肝驚膽顫,嚇得腿都軟了,生怕被這幫妖怪抓去生吃了。
趙二聽了哈哈大笑,連連謙虛道哪有那么夸張。
告別了鮑鴻,趙二便帶著早先收留的那些侍女上路了,鮑鴻還專門派了一隊士兵沿途護送。趙二打算先去長安,把那幾個現在完全靠趙二養活的士子接上。
本來趙二打算接完他們就離開長安的。但是那幾個士子卻強烈要求趙二去長安城里的市場去轉一轉,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獲。
趙二將信將疑地去了他們說得地方,一看:喲,還真是有不少有趣的貨色。
注:《漢中士女志》記載漢中人張琰在中平年間擔任青州刺史,史書上他一直擔任到靈帝死了才離任。
~~b~~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