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堅大軍進入長沙后,不知為何,感覺這里總有些人心惶惶的。
就連接待自己的下雋縣長,臉上表情都十分不自然。
感覺不對勁的孫堅,朝程普使了個眼色。程普會意。
當晚,孫堅軍士兵突襲了下雋縣,一面控制住了整個縣的城防,一面突入縣衙,把縣中大大官吏都控制了起來。
孫堅走到下雋縣長面前,只見對方不斷朝自己告饒,自己對不起孫堅,求孫堅原諒。
孫堅也不多問,擺出一副傲慢地神色,開口對縣長道:“縣長,你應該清楚,對不起我的人,我都不會輕易放過!不過,畢竟你我曾經相處得不錯,所以本官愿意給你個機會,希望你能抓住!”
縣長連忙答應:“府君慈悲之心,罪人感念至深!府君有何吩咐,罪人定當效勞!”
孫堅抱著胳膊,問道:“好!你愿意合作就好。在告訴你讓你做什么之前,先把你的罪行交代清楚……要全部,不能有任何遺漏,你明白了嗎?”
“罪人明白,明白!”
在孫堅使詐之下,縣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原來,自從劉表上任荊州刺史后,為了加強對荊州諸郡的控制,故而在各郡內都扶植拉攏了一批人,以為己用。而那些拒絕拉攏之人,難免要受到排擠,長沙郡亦是如此。
這是一次洗牌。
長沙郡內那些原先親近孫堅的人,自然覺得憂心惶惶。他們屬于既得利益者,如果要洗牌,那么如果沒能及時站好隊伍,就要失去原有的地位和利益了。故而其中很多人為了避免遭殃,而見風使舵,紛紛旗幟鮮明地表示愿意轉投靠劉表劉刺史,與孫堅恩斷義絕!
他們不僅自己倒戈,還向那些沒有第一時間表態的人開火,攻訐他們,甚至關押、處死他們。當然,這些行動主要是為了他們的私怨,畢竟當時劉表與孫堅尚未交惡,劉表才不會下這種得罪孫堅的命令。
而這位下雋縣長,倒是沒有做多少惡事,僅僅是在第一時間倒向劉表了而已。
孫堅點了點頭,心原來就是這事啊!我還以為你們搞了什么埋伏要害我呢!
這種事也沒什么嘛,人走茶涼,我遲早要離任的。你們只是朝廷任命的官員,又不是我的部曲親信,本來也沒必要為我盡忠。這位下雋縣長還真是膽!
不過……這倒是個好機會!
反正自己這次回長沙只是來搬些家底,沒別的事。現在正好可以通過這次事件,分辨出長沙郡內誰才是真正對我親善的。自己離開長沙時可以把這些人帶走,也算是意外的收獲。
畢竟等自己去了豫州后,總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的。現在下大亂,自己占據豫州后就不會再交出去了。那里將徹底成為自己的地盤。而控制地盤自然需要忠于自己的爪牙,來對抗、制衡豫州本土勢力。這些跟自己從長沙一起過去的人,自然就會是最好的人選!
于是隨口編了個任務讓那個縣長去做。而后就回去休息,準備啟程了。
回到郡治臨湘城,這次他學聰明了,在進城之前,先一步派人潛入城中打探,調查下都有哪些人因為親善自己而受到打壓。順便打探下城內那些人都做過什么對不起自己的事,如果是事,就不去計較。若是觸怒到自己了,自己就給他們點教訓。
結果還真有一件事惹惱了自己:自己當初將家眷遷往廬江,自己正妻吳夫人擔憂自己沒人照顧,故而在臨走前替自己納了個妾。
自己起兵參與討董離開長沙時,這個妾留在了這里。
沒想到有個名叫呂杏的大戶覬覦這個妾的美貌,趁著城內眾人紛紛站隊、清洗異己的混亂時刻,強行霸占了她。妾貞烈,遂自縊而亡。
孫堅聽后大怒,當即派兵入城,下令將呂杏抄家滅族。同時安排人隆重厚葬了妾。
這時有個叫杜襲的人過來求見孫堅。
杜襲,字子緒,潁川定陵人。其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皆是知名當世之人。因下大亂,杜襲避亂到荊州,劉表按賓客的禮節接待他。
看到同郡人繁欽多次向劉表顯示自己的奇才后,杜襲便告訴他:“我之所以和您一起來這里,只是想像龍一樣屈身伏在幽深的湖澤中,等待時機像鳳一樣展翅飛翔。難道劉刺史會是個撥亂反正的主子,而規勸長者您依附于他嗎?您如果連續不停地表現自己的才能,就不是我的朋友了。我就要和您斷絕交情了!”
繁欽情緒激昂地:“請讓我接受您的教誨。”
杜襲于是南下到長沙。孫堅回長沙時,他也剛到長沙沒多少日子。
孫堅便接見了他,只聽杜襲對孫堅道:“聽聞府君欲滅呂氏之族,可有此事?”
孫堅聽后憤恨道:“此獠奪吾妾室,害其死去,難道不該殺嗎?”
杜襲便勸道:“呂杏草菅人命,罪孽深重,理當殺之。然其家眷何罪?府君若殺其妻妾,又與呂杏所為何異?襲聞府君響應號召,同關東群雄一起起兵討伐逆賊董卓,乃大義也。虎牢關下,大破華雄,乃大勇也!府君大義大勇之人,怎可甘于與呂杏同途?”
孫堅異之,遂向其行禮道:“先生得極是!堅這就下令饒過呂杏家人。”
而后嘴角上揚,問道:“堅此前已被袁公路表舉為豫州刺史,即將赴任。先生乃大才之人,堅仰慕已久,不知先生可愿隨我一同前往?”
杜襲看了看孫堅那一臉奸笑,心這是拿呂家家眷來脅迫我啊?嘆了口氣,只得答應。
見對方答應,孫堅這才下令道:“來人,快去通知他們,放過呂杏家人!”
就這樣,孫堅在長沙收到了一名人才。
在臨走前,孫堅還帶上了虎老師,虎老師在孫堅離開長沙期間,被另一個大戶所占有。那個大戶很喜歡虎老師,不僅沒虐待它,還給了它雙倍的薪俸,養得它都發福了。
孫堅看那大戶對虎老師不錯,便也沒有為難他,只是很客氣地要回了虎老師而已。
離開長沙后,孫堅本想再去找劉表麻煩的,不想這時候卻從豫州那邊傳來了消息:
袁紹見劉表完全無法抵御孫堅,便換了另一種手段來對付他。他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趁孫堅在荊州征戰的時候,搶先一步去了陽翟接管了豫州刺史的位置。
程普當即建議道:“主公,此刻豫州之事要緊!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而豫州作為主公未來的根基之地,不可輕言放棄!那劉表雖然不敵我軍,但卻善于堅守,我們短時間內難以拿下。即使不計傷亡強行拿下,袁術也不會同意您搶他的荊州的,到時他若趁咱們疲敝時出兵。后果不堪設想!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將軍熟慮之。等到主公坐穩豫州后,再去找劉表算賬不遲!”
孫堅然之。
杜襲雖然不滿孫堅收自己的方式,但既然已經答應投靠他,自然不會反悔。于是也建議道:“孫將軍,既然袁術已經表舉您為豫州刺史,袁紹此舉顯然會令他不滿,將軍可試著聯絡他,看看能否獲得一些援助。”
孫堅大喜,看到杜襲雖然尚不肯叫自己主公,但他剛加入自己就肯主動為自己出謀劃策,當即謝道:“子緒言之有理,堅謝過先生!”
“將軍不必多禮,分內之事而已!”
杜襲看他對自己禮遇,心里抵觸之心也消了幾分,繼續建議道:“將軍若去豫州,可繞道揚州,這樣雖然看似繞路,然而路上不會遇到敵人,行軍速度反而更快!”
孫堅本來想著去豫州的話,從江夏走比較好,一是近,二是還可以順道給黃祖添點麻煩,自己可不怕他!但聽杜襲這么一建議,也只好聽從。畢竟人家這么積極獻策,不能不給他面子。
于是孫堅提前任命杜襲為從事。而后借道揚州,西去豫章郡,北上廬江,到達豫州南部,而后繼續北上,經過汝南,直撲豫州州治所在的潁川郡陽翟。
再袁術,他早在孫堅之前就得到了袁紹任命豫州刺史的消息,本來就對哥哥袁紹不滿的他,更是因此而恨上了袁紹。
“好你個妾生子!明知道我已經表舉孫堅當豫州刺史了,你還派周昂去接任豫州,這是在打我臉是嗎?我跟你沒完!”
楊弘當即建議道:“主公,豫州不可失!主公雖然在豫州根基深種,然而這個根基是對主公與袁紹共同開放的!那個地方的人只認袁家,可不會區分袁家的誰,誰先搶了就是誰的。主公當立即動手驅逐周昂,而后改派自己人來接任!”
袁術問道:“那么該由何人來接任呢?”
楊弘想了想,道:“那就要看那孫堅識不識相了,如若他識相,接到消息后就會立刻前往豫州替主公趕走周昂。若是他繼續滯留荊州,那也只好對不住他了!徐州陳家素與主公交好,可擇其一人前往接任。”
幾日后,孫堅派人前來求助。袁術剛要答應,隨即又猶豫上了:派不派人去幫他呢?按理這豫州現在是孫堅的東西,他想要就應該自己去取,我表舉他為豫州刺史就已經算是厚待他了,現在地盤被周昂搶了也是孫堅的錯,誰叫你不早點過去接任的!
正發愁呢,公孫越過來拜見他了。
原來之前袁術聽了楊弘交好諸侯的建議后,便派遣使節去往公孫瓚、趙二、陶謙等諸侯處,以示拉攏。
其中趙二未置可否,陶謙禮節性地同樣示以友好。而公孫瓚就比較積極了,當即派遣公孫越前往南陽,希望兩家能有進一步的聯合。
本來聯盟的事情已經跟他談好了,而自己為了表示友好,又強留了他些日子,每日擺宴款待他。
公孫越這次本來是準備跟他告辭的,卻意外發現袁術似有憂愁,便詢問他。袁術見不是外人,就把孫堅的事跟他了,公孫越當即自告奮勇,向袁術表示愿意替他率領一支人馬,前往支援孫堅。以示聯盟的誠意!
袁術大喜,當即同意,并撥了他一支軍隊交給他臨時指揮。
孫堅與公孫越的部隊在潁川郡邊界匯合,雙方在互相表示了友好之后,便攜手組織對周昂的進攻。
那周昂畢竟剛剛接位,又沒有朝廷的正式任命(袁紹不承認長安的劉協為帝,故而不會向他表舉,而是自己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所以尚未掌控豫州的力量。他倉促組織起來的部隊戰力堪憂,剛剛集結起來,就被帶著精兵、如狼似虎的孫堅軍給輕松收拾掉了。
野戰獲勝后,公孫越便提出攻城的事交給他,不能把功勞全讓孫堅給占了。孫堅自然笑著同意。
于是公孫越率隊攻擊陽翟城,他身披重甲,率先登城,而后……
被射成了刺猬。
好在他這次運氣不錯,養了一個月后,又生龍活虎地恢復了。而孫堅在他受傷期間成功地攻克了陽翟城,趕走了周昂。
這之后,孫堅便在豫州駐扎下來,整頓軍馬,收集資源,拜訪當地世家,安撫眾郡。準備等這邊初步安定下來后,再去找那劉表算賬!
而趙二在聽聞孫堅掌控了豫州后,也寫信前來祝賀,同時與孫堅訂立了盟約。
在聽聞了劉表之事后,他也表示憤慨,只可惜豫州與青州并不相連,中間隔著兗州和徐州,不然趙二也準備出兵跟著一起教訓教訓劉表了。而陶謙則表示如果孫堅下次再出征荊州,他愿意出兵協助守御豫州,防止心懷不軌之人過來鉆了空子。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