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南邊。 那孫堅在驅逐了周氏兄弟后,在杜襲的輔佐以及當地世家的支持下,迅速掌握了豫州。經過幾個月的恢復之后,實力大增。于是他準備再次攻打荊州,以報上次的一箭之仇。 而袁術聽了此事也表示支持,挑唆孫堅進攻劉表。 他現在在南陽,聽自己哥哥袁紹得了冀州,嫉妒不已,便派人去聯絡袁紹,讓他送自己一千匹馬以擴充軍力。 南陽這個地方,什么都好,人口多錢糧足,地理位置優越。唯獨就是搞馬困難。 以往在下太平時,南陽人想買馬沒有任何問題,無論是從西南方買利川馬,還是從西北方買西域馬,還是從北方買草原馬都沒有問題。 然而現在周圍的政治形勢,卻導致了他買馬的幾個渠道都被斷絕了。 荊州的劉表與自己不對付,益州劉焉封閉了與外界的聯絡,西北為董卓所占據。就連去往北部的道路,也被袁紹所控制的河內郡所截斷。 所以袁術就算再怎么看袁紹不順眼,也得放下身段去求他。 卻沒想到他好不容易求對方一次,卻遭到了袁紹的拒絕。 袁紹心我現在編練士卒,正準備積蓄力量跟公孫瓚開戰呢,哪有多余馬匹給你!你現在又沒打仗,要那么多馬干嘛? 袁術就怒了,心那么大一個州你都得了,我別的都不要,你就給自己弟弟一千匹馬都舍不得!你還是袁家人嗎? 不得已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遣使往荊州襄陽,向劉表索要一批利川馬。利川馬遠比不上草原馬好用,故而袁術又向劉表借糧二十萬,劉表亦不與。 劉表心整個荊州最富饒的南陽都被你袁術占了,我都沒找你借糧呢,你反倒找我借起糧來了?你抽風了吧! 至于利川馬,我荊州的馬場剛被你麾下的孫堅給禍害完,現在尚未恢復過來。你不去找搶我馬的孫堅要,找我? 這下可把袁術氣得不行,心怎么下人都反對我! 當即寫信給自己盟友孫堅,其書略曰:“之前那劉表率兵截斷你的歸路,壓根就是我哥哥袁紹一手策劃的!全是他一個人主意!現在那袁本初又與劉表私議欲襲豫州,著實可惡。公可速興兵伐劉表,而我則為公取袁本初狗頭,二仇可報。公取荊州,我取冀州,切勿誤也!” 孫堅看了這信,都覺得有些好笑,這袁術還什么“公取荊州,我取冀州”,那荊州我自然能取,那冀州你拿什么去取? 不過一到劉表,孫堅又氣不打一處來,罵道:“****的劉表!昔日斷我歸路,現在不乘時報仇,更待何年!” 乃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人商議。杜襲也在旁。 程普看了信,勸誡道:“袁術多詐,未可準信。” 孫堅則冷哼一聲,道:“我自己去報自己的私仇,又豈會指望袁術幫忙么?” 眾人一想也是,關他袁術啥事,不鳥他就是了! 孫堅又問杜襲:“子緒,你可有什么想法?” 杜襲建議道:“將軍,我聽你以往去打仗,都是全軍出動,不留余地。當年將軍擔任長沙太守時,地狹人寡,固然可以如此。然而現在我們已經占據了一個州。所以應當安排足夠的人來留守,并且得有大將坐鎮才可。只有后方安穩了,前方將士們才能夠毫無顧忌地奮力殺敵。” 孫堅覺得有理,又問道:“那子緒你看誰來留守合適?” 杜襲微微一笑,道:“將軍親自留守最好!” 孫堅哈哈一笑,又問道:“哈哈,那可不是本將軍的性格!除了我以外呢?” 杜襲就知道孫堅不會答應,于是建議道:“朱治可以,不過需要我來輔助。” 孫堅想了想,雖然他很希望杜襲能夠隨軍給自己出謀劃策的,但是豫州這邊又不能不守。于是只得答應。 又差黃蓋先去河邊安排運輸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克日興師。那孫堅本來就是南方人,又跟趙二相熟,所以打仗時都更傾向于用船來運輸糧草軍械,速度快,還省事,最關鍵的是只要有戰船護航,就不怕別人斷自己糧道。 都安排好后,眾人便各忙各的去了,而杜襲則私下里找到了祖茂,對著他耳語了幾句。 而劉表這邊的細作第一時間探知了情況。自從孫堅上次離開荊州后,劉表便知道此人必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專門派了很多細作潛伏到豫州,隨時監控豫州軍動向。 細作急忙趕來報告劉表,孫堅在豫州與江夏郡邊境聚集了大量部隊,似乎是準備進攻江夏。劉表大驚,急聚文武將士商議。 蒯越摸了摸胡子,安然道:“主公不必憂慮,可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這個孫堅,也不知怎么想的,明明可以借道南陽直抵襄陽,卻非要越過大別山去走江夏,真是蠢得可以!” 這就要介紹一下劉表地盤的地理了。荊州(去掉南陽部分)同時與豫州、揚州相接臨。東北方向是豫州,東方是揚州。而與豫州接壤的,只有一個江夏郡。孫堅想打劉表,在不繞路的前提下,就需要先打江夏黃祖,而后才能進入南郡攻打襄陽。 但是如果孫堅借道南陽就不一樣了,他的軍隊走南陽去襄陽距離更近,完全不需要經過江夏郡。 而江夏郡與豫州接壤的部分,有一道橫跨荊、揚、豫三州的大山脈大別山。孫堅要去江夏,必然要跨越群山才行。這條道路可一點也不好走! 劉表覺得有道理,便令黃祖率軍北上,前往大別山駐守。要知道山地易守難攻,誰先占據山地,誰最有利。好在那條山脈是在江夏境內,故而黃祖占據起來很容易。 隨后劉表則在南郡召集大軍,集結地設置在南郡與江夏的邊境,這樣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支援江夏。 孫堅這邊準備好了,正要出發,弟弟孫靜卻不同意出兵,他帶著一幫孩子(都是孫堅的子女)拜于馬前而諫曰:“今董卓專權,子懦弱,海內大亂,各霸一方;豫州方稍寧,以一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就算要打,也應該多積蓄些實力,待準備完全之后再行動,愿兄詳之。” 孫堅卻不同意他的法,曰:“弟勿多言。吾將縱橫下,有仇豈可不報!” 長子孫策,今年才十六七歲,正是沖動的少年,見他父親要出兵,便躍躍欲試曰:“如父親必欲往,兒愿隨行。” 孫堅聽了很欣慰:看看,這才是我的好兒子!當即答應了,遂與孫策一同登舟,殺奔荊州。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