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樹花開始結籽了,村里的孩子們也大多上學去了,徐楓的釣子也光榮的宣布退伍了。不過魚鉤還能繼續發揮余熱,大人們誰有在意他一個小泥孩在水塘里釣幾條小魚小蝦啊!
待雙晚稻全部曬干收倉之后,老爸老媽開始商量著建新房的事。在他們看來,能建個三間大瓦房就頂天了。因為在此時,全鎮也不見得有多少家蓋得起磚瓦房,他家若能建起來,絕對在村中算頂尖的。
可惜他不這樣想,有著后世經驗的他,自然知道過不了幾年村中外出打工的人家就相繼蓋起了樓房,而他家早早蓋起的磚瓦房將再次被淘汰出局,這時的爸媽卻因他和妹妹上學背負起沉重的學費負擔,一直持續到他上大學為止也沒能再蓋新房。
如今這個年代,物價勞力都那么便宜,就算蓋個兩層的小洋樓也花不了多少錢,不像以后動土就得準備十幾二十萬的,不然休想將樓房蓋起來。還有一點就是,就算兩層小洋樓蓋好了,也不需要立刻粉刷裝修,只要將外墻粉刷好了,完全可以拖幾年,等經濟富裕了再裝修不遲。如此一來,既經濟實用,又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多劃算啊!
不過人小沒有發言權,空想無益!就算他之前出過幾個好點子,大量養鵝,養雞,賣鵝,賣雞蛋,間接幫爸媽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條件,還因此存了幾千塊錢也不行。
最后他無恥的想到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利用晚上和奶奶一起睡老屋的時機,天天晚上跟奶奶吹噓鎮上的樓房怎么怎么好,哪村哪家蓋起了小洋樓之類的,開明的奶奶最后終于被他說動了心,竟然真的跑去給他爸媽提議蓋樓房,并將他講的諸多理由撿幾個自己認同的講給他爸媽聽。
蓋房子,在農村那就是頂天的大事,僅次于嫁娶,老人的建議還是很值得考慮的。最后全家坐一起商量,再加上大伯和五叔家也想蓋樓房,就都同意了奶奶的建議,起碼他家蓋樓房可以給他們一個參照。
當然,光他家商議沒用,他老媽還得回去和舅舅家他們商量一下,因為他家沒人懂建房子的,親戚中也只有大舅學過泥水匠,自然要征求一下大舅的意見。沒想到大舅一聽說他家準備蓋樓房,立刻贊成,并自告奮勇的請纓掛帥,要求親自坐鎮指揮建設。對于初中畢業,有文化有水平的大舅,老媽還是十分信服的,就同意了,最后蓋樓房的事就這么敲定了。
農歷九月初七,易動土,出綱,除服。
早晨吃過早飯之后,村里的大小工,泥水匠們齊聚一堂,然后在大舅的指揮下開始為新房挖地基,下石塊,灌水泥漿。至于樓房的樣式,則是新舊結合,在大舅的草圖上被他看似無意的改動幾點,多加蓋了半米的防水磚瓦頂層,在當時也算是不小的創舉。若有人究其原因,他隨口便頂一句“電視上看到的,外國樓房都是那樣的!”大舅不虧是讀過書,跑過大城市的,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關鍵——防水,隨后他主張將半米增加到二米,如此一來,二層的小洋樓就變成小三層了。
由于樓房蓋的有些高,地基打得格外的深,足有半米,全部用石塊和水泥漿灌出來的,堅實無比。其間因為他吵著鬧著要搞一個花園式的院子,所以大舅干脆一次性到位的連院墻的地基也一并打好,如此一來,花銷又增大不少,多出了好幾包水泥,將他老爸心疼的差點動手打他,好在有眾人勸阻沒有成真,讓他暗呼僥幸。
蓋房自然要大筆的花錢,本來他爸媽覺得賣槐樹花加上賣大白鵝,雞蛋攢下的幾千塊,再加上賣棉花、晚稻,最后再向親戚們借點,蓋個三間大瓦房綽綽有余。誰料到被他這么一攪和,大瓦房變成小三層,那點錢哪夠啊!最后還是他老爸拉下臉皮請鎮上農業合作信用社的楊社長吃了一頓,超額借了五百塊低息貸款,又到親戚家東挪西借才湊了二千多塊。終于在動土前拉回了足夠的水泥,沙石,磚瓦,還有當時的緊俏貨——鋼筋水泥板,小三層終于有望了。
妹妹因為年紀小不懂事,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飯睡覺,剩余的時間就是當他的小尾巴,跟屁蟲,隨徐楓到處亂竄。而他最開心了,端茶遞水跑的最歡,時不時還出去釣幾條白魚、鯽魚、烏魚什么的回家給大伙加餐,很是討人喜歡。
要到年關的時候,終于完成主體工程,上梁散喜糖了。最后大舅和正在給大舅當學徒的五叔一起努力,在三天內趕工將樓下的三間粉刷完畢。至于外墻以及樓上的粉刷以及水泥地面之類的,只能留待過年之后再來施工了。
本來今年應該算是豐年,過年該吃好穿好玩好的,結果一個小三層一建,倒欠下一屁股債,年也過的緊巴巴的,不過一家人精神上卻顯得格外的富足。大家都知道,在農村除了祖祖輩輩種的田地,就屬房子和子女的嫁娶最重要。三大問題的土地無憂,房子現在又有了,至于徐楓和他妹妹,現在還小,嫁娶忽略不計,哪還有什么可擔心的。那些欠債一年不行可以二年,總有還清的時候,到時一家人就可以和和美美的好好過他個新春佳節了。
大年初一早上,村里的小孩們都趁著拜年的機會跑到他家來看洋樓,樂得他爸媽合不攏嘴,見人就往家里領,讓大家一起瞻仰。看著別人羨慕的眼神,別提多高興了。
初二一家來到外婆家拜年時,大舅突然提出要到海南島發財去,問老爸去不去,他想邀幾個親戚朋友一起去碰碰運氣,結果被老媽一句孩子還小頂了回去,讓大舅一陣老大不樂意。
海南島從哪一年劃分為經濟特區,大力建設發展的他不太清楚(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懶啊!),不過夢中記得似乎是93年家里房子蓋好后不久老爸就去了,直到94年暑假時家里快揭不開鍋才回來的,這倒記得很清楚。因為記憶中第一次走進照相館,和奶奶,老媽,小妹一起照的第一張全家福就是那年夏天,據老爸后來講,收信的那一天,當他看到照片上肌黃骨瘦的一家人,他老爸如此堅強的男子漢也不禁潸然淚下,然后第二天就帶著路費趕回家了。也是那一年,他有生以來嘗到了菠蘿的香甜滋味,雖然只是一瓶菠蘿罐頭。
93年新年過的很簡單,卻改變了幾家的命運,大伯和大媽去了一趟丈母娘家,見識到了在北京賣服裝而發家致富的親戚們,終于動了心,后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大伯做出影響一生錢途的決定,去北京賣服裝去。因為大媽家那邊的親戚已經有好幾家都去了北京發展,少說一年也有好幾萬純收入,十分令人眼饞的豐厚收入啊!有人有門路不愁賺不到錢,一輩子做農民能有什么出息,這不正是一直期望脫離生產的大伯,期待已久的幸福生活嗎?
五叔也在過年期間想好了以后的出路,和徐楓他大舅一起出去發展,沾著他老媽這層親戚關系,五叔相信徐楓大舅是不會坑他的,總比跟別人干放心多了。
而他爸媽卻沒想過那么多,自給自足的他們只想在家種點田地,繼續加大養鵝養雞的規模,然后安心的帶大他們兄妹倆,或許偶爾還可以做些小買賣,比如春末夏初幫外婆家賣些辣椒、茄子、西紅柿的秧苗,夏天搗鼓些槐樹花,用黃鱔籠裝些黃鱔賣錢。最多就是等房子全部粉刷完畢,做好水泥地面,安好門窗后搬入新居能將老本行——代銷店,重新開起來,方便村民們買些生活日用品罷了。
可就是這樣老實本分的地地道道農民,前世卻因他們兄妹倆沉重的學費負擔,最后遠走他鄉,從上海到廣東,走南闖北,從臨時工,鐘點工做到擺地攤,賣快餐的艱辛打工創業歷程,不是實在被逼得沒辦法,誰愿意背井離鄉,四處流浪啊,農民也是有血有肉有尊嚴的人啦!所以徐楓絕不會,讓這一切的苦難,再次重演,絕不——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轉眼間又是一年春耕時分。過年走親戚時,老爸又在那幾位“北京佬”身上刮來一千多塊,終于解決了短缺的沙石、水泥問題,所以剩余的未粉刷部分得以在眾人的加班加點下順利完成。余下的錢除了留做買化肥農藥用外,就先將去年村里來幫忙建房的那些大小工,泥水匠們的工錢結算了,就連大舅和五叔的也一分不少。農村人也講究親兄弟明算賬的,不然最后鬧得彼此不愉快,逢年過節撞見多尷尬啊!
這時候,凍了一冬的田地開始解凍,土地也不再那么僵硬板結,雖然依舊費事,卻也難不倒以此謀生的廣大農民們,牛鞭子放勤一點,也就那么回事,只是苦了挨凍受饑一個冬季的耕牛們。
“爸爸,我們種點槐樹吧!到時把門前屋后都栽上,以后就不用費心出去打槐樹花了!”這天吃早飯時,徐楓突然提議道。
“這個法子不錯!”吃過甜頭的老爸立刻眼前一亮道,不過轉眼又泄氣的對他說,“兒子,種樹是要樹籽的,我們現在上哪搞樹籽去啊!”
聽后,他立刻轉身跑到灶臺下掏出一個黑色的小方便袋,然后高舉著遞給他老爸,說:“這是我去年在地上撿的,這是樹籽吧!”
“徐楓,你怎么想到要撿這個的,不會早就想好的吧?”他老媽在一旁聽著父子倆的談話,立刻笑著夸獎他。
“你們的兒子這么聰明,這么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嗎?”他故作不屑的說道,卻將他爸媽逗樂了。
既然樹籽有了,老爸也不再推辭,直接在菜園邊留下兩天邊種上樹籽。依他之見,在地里種最好,不過離家較遠,老爸怕照顧不過來,被人別人家的小孩子拔去了。
之后徐楓又說想吃蓮藕和馬蹄果,被他纏的沒辦法,老爸一口氣將屋前的小水塘全部放入了種藕,就連家奶家那邊河道里才有的菱角也一并放了進去,離家最近的稻田也種了一分田的馬蹄果。用他老爸的話說,他要吃就讓他吃個夠!
耕完田地之后,緊接著播種,插秧,除草,打農藥,他爸媽在田地兩頭忙的團團轉,而他卻在家無聊的要死,每天除了定時給雞鴨鵝喂食苦麻菜,他實在無事可做。
時間就這樣悄然在指間滑過,轉眼間又到了初夏時分。
水塘里的種藕早已發芽生根,如今那翠綠荷葉已密密麻麻布滿整個小塘。每當朝陽初升時,那滿塘荷葉上的水露就會迎著朝陽綻放出七彩光芒,如同寶石般璀璨奪目,因而早起看荷葉已悄然成為他和妹妹的最愛。一想到不久后滿塘荷花以及那香甜脆爽的嫩藕,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當然還有美味的蓮籽。
菱角是浮游生物,被滿塘的荷葉一遮,他也不知道到底活了沒有,倒是田里的馬蹄果抽空隨老媽去看過幾次,長勢良好。至于菜地里種的樹籽,大部分都發芽成活了,一棵棵一尺來高的翠綠嫩槐,迎風招展,散發勃勃生機。
這時的農村孩子可沒有什么零食可吃,只能吃些自家栽種的季節性水果,比如現在成熟的早桃。去毛洗凈,輕輕咬一口,水滋滋,甜絲絲。而且吃桃有益脾胃,對身體有好處,只要你吃得下,就盡情的敞開肚皮,大吃特吃吧!自家種的,不稀罕。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