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米森六段開始烹制組合九品時,雷祁連和李宇也同時開工了。
烏龍吐珠隸屬于滿漢全席中的‘九百宴’,是九百宴首輪的熱炒四品之一。
九百宴原名九白宴,康熙初定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時,這些部落為表示投誠忠心,每年以九白為貢,即:白駱駝一匹、白馬八匹,以此為信。
蒙古部落獻貢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謂之九白宴,后為了與“萬壽宴”“千叟宴”對齊,便改成了九百宴。
簡單的說,九百宴是滿漢全席中,接待外賓的宴席,雖然看似‘百’的位格不高,但實際上,九百宴的菜式質量,在滿漢全席中是數一數二的。
而烏龍吐珠能成為首輪的熱炒四品之一,可見這道菜定然有獨特之處。
所謂烏龍吐珠,指的是將燒制好的海參擺盤,在其朝外一端,放置上油炸成金黃色的鵪鶉蛋,成菜形狀似烏龍,因此被稱為烏龍吐珠。
這道菜需要的食材不多,主材是刺參以及鵪鶉蛋,剩余的只是些許調料而已,但如果因此認為這道菜很好做,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海參必須選用遼東刺參,遼東刺參有個出來名的難點,就是參肉不好燒制。
這很好理解,刺參外部有著突出的小尖端,這些尖端無論手感或者口感都是極佳,但烹制的時候,這些尖端永遠是第一個與鍋底、熱油接觸的部分,在很多時候,當參肉入油燒熟時,那些尖端已經被燒糊了。
家宴或者尋常酒桌上,由于有調料燒汁的掩蓋,這種燒糊部位的口感不會很明顯,但對于那些老餮而言,他們只需一聞,便能察覺這一問題了。
其次,則是鵪鶉蛋的問題,鵪鶉蛋這東西,吃過的人應該都知道,蛋黃并不是經常出現在中央位置,有些時候會偏左,有些時候會偏右。
而烏龍吐珠所需的鵪鶉蛋,要求蛋黃必須位于中央。
一些有經驗的廚師,可以通過輕敲或者掂量,判斷出雞蛋蛋黃的位置,但面對個頭小上數倍的鵪鶉蛋,許多人便束手無策了。
選完鵪鶉蛋后,鵪鶉蛋需要入鍋炸成金黃,這也極大考驗著掌勺者的烹制功底,按照《清宮御札》記載,烏龍吐珠中,鵪鶉蛋的要求是‘表皮金黃,內芯綿軟’。
這還不算完,烏龍吐珠還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澆汁。
澆汁是烏龍吐珠的收尾之序,海參自身是沒什么味道的,這道菜百分之七十的增味,就靠著最后的澆汁。
刺參上的汁必須覆蓋均勻,不能過厚也不能過潛,極其考驗廚師的手法。
對了,講到澆汁,其實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環節。(建議在吃飯的讀者跳過,否則影響食欲概不負責)
古代的皇帝,大家都知道,真龍天子嘛,也就是所謂的五爪金龍。
烏龍呢,則地位要低一些,但人家既然過來‘獻珠’了,作為群龍之首的皇上,是不是應該表示一下呢?
于是乎,某位腦洞很大的廚師,提出了一個想法:人家攜禮而來,皇上您就饋之以龍涎吧,順便讓大臣和外邦使者也沾沾光。
龍涎是什么呢?龍的哈喇子!于是乎,每次九百宴前,皇帝都要到御廚“哈咔——呸”的吐一口唾沫,作為燒汁的‘加料’。
也就是說,滿漢全席中的烏龍吐珠,其實是含著皇帝的口水的。
當然了,現在已經廢除了封建帝制,龍涎什么的也就只能當做一個笑料看看罷了。
從刺參火候到鵪鶉蛋,再到最后的澆汁,三大步驟沒有一個是允許出錯的。
而且,在李宇的建議下,雷祁連今天做的烏龍吐珠,相較原版有個小小的改動。
原版的烏龍吐珠里,代表著龍珠的鵪鶉蛋,成菜以后是擺在外部的,與其稱之為‘吐珠’,不如說是‘獻珠’。
李宇的想法,則是將鵪鶉蛋炸成半熟,放入海參的囊內,海參的參體極具彈性,當品嘗者咬開參體時,鵪鶉蛋便會輕輕彈射而出,更有一番‘吐珠’的意味。
“雷六段,鵪鶉蛋已經挑選好了。”李宇向雷祁連遞過去一個小籃子,籃子里有著七八顆鵪鶉蛋,“這些鵪鶉蛋的蛋黃都在蛋體中央!
雷祁連正在調配燒汁,聽到李宇這句話,他點點頭,道:“擱我手邊吧,你去處理海參,我等會就起灶了!
李宇應了一身,移步來到灶臺另一端,只見一個小籃子里,放置著十余根泡發著的海參。
這些海參是主辦方按雷祁連要求,提前入水泡發的遼東刺參,此時這些刺參長度已經泡發至十幾厘米了。
李宇伸手入水,抓起一根刺參,右手拿著一把銀質的小剪刀,從海參腹部刀口處剪開,兩端剪透。
海參海部有一個呈菜花狀的東西,黑黑硬硬的,這個東西就是海參的沙嘴,與沙嘴相連的白色東西就是海參的牙齒,這兩個器官是必須去掉的。
一般健康的海參,內部都會有四條白色的筋,有許多人以為這是參的排泄器官,隨意剪斷丟掉了。
其實海參筋是生命細胞再生的根本,這東西的營養價值,不比參體本身低。
前幾年,國內的海參白筋很多都出口國外,用來加工海參腸筋膠囊,在霓虹,海參筋還被稱之為“海參中的海參”,其價格奇高,對于男性而言,其滋補效果...嘿嘿嘿。
因此這種海參筋,只需要將其剪斷,并不需要全部剔除干凈。
PS:關于烏龍吐珠的這個改動,我昨天讓母上大人嘗試了一次,當然了,鵪鶉蛋不是炸的,用的是鹵制的鵪鶉蛋,整體來說外觀和味道都還行,也就是說這種改動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以我才敢寫出來,史料黨勿糾結。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