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周王朝一直在努力加強傳統的宗藩體系,跟越南、朝鮮、琉球都建立了更緊密的關系,約束力上比西方的宗主、仆從國要弱,但比傳統的宗藩體系要強。
以中國跟朝鮮的宗藩體系為例,中國在必要的情況下,有權力直接派兵進入朝鮮領土,事先不需要經過朝鮮國王的同意,雙方展開全面貿易,并且不收取進出口關稅,雖說是兩個國家,在經濟上已經是一體,人口相互流動也不設置障礙。這些都是通過談判獲取的權力,以會盟的形勢確認下來。
中國也向各國提供了保護,各國國王的權力得到保證,為此中國取消了派往朝鮮的常駐使臣,這是朝鮮一直爭取的,因為不管派誰去,朝鮮都覺得不好伺候。琉球更沒問題了,這個小國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大周王朝幫他們以威懾的方式驅逐了日本薩摩藩的勢力后,甚至一直在這里駐扎著一支小型艦隊,保護他們不受侵害,琉球提供艦隊的飲食,算是分擔了一部分軍費。在越南則跟朝鮮差不多,但越南國王得到了一個私下保證,在越南沒有出現反叛大周以及越南沒有出現變亂的情況下,大周軍隊不會進入越南。
暹羅國也跟中國建立了更緊密的關系,雖然沒有同意中國進駐軍隊,但是取消了關稅,因為暹羅國王的收益不是從關稅中,而是直接壟斷貿易獲取利潤的,不征收暹羅的關稅,刺激了貿易規模,反而讓他們的收益更大。
只有兩個國家的關系有所倒退,一個是日本,一個就是緬甸。
日本是因為中國要求開放貿易,對此很警惕,而且雙方的沖突越來越大,日本對貿易的限制,導致中國商人集團開始走私,日本幕府對各個大名的控制力并不強,因此一些沿海的諸侯開始跟中國商人集團進行走私貿易,主要是西南諸蕃,薩摩、長州、肥田等蕃閥。
日本規定的正規貿易規模,只有500萬兩,可現在走私貿易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正規貿易,日本的金銀大量流失,中國商品充斥了日本市場,日本手工業大受打擊,日本人不懂其中的經濟規律,但也發覺老百姓日益窘困,對走私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跟地方蕃閥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大,同時跟中國的沖突也越來越大,甚至因為處罰中國商人,引起了兩國的對抗,最后以日本無條件釋放中國商人結束。
緬甸則主要是政治上的問題,歷史上,緬甸跟滿清打了一場清緬戰爭,老實說緬甸以一個小國,跟乾隆時期的清軍打的不分伯仲,是很長臉的事情。但最后底氣不夠,向滿清稱臣納貢。
現在滿清滅亡了,繼之而起的是一個更強大的大周,對方也要求恢復傳統關系,稱臣納貢緬甸倒是不在乎,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可對于中國要求加強這種關系,他們表現出了強烈的不信任情緒。
不管是人員流動,還是貿易關稅,或者是軍事合作,他們都非常抵觸。既不想免除往來關稅,也不愿意中國人隨意進出緬甸,中國軍隊就更不能來了。
所以兩國一直沒有談妥,使節往來密切可就是達不成一致。
這就給了英國機會,一旦中國跟緬甸確認藩屬關系,英國就沒有辦法動手了。而且一旦中國確立了對緬甸的宗主國身份,那么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的以緬甸為通道威脅英屬印度,從北面,西面和東面三面威逼印度,他們最擔憂的是緬甸的地理特征,緬甸可是直面印度洋的,對面就是英國控制的核心地區孟加拉。
一擔中國在緬甸海岸駐扎一支艦隊,那么出入恒河流域的英國商船,就不得不面對受到中國艦隊控制的局面。
所以英國人決定趕在中國完成對緬甸的軟征服之前,對緬甸動手,當然能不動手最好,他們之前跟緬甸談過,希望緬甸接受東印度公司的保護,可是緬甸人拒絕了,他們連中國都敢拒絕,更何況印度。
于是英國以利用阿拉干(大致為后世的若開邦1785年并入緬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區接壤的邊境上時常發生沖突為借口,向緬甸宣戰。
此時緬甸是孟云王統治,正是最強大的時候。
孟云在緬甸興修水利工程,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比較注意向外學習,緬甸是一個印度文化國家,他派遣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研究有關醫學和各種科學,緬甸的文化也有所發展,總之這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可落后就是落后了,成吉思汗時代的花剌子模國擁兵四十萬,敢跟當時的阿拉柏帝國哈里發發動戰爭,也看不起蒙古人,但蒙古人來了,說滅他也就滅了。
所以緬甸肯定是打不過英國人的,但他們的表現要比滿清好太多了,歷史上,緬甸人就給英國造成了15000人的傷亡,比滿清個位數的傷亡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結果就更不好說了,因為戰爭爆發之后,緬甸使者馬上向中國求助,大周王朝馬上答應對緬甸進行援助,但表示無法參戰,因為緬甸不是中國的屬國,中國沒有理由參戰,緬甸人緊急答應愿意稱番也已經來不及了。
緬甸人答應全面開放貿易,大量軍事物資馬上就從伊洛瓦底江上游的瑞麗江進入緬甸,其中包括十萬支步槍,三百門各種口徑的大炮,以及一批培訓人員。
英國是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發動戰爭的,中國則是支持緬甸跟他對抗,這場戰爭帶有濃厚的代理人戰爭味道,孰勝孰負將決定誰在該地區的勢力漲落。
而且雙方都是有一戰之力的,東印度公司先后打了三場馬拉特、邁索爾戰爭,訓練出了一大批孟加拉和印度土兵,領軍人物還是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的總督,軍事經驗豐富。緬甸處于他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別的不敢說,政權的穩定性和凝聚力是較強的,如果現在都打不過英國,以后就不可能有什么機會了。
不過此時作為背后的后盾,中國和英國同時對這場戰爭表示了沉默,似乎都在等戰爭的結果。
緬甸為了獲得中國的援助,承諾了立刻開放市場等一切經濟領域的合作,至于是否維持軍事合作,則在戰后考慮。
中國則答應只要他們跟英國進行戰爭,所有的軍事物資中國都可以提供,當然中國會派人監督這些物資的去向,紡織緬甸人拿去倒賣了。
緬甸人的付出不小,至于值不值得,就看他們自己認為了。中國付出的同樣很多,值不值得也看自己認為了。
反正周瑯覺得,只要是殺英國人,那么那些物資就沒有白費。結束跟俄國的戰爭之后,一百萬大軍的剩余物資,足夠緬甸人跟英國人打十年的,這些物資放在倉庫里也是浪費,估計用不了多少,就會在工業革命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中陳舊,不如白送給緬甸。
緬甸人也算爭氣,很快就給了英國人顏色。
雙方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率先交戰。英軍一支部隊雖搶占了幾個居民點,但未能攻下緬甸人把守的要塞。雨季來臨前只得撤退。緬甸人則橫渡納阿夫河,在拉孟加拉邊界地帶擊潰英軍,竟然攻入了孟加拉。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可是很快英國就利用海軍優勢,偷襲了緬甸的仰光,緬甸人措手不及,立刻回軍在仰光以北阻擋英軍。
此時孟云開始猶豫,因為英國人提出了和平條件,基本也跟中國的要求差不多,無非是開放貿易,但要求緬甸放棄對阿薩姆、卡恰爾和德扎伊恩季三個王國的干涉,這三個王國位于緬甸跟孟加拉交界處,臣服于緬甸,但就跟所有小國一樣,夾在強國之間生存,不得不向所有人進貢,英國也認為對這三個小國有領主權。
英國人還提出要求緬甸承諾不向中國提供任何面向孟加拉的港口,這種明確拒絕中國的行為,可能招致中國的報復,孟云權衡利弊,認為中國更可怕,更得罪不起。
他派使臣跟中國確認,只要他們還在跟英國進行戰爭,中國一定會支持到底的承諾后,馬上組建新的軍隊,只要能把人拉起來,武器、糧食中國都會通過云南送來,這樣的仗還有什么不能打的。一個王朝在其興盛的時候,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組織能力最強,如果連人都組織不起來,還敢說是盛世?
很快緬甸就拉起了五萬人的軍隊,開始反攻仰光,雙方在這里展開了拉鋸戰。
外交方面,英國人十分擅長,但卻發現到了這一區域他們的外交手段也不好使了,他們拉攏暹羅國一起攻擊緬甸,因為歷史上兩國是世仇,但暹羅國沒有答應,中國對緬甸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也包括外交方面,解除緬甸人的一切后顧之憂,只需要他們專心致志殺英國人就行,當然很可能他們殺不了幾個英國人,只能跟印度人進行拼殺。
潮濕、酷熱、雨季、叢林,這些英國人最不適應的氣候特種,是最大的殺手,更可怕的是英國的敵人在這種環境下如魚得水,越是深入腹地,英國人遇到的困難就越大,可緬甸王堅決不肯在任何領域讓步,讓他們猶如調入了一座泥潭中,找不到上岸的方向。
與此同時,中國人卻開了另一番操作,他們奇跡般的在波旁王朝和拿破侖這一對死敵之間同時獲得了友誼,從法國獲取到了源源不斷的各種人才支援。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加快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