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公司這邊很快就發現問題的古怪。
他們收到了奧地利人合作的建議,奧地利以支持希臘獨立為立場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他們提出希望奧地利海軍可以跟歐洲公司的海上力量合作,支持希臘人的正義戰爭,可奧地利絕口不提打著同樣旗號的俄國。
奧地利人并不試圖建立一個針對奧斯曼帝國的,中國歐洲公司、奧地利和俄羅斯的三方聯盟,而只是希望跟中國歐洲公司合作。
歐洲公司在歐洲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但并不在歐洲范圍內,主要還是在非洲,他們為了控制蘇伊士運河航路,跟埃及有一定的合作,軍事基地卻沒能建立在埃及國土上,而是在索馬里半島南方的木骨都束(摩加迪沙文名)。
這是一座天然良港,格勒迪蘇丹國控制著這里,歐洲公司并沒有占領這里,而是跟當地蘇丹達成了協議,租界里土地建造碼頭,作為后勤基地。但由于格勒迪蘇丹國擁有相當的實力,所以并沒有在這里殖民,也沒有建立軍事基地,軍事基地主要在紅海出口的吉布提,當地也是由幾個較小的蘇丹國統治,但實力都很弱,歐洲公司跟他們簽訂了保護協議,不干涉他們統治的情況下,控制了港口區域,建立了碼頭、要塞,建立了軍事基地,主要是海軍基地。
歐洲公司打造了一支二十艘三級戰列艦為主的艦隊,為往來商船提供護航服務,這一代的海盜實在是太多了。但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這一點歐洲國家都很清楚。
如果有歐洲公司的配合,奧地利有信心擊敗奧斯曼帝國的海軍。
歐洲公司可以考慮這個建議,至于答不答應,就看奧地利的開價了。奧地利人提出了一個建議,將希臘人居住的克里特島交由歐洲公司管轄,這是一個動人的提議,難以拒絕。
歐洲公司一直試圖在地中海建立一個自主的基地,之前的目標放在西西里島,可這座島嶼是按照歐洲政治制度,由西班牙的波旁王朝統治的,法國波旁王朝也已經復辟,奪取這里將會引發西班牙和法國的聯合抵制,加上這是對歐洲傳統政治的破壞,很可能產生復雜的連鎖反應,風險太大。
西西里島擁有相當的經濟基礎,古羅馬時代就是羅馬的糧食基地,人口稠密,不缺乏勞動力,還是從馬賽到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地,控制這里意義重大。
雖然克里特島卡在愛琴海海口,地理位置同樣重要,但希臘、奧斯曼甚至俄國的黑海地區,都不是歐洲公司的主要貿易對象,因此克里特島的價值有限,并不在考慮中。
但這座島也不是不能經營,這里也位于蘇伊士到法國的航道所經支出,作為歐洲公司的一個立足點的話,對歐洲公司在地中海的商業拓展,也能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
但是西西里島,歐洲公司就值得深度介入歐洲戰爭,甚至直接參戰,可是為了一個克里特島,似乎不太值得。
而且現在歐洲公司,主營業務雖然面向歐洲,可實際上大量的貿易是跟非洲進行的,主要貿易對象是同為中國公司的非洲公司,從非洲公司這里采購各種物資,南非的羊毛,糧食大量向地中海一帶人口眾多的國家出口,還有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同樣是歐洲傳統的糧食供應商,從古羅馬時期就開始扮演這一角色了。
歐洲公司管理蘇伊士運河,依靠的也是埃及的阿里王朝,可在法理上,阿里王朝只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區,阿里的帕夏頭銜,只相當于中國的總督,是奧斯曼帝國皇帝任命的,奧斯曼帝國皇帝,稱作哈里發,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王冠,還是所有信仰回教的人民的君主,這個大義讓阿里一直不敢自立稱王,就好像除了教皇的加冕,歐洲國家的君主擅自稱王很難得到民眾認同一樣。
也是這種原因,盡管阿里擁有自立的實力,可一直沒有采取行動。埃及跟奧斯曼帝國的這層特殊關系,讓歐洲公司不得不考慮,要奪取克里特島,他得先確認埃及人的態度。
阿里王朝此時可不是一個菜雞,在開國君主阿里的統治下,實力已經隱隱在奧斯曼帝國之上。
阿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清洗了統治埃及五百年的馬穆魯克勢力。馬穆魯克相當于埃及的封建領主,他們掌握著地方的包稅權和土地的,擁有自己的武裝,一般情況下,即便是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埃及的總督也只能出自這個階層。他們控制著埃及的所有權力。
1811年3月1日阿里以幫助奧斯曼帝國的哈里發鎮壓阿拉柏半島的反叛勢力為由,邀請開羅附近的馬穆魯克大小頭領及其隨從470人前往薩拉丁城堡出席宴會。平素驕橫慣了的馬穆魯克頭領根本不會想到阿里敢把他們怎么樣,結果他們遭到了屠殺,只有一個人漏網,這就是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薩拉丁堡屠殺事件。緊接著,穆罕默德·阿里在全國展開大搜捕,一共消滅了一千多人,殘余分子或倉皇逃竄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
消滅了馬穆魯克集團之后,阿里取消了他們的包稅領地,并收歸國有。推行一整套嚴密的統治體系,打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制政權。
清洗了舊勢力之后,可以對國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了,他改革賦稅制度,廢除包稅制和宗教地產的免稅權;大力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革新農業技術,鼓勵發展優質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生產。
在工業方面,創辦以軍事工業為主的埃及第一批近代機器工業,興建官辦紡織、造船、軍火等工廠,積極發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民用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允許少量企業由私人資本家經營,限制外商投資;引進西方先進設備進行仿制,聘請外國技師培訓本國技術力量。
在貿易方面,利用行政手段向人民銷售本國產品,豁免出口稅以鼓勵本國商品的出口;用本國鑄造的貨幣取代奧斯曼帝國貨幣,確定本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貨幣比值,穩定物價;在全國實行商業壟斷,產品由國家專門機構統購統銷,在國外開設商館經辦進出口貿易。
這一套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雖然長久來看大大阻礙民間工商業發展,可短期內,將農業、工業、商業的所有利益抓在了政府手里,以埃及這樣一個富庶的地區做后盾,中央政府掌握的財政力量變得空前強大。
以充足的國家財政做支撐,以強大的中央集權為后盾,他廢除傳統的雇傭兵制度,實行征兵制;按照歐洲方式改組陸軍,聘用西方軍事專家訓練新軍;大力發展海軍事業,建立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創辦軍官學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種學校。埃及迅速成為中近東地區一支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但阿里王朝在外交上,一直打著奧斯曼帝國的大旗,到處幫奧斯曼帝國鎮壓叛亂,從1811到1818年,連續八年出兵阿拉柏半島,鎮壓瓦哈比教派反對奧斯曼人統治的起義,并占領麥加和麥地那,盡管阿里是以奧斯曼帝國的名義,來擴張自己的實力,可他對奧斯曼帝國一直保持著名義上的附屬關系,歐洲公司不得不考慮埃及的態度。
果然阿里并不支持歐洲公司占領克里特島,至于原因并不清楚,總之不可能是阿里所說的他們站在哈里發一邊的理由。歷史上埃及也是跟奧斯曼帝國組成聯軍鎮壓希臘獨立戰爭,其中埃及軍隊甚至是主力,派遣了海陸軍九萬人參戰。
歐洲公司還猜測,是阿里王朝并不想讓歐洲公司的勢力滲透進入地中海,這樣歐洲公司就不得不一直依附于埃及的庇護,在埃及的支持下管理蘇伊士運河,每年為埃及提供上百萬英鎊的財政。而且還不得不以埃及作為進出歐洲的后方基地,從埃及采購大量的后勤物資,又為埃及提供數以百萬的商業利益。一旦歐洲公司在歐洲立足,對埃及的依賴就會變小,這不是埃及人愿意看到的。
另外有一點,歐洲公司猜測阿里王朝對歐洲也有野心。這幾年阿里四處擴張,往東南方向擴張到了阿拉柏半島,往南沿著尼羅河攻占了蘇丹,修建了喀土穆。最近則跟奧斯曼帝國使者往來不斷,恐怕已經在商議關于希臘的問題。
阿里王朝不支持歐洲公司,公司的暫時不打算為了克里特島開罪埃及,因此并沒有接受奧地利的聯合要求,繼續靜觀其變。
而奧斯曼帝國已經把戰爭的主要方向調整到保加利亞,而不是鎮壓希臘獨立了。
俄國十五萬大軍長驅直入,奧斯曼軍隊節節敗退,對方已經進逼伊斯坦布爾,此時保衛首都才是最緊要的事情,至于希臘人,已經顧不上了。
第八次俄土戰爭,提前打響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