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和會比拿破侖戰爭后的維也納和會要嚴肅多了,西方大多以大貴族組成的外交代表團成員們,此時完全沒有心思參加什么舞會,在這里也找不到類似辦舞會的場所,皇帝的皇宮他們是進不去的,用來開會的理藩院衙門又沒有這種氣氛。
所以開會就是開會,所有人聚在一個圓桌旁不斷的討論,爭吵,勾心斗角,虛張聲勢。私下各種秘密會議,利益交換。
法國和奧地利相對比較超然,他們只是來確認他們的既得利益。法國通過這場戰爭,基本上沒有得到什么實質性利益,但一場軍事勝利,反而加強了波旁王朝的根基,他們上臺后讓老百姓最不滿的就是他們對待列強的懦弱,完全沒有拿破侖當皇帝時候的強硬姿態,至于生活上,其實跟拿破侖時代差不了多少,拿破侖后期法國經濟也十分凋敝。
一場對俄國的勝利,讓法國人感受到了自尊,這種精神食量是他們唯一能得到的,也是他們在物質貧乏的時代,唯一追求的。
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獲益良多,取得了摩爾多瓦等三個公國的統治權,這是一個后世羅馬尼亞的版圖,面積又20萬平方公里,而且都是多瑙河下游平原肥沃耕地,還讓奧地利獲得了通向黑海的優良港口。
這些條件首先是英法答應給予奧地利的,盡管法國人答應的不情不愿,可當時英法跟俄國打的難解難分,他們急需奧地利帝國派出更多的兵力;其次,俄國人也答應了,跟他們簽訂了條約。所以奧地利覺得,他們這些利益已經裝進了口袋,只是還需要通過一個國際體系確認一下,那就十拿九穩了。
最別扭的是英國和普魯士,英國人現在陷入跟中國的全球戰爭中苦苦支撐,歐洲國家普遍因為戰爭而經濟危機,歐洲的經濟危機讓英國產品銷路不暢,引起了英國的經濟危機,已經打了五年,中國才剛剛參戰,再打個五年中國人似乎也不會有什么變化,因為英國人發現,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真的不大,他們的老百姓生活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一個30萬人的戰爭,確實對一個近四億人口的國家沒什么影響,可對英國這個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就堪稱舉國之力了。
普魯士雖然也是剛剛參戰一年,本來抱著趁火打劫的心思,想要得到英國承諾的芬蘭,誰知道波蘭人在他背后動手,打了普魯士人一個措手不及,進攻芬蘭的行動草草收場,然后陷入跟波蘭的民族戰爭中,現在打退了波蘭正規軍,卻開始疲于應付波蘭人的起義軍。
波蘭也派來了代表,他們希望確認他們的領土,同時希望能從普魯士收回一部分舊地。
俄國人雖然得到中國的支持,可國內的農奴制問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不適應這個時代,急需要改革,卻沒條件改革,他們也很麻煩,只希望盡快結束戰爭,好好穩定一下國內。沙皇已經明白,靠農奴制是無法在跟列強競爭了,因為拿破侖之后的戰爭形態,都成了民族戰爭,動輒數十萬軍隊的曠世大戰,讓農奴制的社會根本無法長期支撐,沙皇總不能每次都指望著打一場兩三個月結束的短期戰爭吧。
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又代表。西班牙希望國際社會能夠承認他們的殖民地,他們實在是擔心那些不太安穩的殖民地會被人奪走,同時希望各國放棄對殖民地反叛勢力的支持,英國人至今都在向哥倫比亞等地的叛軍提供軍火。
葡萄牙也是沖著英國來的,他們希望要回被英國奪走的西非殖民地,隨著馬里黃金的開發,西非殖民地的價值越來越高,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奴隸貿易基地了。
既然是國際會議,跟中國交戰的國家也被邀請參加,奧斯曼帝國的代表也來了。奧斯曼尋求跟中國恢復和平,這次國際戰爭,就是因為他的屬國希臘獨立引起的,奧斯曼帝國受到的沖擊是最大的,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已經感到他的國家再不改革就要徹底被淘汰了,他愿意放棄希臘換取一個穩定的時間,完成他早就想進行的改革。這場戰爭讓國內民眾認識到他們跟世界大國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改革的呼聲讓蘇丹看到了深度改革的良機。這個機會,比一兩個屬國更又價值。
此次戰爭的利益相關方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國家派來了代表,那就是滿清帝國,他們因為跟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需要解決,所以也受邀派來了代表。
至于滿清帝國分化出去的南非奴隸帝國,則因為蘇沖阿的國家是中國冊封的南非王國,是中國的屬國,而沒有派代表來,他們的外交由中國代管,其實一直都是非洲公司在代管。
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普魯士、奧地利、波蘭、俄國、奧斯曼帝國、滿清帝國和中國,總共十一個國家在博弈,會議的復雜程度超乎想像,因此談判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談判達不成共識,戰爭就會持續進行。
中國排除理藩院大臣林第主持和會,他收集了每一款各國提交的議題,然后將其中相近的合并在一起,然后一起提出來,讓所有國家表態。
幾乎每一個議題提出來,都會有反對的聲音。葡萄牙要求英國歸還他們的殖民地,大多數國家都支持,英國在歐洲也沒什么朋友,但英國堅決反對,認為那些殖民地,是他們通過跟葡萄牙督政府簽訂的協議轉讓的是合法的。葡萄牙則不承認英國扶持的督政府的合法性,認為那些領土轉讓都是非法的,要求英國歸還占領的黃金海岸和拉各斯殖民地。
西班牙提出的殖民地議題,各國基本同意,就連英國都表示可以斷絕對西屬殖民地叛軍的軍火供應,可大多數國家都對西班牙殖民地提出了開放貿易的要求,他們對西班牙壟斷殖民地貿易十分不滿。西班牙迫于眾怒,終于表態可以開放殖民地市場,壟斷了幾百年的西班牙殖民地終于開始開放。結果西班牙的讓步,讓他們剩余的殖民地正式得到列強的承認。
奧斯曼帝國是最悲催的,幾乎成為眾矢之的,不管是戰爭中他的盟友英法奧地利,還是敵人俄國和中國,都要求他們承認希臘獨立,中國還要求確認歐洲公司對克里特島的權力。希臘和克里特島奧斯曼帝國都可以放棄。但是兩河流域,他們堅持不肯交給滿清帝國,而中國則支持滿清得到兩河流域,這是拉攏滿清參戰的承諾。
但丟失了兩河流域,奧斯曼帝國還剩什么?本土安納托利亞半島十分貧瘠,歐洲領土塞爾維亞自治了,波斯尼亞被奧地利吞并了,羅馬尼亞被奧地利吞并了,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很不穩定,希臘還獨立了,只剩下中東地區,最肥就是兩河流域。
可是沒人愿意保護奧斯曼帝國的利益。跟奧斯曼帝國悲催程度有的一比的是波蘭,這主要是他們的胃口太大,試圖恢復波蘭立陶宛聯盟時期的領土,那意味著他們得從普魯士手里拿回王冠領地、從奧地利手里拿回加利西亞,從俄國人手里拿回整個烏克蘭,所以被三大強國一致反對。同樣是盟友和敵人都不支持他的主張。
滿清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兩河流域,他們為此動員了三十萬人,打了快一年,付出了八萬人的傷亡,就是要這塊土地,沒有別的目的,表態也很痛快,要么得到這里,要么繼續打下去。
利益分歧最厲害的,還是在全球爭霸的中國和英國,雙方牽扯的利益錯綜復雜。中國要求英國割讓蘇門答臘和錫蘭,將孟加拉東部割讓給緬甸,將信得省歸還非洲公司,將開普殖民地割讓給南非王國。
這幾乎就是按照英國戰敗提的條件。因此英國人很難接受。他們可以放棄錫蘭和蘇門答臘,但割讓孟加拉東部則難以接受,這意味著將丟失肥沃的恒河下游平原三分之一土地,以及1000萬人口。把開普殖民地交給南非王國,則讓英國丟失了通往印度洋的戰略要地,在蘇伊士運河被中國控制的情況下,英國需要一條安全的抵達印度的通道,哪怕平時不用,也得控制住,否則以后跟印度的聯系,將完全受制于中國。
至于其他國家,普魯士和俄國之間是有默契的,普魯士不再提芬蘭的歸屬,俄國也沒有提跟普魯士的戰爭狀態,似乎兩國根本就沒有爆發過戰爭一樣,反倒是聯合起來懟波蘭,這兩國私下如果沒有達成某種政治協議,才見鬼了。
如此復雜的利益糾葛,讓和會的進度很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多少做出了一些讓步,抽絲剝繭,一個個看似難以達成的協議慢慢達成,一系列國際條約開始簽訂,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