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瑯是一個實用主義者,理想主義情節可能不足,不夠熱血澎湃,但他更實際,他知道人心是怎么回事,人是猴變的,哪有不賤的。..執政者的政策方針,如果不基于人性,而基于虛無縹緲的道德和理想,只會打自己的臉。
現在周瑯看到所有人都在積極從商業中獲取利益,他并沒有像清高之人那樣,大嘆人心不古,他反而欣喜異常,因為這讓他看到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正在形成。國內的情況就是這樣,新興既得利益階層正在形成,新的商業文化正在出現。
但各種商業模式和商業制度,則遠遠的走在了前面,本來應該是這些商業階層和文化催生出來的一些制度,反而是提前創造出來,反過來推動商業階層和文化的成長。
這些看得見的商業制度,包括征稅制,金融市場,都走在商業文化前面。
征稅制不斷的革新,最近一次革新是三年前,徹底完成了按照實際營業額征稅的制度。
要完成這一步是不太容易的,需要政府財政部門打造一個系統的社會管理體系,否則就無法杜絕偷稅漏稅現象。
現在一家企業納稅,不管是工廠也好,商鋪也罷,都必須按照實際營業額納稅。可是各家商鋪的賬本是他們自己記錄的,誰敢保證真實性?為了偷稅做假賬古今都有。但如果有一個系統的監控體系,會讓做假賬的難度成幾何倍增加。
在一個開始變得發達的商業體系中,但個個體的假賬很難做平。因為他總有上下游的產業鏈,一家商鋪進了多少貨,賣出去多少貨,可以做假賬,但很容易查出來,除非他能控制整條產業鏈,讓每一家相關單位都跟他一起做假賬。
完成了對所有產業鏈的構造之后,周瑯才完成營業額納稅的制度,不是沒有原因的。就是他可以做到對大數據進行基本監管,然后通過對比分析,來控制偷稅漏稅現象了。最早的實行領域是農業領域,全國的稅賦集中到戶部進行對比分析,那個縣做了假賬一目了然。
后來才推廣到商業領域,一開始做假賬被查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官府出臺了嚴格而且規范的懲罰措施,一開始就是直接沒收經營許可,罰沒所有財產的重罰。..這些年因此而被抄家的商人沒有十萬也有八萬。甚至這兩年有多達數百家的商業公司都因此而被沒收許可。
在這種重罰,且沒有姑息的情況下,做假賬逃稅漏稅的現象很快就消失了。然后一個個不知廉恥的商人,高調的宣揚自己的誠實品質。這就是誠信社會的真諦,不是人的素質高,而是管理的嚴格。后世多少跨國公司,在本國遵紀守法,到了監管漏洞多的國家,就肆意妄為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在中國的跨國公司,不乏賄賂中國官員的情況,在他們本國,就不會這么做。更有一些金融集團,他們的經理人在本國穿著體面的正裝,常年出席各種慈善場合,可在非洲卻殺人放火,顛覆政權,掠奪礦產,無惡不作。
這就是人性,趨利,而不趨善!
完成了稅收改革之后,中國賦稅已經毫無爭議的是世界第一,是英國的三倍,高達3500萬兩黃金,折合英鎊18000萬英鎊。
但英國人口才只有3000萬出頭,中國人口卻已經高達4億,因此人均稅賦其實只有英國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英國的征稅能力更強,另一方面是中國的行政管理成本更低。一個小小的英國,要維護一個世界范圍內的海軍基地網絡,就得付出這么大。為此英國已經開始征收大量直接稅,直接稅占總稅率的比例已經高達3成以上,而中國依然主要以間接稅為主,像遺產稅、所得稅、地產稅這些稅種,都沒有施行。
可英國人每年6000萬英鎊的財政收入,卻時常入不敷出,政府的債務緩慢增長,中國18000萬英鎊的財政收入,卻能過做到結余。一個是中國的行政支出確實相對較小,皇權不下鄉的傳統,讓中國的官府機構只設置在縣一級,深入鄉村的管理者,則是那些不拿工資的鄉紳,宗族,通過十家牌法等制度,建立起了一套保甲制,周瑯不但沒有摧毀這套保甲制,反而繼續加強。中國的人均官員比例,只有英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行政支出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軍費支出少,中國的海軍規模是英國的兩倍,但財政收入是英國的三倍,誰的軍費壓力大一目了然。..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以黃金、白銀計價的物價水平,早期中國的金銀購買力是西方國家的五倍以上,因此中國手工產品顯得十分低廉,這些年金銀持續的流入,加上大規模開采黃金,中國貨幣其實一直在緩慢通漲,現在購買力已經大幅度下降,但依然是英國的兩倍,而且這個優勢一直穩定了好幾年,畢竟中國是一個生產大國,大多數商品都能夠自產,因此成本更低,理所應當比英國更低,表現在貨幣購買力上就更高了。
所以三倍英國的財政收入,購買力卻是英國的六倍。在這種差距之下,周瑯很不理解為什么英國人敢向中國宣戰。他也不想費力去揣摩英國人的心思了,在這種程度的優勢之下,周瑯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絲毫懷疑。
只是這樣一場戰爭,周瑯認為是沒有必要去打的,他對英國已經沒有任何野心。英國手里最有價值的資產,應該是印度,可是把印度從英國人手里奪過來,周瑯沒有這個想法。中國的非洲公司一直統治者印度河流域,采取的是輕徭薄賦,配置土地鄉紳階層的中國模式,在這里就沒有多少利益。可是英國統治的印度,卻可以為中國提供大量的棉花、靛藍和黃麻等原料。
老實說,英國統治印度,帶給中國的利益,比自己統治更有利。因為中國的統治,從來不是一個榨取性的統治。統治的結果也十分明顯,非洲公司統治的印度河流域,人口激增,已經增長了兩倍,達到了四千萬人英國統治下的印度,人口一直徘徊在一億八千萬左右。中國的統治,雖然財富總量未必增加,但分配相對平均,因此底層百姓更容易養家糊口英國統治下,則是高度分配不均,且英國人要拿走很大一塊,這就導致底層幾乎赤貧,別說養家糊口了,動輒就是饑荒連連,僅僅幾次饑荒奪取的聲明,就有三四千萬之多。
英國人榨取的利益,又有相當大一部分,通過貿易成為中國商業階層的原始資本。所以說,從利益方面考慮,從英國手里奪取印度,有可能還不如讓英國人統治這里。
通過上次戰爭,英國勢力已經被壓縮在了西非、加拿大和印度,這已經不是一個世界性帝國,也就是說這時候的英國,擔不起日不落的稱號,這樣一個英國,周瑯已經失去了削弱的心思,可對方始終不死心,一直不愿意看到有比它更強的國家存在,一定要打到最強,這份好勝心值得鼓勵,可未免有些自不量力了。
周瑯看的透徹,英國人不可能不明白,這個帝國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比其他國家更深刻,他們不可能看不到總體勢力的差距。所以英國一定會找外援,美國只是英國的一個打手而已,他們肯定會找更多,更強的打手。
英國宣戰之后,第一時間,周瑯就召開了軍事會議,商討對策。軍事官員們普遍認為,英國人只是自取其辱罷了。但對這場戰爭的規模,他們并沒有清晰的認識。
這種被動接受挑戰,似乎是中國人一貫的性格,從古至今都少有主動出擊的思想行為,除了戰國時期,各國都有清晰的長遠戰略之外,后世的王朝在跟周邊的游牧勢力交往中,往往謀求的只是和平,對對方不感興趣,只希望對方不來進犯就好。除非對方的勢力已經對自己構成了強大的威脅,才會在個別有作為的君王時代,發起對周邊的長期打擊,平時往往都是被動的應對外交的變化。哲學思想中也有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而且被很多人信奉。
改變人的思想真的很難,周瑯嘆氣歸嘆氣,他還得繼續主持,他立刻讓人評估一下,有可能卷入這場戰爭的歐洲國家,以及對各國最近的動態進行匯總,編寫成一份報告。
重點還是歐洲強國的態度,周瑯很肯定,一旦開打,不可能是中國對抗英美西三國,肯定還會有其他列強加入,英國人不可能在沒有強大外援的情況下,向中國宣戰的。
這將是另一場列強參加的克里米亞戰爭,甚至比克里米亞戰爭規模更大,而是一場世界大戰!
果然在英國宣戰一個興起之后,歐洲國家先后有所行動,首先就是俄普奧三國,他們再一次聯合瓜分了波蘭!
波蘭能幸存這么些年,靠的不是自己的實力,而是大國之間的平衡,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顯然他們能確保其他強國保持中立,這其中法國肯定是反對的,普魯士和奧地利任何一國的強大,都是對法國的威脅,波蘭是一塊肥肉,足以讓普魯士和奧地利狠狠的膨脹一圈。
但法國自身的力量,無法對俄普奧三國構成威脅,但法國絕對有能力威脅到普魯士,甚至普魯士跟奧地利聯合起來,也未必是法國的對手。三國敢于瓜分波蘭,只能說他們確信法國不是威脅,要么說服了法國,要么就是得到跟法國一樣強大,甚至比法國更強的國家的支持,這個國家除了英國不可能有別人。
也就是說英國人通過出賣波蘭,收買了俄普奧三國,這三國都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世界大戰中,站在英國一邊。
尤其是俄國,他們國力虛弱,但人口很多,軍隊很多,如果有充足的財政支持,俄國能發揮出來的力量,比歐洲任何國家都強大,甚至連法國都比不了。
盡量穩住俄國!
這是周瑯對外交部門的要求,少一個敵人,英國就少一份力量,這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關系。俄國跟中國的經濟聯系,是歐洲國家中最緊密的,周瑯希望可以拉攏住俄國。
拖住奧地利!
這周瑯對奧地利的要求,奧地利在梅特涅的主持下,政策向來油滑,不見兔子不撒鷹,有希望讓奧地利在開戰初期觀望。就好像一戰、二戰前期的意大利一樣。
爭取結盟法國!
這是對法國的要求,法國人的利益跟英國沖突大于合作,英國是法國商品在歐洲最大的競爭者,英國是地中海地區阻礙法國擴張的最大敵人,很難找出任何一個方面,是法國離不開英國,需要跟英國保持友好關系的。所以法國是有可能跟中國結盟的。
至于歐洲四強之一的普魯士王國,鞭長莫及,跟這個國家既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系,也沒有什么利益沖突,對方會怎么選擇,完全無法左右。
外交部署的同時,軍事行動已經展開。
戰斗首先是在美洲和印度打響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