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中國外交官員遲遲打不開局面,因為滿清政治勢力中,始終存在這一股要打回中原的勢力。這股勢力在英國人的游說下,現在態度極其激烈,認為這是一個百年難遇的良機,一旦錯過了或許就永遠也看不到這個機會了。
英國游說滿清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讓滿清各大勢力看到可以打回中國的希望,他們透露俄國有可能參加戰爭,并且讓滿清各大勢力基于俄國加入戰爭進行考量。滿清現在隔著高加索山脈跟俄國接壤,他們跟俄國的貿易關系相當緊密,國內有大量的俄國商人、顧問,對俄國的了解是所有西方國家中排第一的。
所以滿清知道俄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擁有50萬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如果俄國參戰的話,那么擊敗中國就不是一個奢望。
按照英國人的設想,俄國和滿清從中亞方向向中國西北進攻,英國將在海上跟中國海軍競逐,在美洲和印度跟中國進行陸戰。
英國人認為,他們在印度可以拖住50萬中國軍隊,在美洲可以拖住50萬中國軍隊,中國用于中亞作戰的軍隊,絕不可能超過百萬。
而且英國還承諾,一旦滿清參戰,他們也將向中亞派遣至少30萬英國陸軍配合清軍,屆時中亞地區,聯軍總兵力將有可能達到兩百萬人,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認為他們至少不會輸,這一點得到了滿清上下各級將領的認同。
滿清的政治制度,高度權貴化。嘉慶時期的政策主要是滿蒙八旗為首,漢八旗次之,滿蒙八旗為權貴,漢八旗為中堅。
隨著三四十年的演變,滿蒙八旗和漢八旗人丁旺盛,翻了數倍。
滿蒙八旗,最開始是以那些從外藩蒙古抽調來的士兵和伊犁地區的土爾扈特蒙古為主,人數不足十萬。后來隨著滿清退出伊犁,跟中國簽訂了和平協議,大量京津一帶的八旗子弟前來投效嘉慶,京津一帶的旗人數量多達二十萬,其中有半數在失去了鐵桿莊稼后,根本就沒有謀生的技能,又不肯做苦力,都選擇去投靠嘉慶。這些人都被編入蒙八旗,組建了滿蒙混合的八旗。
滿蒙八旗中的老蒙古人,都是牧民,他們分配了草場進行放牧為生。但那些鐵桿莊稼,可過不慣草原上的生活,他們就一直留在京城,繼續以當兵為職業。并且通過傾斜性的科舉制度,他們更容易當官,成為八旗中的各級官員,因此滿人的后代依然較為優渥,不是吃著鐵桿莊稼,就是充任各級官員,那些外藩蒙古人,上層跟鐵桿莊稼們一樣享有特權,其他人依然主要是牧民。
三十多年后,在草原上蒙古人從最初的十萬人增加到了二十萬人,最大的原因還是他們密信喇嘛教,太多人去當喇嘛,導致即便物質充足依然繁衍不快;而那些城里的鐵桿莊稼,卻從十萬人增長到了三十萬人。
這五十萬滿蒙八旗,就充當了目前滿清的權貴階層,其他八旗,但凡是有貢獻的上層人物,不管是回部八旗還是波斯八旗,甚至是漢八旗,都會被抬入滿蒙八旗。
滿蒙八旗是權貴,漢八旗則越來越成為中堅力量。一個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口基數大。
相比滿蒙八旗從一開始的二十萬人,增長到了五十萬,漢八旗人口的增加簡直就是一個奇跡;漢八旗人口最初并不占絕對優勢,最早的漢八旗是那批從陜甘跟隨嘉慶逃到伊犁的鄉勇,人數不足十萬,后來先后有大量在新朝不得志的滿清忠臣孝子來投效嘉慶,漢八旗的人數增長迅速,先后投靠的人數高達二十萬人。
這二十萬漢人,經過三十多年的繁衍,竟然達到了500萬人,人口翻了十多倍。這種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
跟滿蒙八旗不同,漢八旗從一開始就是以開荒種地,為滿清政權提供糧食為首要任務。在伊犁地區的時候,漢八旗就被組建起來到費爾干納盆地開荒種地。為了安穩那些陜甘光棍鄉勇,滿清朝廷甚至直接給他們分配媳婦,后來更安穩一些后,漢八旗農耕生產在土地數量足夠的情況下,經濟狀況相對較好。早期分配給他們的媳婦主要是戰亂中守寡的回部女子,這些女人就有些不中意了,于是他們開始納妾。漢人老婆是不用想,但只要花得起錢,中亞地區的民族觀念淡薄,那些牧民甚至愿意直接賣女兒,根本就不在乎是做妻還是做妾。
于是漢八旗男丁納妾數量眾多。有田地,有老婆,這些西北地區的漢人心就穩了,白天埋頭把力氣使到土地里,晚上埋頭把力氣使到媳婦身上。就這樣,玩命種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孩子繼續玩命種地,玩命娶老婆,玩命生孩子。
一個人有三四個老婆很常見,有七八個孩子不算多,十幾個孩子屬正常。兩代人下來,就從二十萬人生到了五百萬人,但血統駁雜的厲害。有些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人身上,已經看不到多少漢人的影子,頭發不是黑的,眼睛是帶顏色的。可他們偏執的認為,他們就是漢人,因為他們的男性直系祖先是漢人。
他們的行為方式也更接近漢人,說著已經變味的漢語,夾雜著大量的外來詞匯,一些剛剛到這里來做生意的中國商人,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聽著像陜甘一帶的方言,可即便是陜西的商人,也完全聽不到什么意思。但稍微接觸上一段時間,就能夠明白他們的意思了,這說明語言確實還是漢語,可以算作另一種方言。
口語上或許有差別,但文字上完全沒變,有錢的漢八旗家庭,依然堅持耕讀傳家的傳統,尤其是當初大量迂腐的愚忠于滿清的文人,或者是在新朝大周郁郁不得志的舊官僚,又或者是一些投機者,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早期的滿清是吸納了一大批從中國流亡到滿清的文人官僚的,這些人成為漢八旗的骨干。他們在一座座漢八旗村莊中辦私塾,教儒學,修孔廟,把傳統的漢人文化移植到了中亞地區。
這些傳統,讓漢八旗的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加上滿清采用的也是科舉制度為主的選拔官員方式,結果讓漢八旗的官員數量遠多于其他八旗,甚至比滿蒙八旗都更多。漢八旗幾乎撐起了整個滿清的官僚體系。
于是形成了這樣一種政權結構,武將階層,主要是滿蒙八旗,就算有回部、波斯族裔,也都會被抬旗如滿蒙八旗;文官階層,則主要出自漢八旗。
由于滿蒙八旗勢力控制著軍隊,其中已經混跡到最高層的那批滿蒙子弟,大多數都是當年從京津逃亡來的第二代,甚至還有極個別是幼小時候跟隨父輩遷來的第一代,這些人經歷過苦難,得到了成長和鍛煉后,又已經忘記了早年失敗的恐懼,隨著對中亞地區部落勢力以及對奧斯曼這樣的大帝國的一次次勝利,讓他們忘記了中國的可怕,開始主戰!
讓人尷尬的是,漢八旗身份認同上堅持自己是漢人,可他們中的少壯派官員,竟然也是主戰的。他們跟現在中國境內的漢人已經完全不同了,現在中國的漢人接受了三十多年的民族主義教育,已經開始以血統來重塑民族身份;而滿清治下的漢八旗,則還是傳統的,以文化為區分的民族觀。國家觀念還是傳統的天下觀,這個天下大周皇帝可以做,他們大清的皇帝當然也可以做。對于年輕的文官來說,逐鹿中原始終是一件最值得做的功業。
當然,因為漢化的關系,中國外交官員在滿清政權中也不可能沒有拉攏到一批親中國的勢力,只是這股勢力永遠無法跟渴望逐鹿中原的野望相抗衡。
中國外交官看到滿清朝堂上越來越不利于中國的情況后,已經向國內發去警告,希望國內做好準備,一旦俄國參戰滿清軍隊將跟俄國一起進攻中國。
就在這時候,希臘國王突然訪問了滿清,倆人進行了一番秘密會談。沒人知道會談的內容,但之后突然道光皇帝開始拒絕英國領事的求見,做出了一副開始疏遠英國人的態度。讓人感覺到,英國人在滿清的外交活動似乎失敗了。
這讓英國人感到極為沮喪,他們從新興的滿清二代官員身上,看到了這個國家不曾失去的野心,只要有野心,就不可能沒有行為。想要有行為,難道眼下的時機還不夠好嗎?他們的軍事力量處在巔峰狀態,那些雖然紈绔,但在正規軍校培養下,主要是一直未曾斷絕的戰爭中,保持了軍事能力的權貴子弟軍官帶領忠勇的部落騎兵以及淳樸的農民步兵,他們大有可為。而且英國答應向他們提供50萬人的武器裝備,并為他們提供資金援助,他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
難道就只憑一個效果希臘的國王,一個中國不得志的皇子的話,就改變了滿清皇帝的勃勃野心?讓他愿意放棄這天賜的良機!
英國人覺得,其中肯定另有原因。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