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的失敗只是中俄英三國之戰的一個戰場,但由于這個戰場的激烈程度,掩蓋了其他戰場上取得的一些優勢。
進兵到西伯利亞的中國軍隊就一直在勝利,可因為這里沒什么值得一體的大勝,反倒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力。
猶如中國在哈薩克地區處于地利和交通的不利地位一樣,由于鐵路的原因,原本俄國占有優勢的西伯利亞反倒成為俄國不利的區域,西伯利亞的水路確實是一個良好的運輸通道,但那是跟過去中國的草原戈壁相比,鐵路通車之后,中國反而更容易將軍隊調動到希比利亞邊境,俄國人的水路反而變得劣勢了。
在這個方向上,中國派出的軍隊數量并沒有派往哈薩克地區的多,但因為俄國在這一帶兵力投入的薄弱,反倒讓中國兵力占據絕對優勢,十余萬大軍殺入西伯利亞地區,很快就攻占了貝加爾湖一帶。
重新恢復被俄國人占領的礦山,鄉兵承擔了過去輔兵的任務,負責維持治安,剿滅地方反抗勢力,保持交通暢通。戰兵和輔兵繼續擴大占領區,沿著商道向俄國西部地區開進,至于東北地帶,暫時相對平靜,中國的攻擊計劃中,并沒有在勒拿河以東地區大規模展開行動的計劃,小規模的行動,僅限于組織黑龍江一帶的部落武裝,掃蕩俄國的軍事據點。以及海軍北上攻打俄國在勘察加等地的軍事要塞,最大的也不過是攻占有俄國軍隊駐防,但歸屬一直有爭議的庫頁島。
戰爭進行了半年,但從戰場上來看,甚至還看不出這是一場大戰。遠沒有拿破侖戰爭那么激烈,通過一兩場決戰就能滅掉一國。可事實上雙方動用的兵力,已經超過了拿破侖戰爭中的絕大多數戰役,只是因為雙方都屬于領土上的龐然大物,中國在哈薩克地區已經收縮了上千公里,這在歐洲早就已經跨越了多個國境,可在東方,戰爭甚至依然在絕對意義上的邊境地區進行。
到了夏季,雙方兵力已經超過了拿破侖時代的任何一場戰爭,包括拿破侖動員六十萬大軍進入俄國的戰爭,中國在哈薩克已經集中了60萬人,英國向這里投送了30萬軍隊,俄國軍隊已經送來了40萬人,依然是英俄聯軍處于攻勢,而中國處于守勢,甚至哈薩克丘陵防線都開始岌岌可危。
進入西伯利亞地區的30萬軍隊,已經向西攻擊到了葉尼塞河邊。遭遇的反抗越來越激烈,俄國在西伯利亞的軍事力量一直很薄弱,正規兵力始終沒有超過十萬人。但拿破侖戰爭后,沙皇開始在西伯利亞也推行農奴制,當時流放了許多在戰爭中反叛的地主和貴族,允許這些人將他們的農奴也帶到西伯利亞墾殖,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口,烏拉爾山以東的俄國人達到了400多萬人,開辟出了數千萬耕地面積的地主莊園。
這些人雖然是流放者,但他們在戰爭中,大多數站在了沙皇一邊,正規軍兵力不足,他們自發的武裝起來抵抗中國軍隊的推進。
這讓中國大軍在正面戰場上遭遇的壓力不大,可是治安環境一直很差,所打的戰爭,更像是一場治安戰。面對這種情況,政治跟軍事力量結合幾乎是唯一的辦法,拉攏一部分可以合作的本地勢力,打擊那些反叛力量,要比一味鎮壓要來的有效的多。
本地勢力中,布里亞特等跟中國有關系的游牧部落是相對容易拉攏的,但農奴地主是很難拉攏的。另外西伯利亞還有半數是自由民,拿破侖戰爭之前,西伯利亞本來是沒有農奴存在的,這里本就是一個流放不聽話農奴的地方。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大大增加了地主的特權,允許他們流放自己的農奴到西伯利亞,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地主對農奴形成強大的震懾作用。
由于流放西伯利亞幾乎是一個“地獄”的同義詞,強迫流亡至此的農奴們很難挺過這里的寒冬,所以這里的人口增長緩慢。但這些流放的農奴,只要活下去的,都成為了自由民,沙皇在西伯利亞推行農奴制之前,這里就有190萬人,現在400萬人口中,有200多萬就是這些自由民的后代。
雖然他們的祖先是被流放來的,雖然沙皇對他們從未友好過,可這些人組織分散,只能依靠沙皇的政府機構,現在沙皇的政府機構被摧毀,但要將這些人組織起來也不容易,他們還有一個宗教的牽絆,在東正教文化下,沙皇在他們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沒人敢于反抗沙皇。
對這些人暫時先爭取的是他們的中立。
西伯利亞的治安戰和政治攻防,都不是能快速分出勝負的方式,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肯定還是戰場上的正面決戰,所以沙皇才對西伯利亞的丟失無動于衷,將主要兵力都放在西部地區,聯合英軍跟中國軍隊打大決戰。
英軍逐步承擔起了正面進攻的角色,英國人開始修復破損的鐵路,增加更多的援軍,英國軍隊人數在盛夏到來前就達到了50萬,而俄國兵力增加到了80萬人。但中國反而扭轉了兵力劣勢,將前線軍隊增加到了150萬人,并且在伊犁地區囤積了100萬后備兵員,計劃中派往西部地區的300萬兵力,大部已經到位。
度過最開始的困難之后,雙方基本上就進入了相持階段。
英國人依然在繼續進攻,強攻哈薩克丘陵防線,中國軍隊守中有攻,不時出擊,雙方在草原地帶時常發生激戰,互有勝負。俄軍主力已經開始調往西伯利亞地區,不是為了東進支援葉尼塞河,而是從額爾齊斯河南下,他們希望動這里突破中國沿河建立的要塞防線,攻入伊犁地區,包抄哈薩克中國主力的后路。
但可惜作為哈薩克防線右翼的重要防線,中國人打造的工事質量相當可靠,駐防兵力也足夠,物資充足,俄軍久攻不下,這個方向也開始相持。
普通人只看得懂勝負,為看不懂這種相持的轉折意義,所以大家依然認為哈薩克地區是失敗的,丟失了大量土地給敵人,派了那么多兵去都收不回來。
美洲的戰報則開始不斷傳回來,黃求還俘虜了三萬美軍,皇太子更是直接俘虜了五萬西班牙軍隊,基本上殲滅了歐洲戰場上的西班牙主力,并且開始向美國發動正面攻勢。
面對美國不斷傳回來的有利消息,周瑯沒有選擇,只能加大宣傳,告訴大家皇太子一直在打勝仗。
在眼前的情況下,太需要一些勝利來提振民心了。同時一系列的宣傳攻勢也在進行,告訴老百姓為什么打這場戰爭,將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西方,在美洲地區,解釋是美國人盜采中國黃金,西班牙人想搶奪,皇太子派人收回,結果對方反而率先宣戰。在歐洲的解釋是,俄國人要搶奪中國的鐵路,所以向中國宣戰。總之一句話,這些夷人合起伙來,就想從中國搶東西。
這符合大多數民眾的認知,那就是夷人都是強盜的邏輯,別人好像總想占咱的便宜,不讓他們占,他們就要搶,從匈奴、突厥到蒙古、滿清不都是這樣嗎。
在這波宣傳中,皇太子開始成為一個英雄,他取得的勝利,并不重要,關鍵他取得的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勝利。
但在明眼人看來,這種勝利沒有價值,從一開始就不該發生。任何戰爭,一旦發展到了一個國家需要跟許多國家進行苦戰的時候,一定是產生了什么特別失敗的失誤。
皇太子的勝利所掩蓋的,就是這些失誤,這些外交上的失敗。
美洲地區本不該發生戰爭,也就不會讓本土卷入這場大戰中。甚至有可能的話,應該是中國在美洲地區組織聯盟圍攻別人,比如拉攏美國圍攻英國,拉攏西班牙對抗美國,而不是現在這樣,將所有地區勢力都推向了敵對。
這不僅僅是金礦的問題,而是皇太子在美洲地區長期執政中積累的矛盾,西班牙能夠保持美洲殖民地,早些時候依靠的就是中國的支持。換任何一個人在這里執政,西班牙人都更愿意依靠中國,而不是對自己的殖民地野心勃勃的美國。
在對待西班牙殖民地問題上,歐美國家是用商業滲透的方式,皇太子則更富有侵略性,在拉普拉塔河一帶,一直進行強行移民活動,在西班牙殖民地腹地,不斷建立獨立于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殖民點。
支持商業勢力在秘魯、智利等地爭奪礦產,雇傭印第安人開采,又組織護礦隊對抗印第安勢力,這一個個礦區,也幾乎是獨立于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勢力,還常常瞞報收入,繳納的稅收少之又少。
西班牙人一直敢怒不敢言,只能引入英國資本對抗,并且跟英國越走越近,跟中國越走越遠。
皇太子這些外交和政治上的粗陋措施,在本國都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官員的不認同,認為皇太子欠缺政治才能,多次希望能把皇太子從美洲調回。
這些聲音直到戰前達到了最高峰,但又隨著戰爭戛然而止,并且隨著皇太子不斷勝利的消息傳回來后,徹底消失了。
軍事勝利,暫時掩蓋了外交和政治上的失敗。
但周瑯心里卻很明白,在美洲歷練上,皇太子是不及格的。
反倒是一直在外散養的皇長子周成功,政治上頗富才華,他為自己謀取了希臘的王位,治理上也可圈可點,關鍵是以這樣一個小國的身份,在歐亞勢力交匯的復雜地緣位置,不但游刃有余,還一直能發揮出遠比國力更巨大的影響力。
成功拖住滿清參戰的腳步就是一個例子,但隨著中國在哈薩克的不斷敗退,滿清越來越蠢蠢欲動,外交領事發回來的情報警告,滿清十分有可能加入這場戰爭,可是周成功卻一再堅持,滿清是可靠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