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么會同意,肯定是得到了英國的支持,否則是否參加這個公約,對他們真的沒有太大的影響。
英國自己無法參加,盡管也不愿意參加,但如果能在其中安插一個自己人,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海峽委員會成立,并且推出了海峽通行準則之后,迅速制定通航流程,向所有有商船經過海峽的國家發(fā)出照會,告訴他們以后他們的商船要經過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之前,需要提前向位于伊斯坦布爾的海峽委員會提交申請,批準通過之后,才能通過海峽區(qū),否則一律被視為走私,海峽公約簽約國都有權力和義務緝拿這些非法船只,同時黑海沿岸國家的港口,也不得拒絕這些沒有通航批準證書的商船入港。
英國外交部門明確表示,不承認海峽委員會是一個合法組織,不會接受該委員會管理,英國籍船只將繼續(xù)按照以往的通航慣例進出海峽區(qū)。
這其實是一種權力相爭,英國人的做法,是認為海峽區(qū)依然歸奧斯曼帝國管理,可奧斯曼帝國都在海峽公約上簽了字,不管他們是否自愿,但至少在法理上來講,奧斯曼帝國讓渡了海峽管理權給管理委員會。奧斯曼帝國之前對海峽的控制權和管理權,又是通過一系列外交條約確認的,或者因大家默認的習慣形成的權力,最重要的就是希臘獨立戰(zhàn)爭和之后引發(fā)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歐洲人規(guī)定黑海為中立區(qū),海峽不允許任何國家的軍艦通過。
但法理上無論如何說的過去,英國就是不肯承認,因為這是中國推行的地區(qū)秩序,英國不愿意接受,其實如果換個位置,是英國推行的秩序,他們肯定就愿意接受。因此有些秩序,不在于合不合理,也不在于是否對所有人有利,而在于是誰推出的。就好比中國人建立一個亞投行,日本和美國就不愿意參加一樣。這是政治態(tài)度,跟利益無關。
于是英國商船在穿行海峽的時候,他們不向位于伊斯坦布爾港口區(qū)的管理委員會申請,他們認為自己擁有自由通行權力,因為他們是商船,于是他們進入了黑海。但他們發(fā)現(xiàn),真的無法在中國的新羅港等港口?,也無法在俄國的敖德薩等港口?浚瑹o法在滿清的巴統(tǒng)?,最后英國商船闖入了奧地利港口康斯坦察。
這件事迅速引起了國際關注,被稱為英船闖關事件。
這顯然是一次外交試探,或者外交威示,試探一下海峽管理委員會各國的態(tài)度和底線,同時向各國發(fā)出挑戰(zhàn),看看是否真的敢采取行動。一旦有一個國家不敢得罪大英帝國,海峽公約就將成為一紙空文。
這次事件,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有些應對失當,原因是管理委員會剛剛開始運作,各種程序尚未理順,在伊斯坦布爾的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各國的港口之間的文件往來還有許多交接間的麻煩,最關鍵的是,港口沒有經驗,港口對海峽公約內容和相關權力規(guī)定,都沒有具體掌握,拿捏不好突發(fā)事件的分寸。
事實上,根據(jù)公約內容,等于是黑海和地中海國家,互相默認了對方在兩海的權力劃分,一定意義上,黑海成為一個中國、俄國、滿清、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的聯(lián)合執(zhí)法區(qū)域,各國都有權在這里行使執(zhí)法權。所以在英國商船試圖進入中國港口的時候,不是拒絕他們入港,而是應該由港務緝私警直接扣押英國商船。對其進行相關處罰,可海峽公約對違規(guī)船只的處罰辦法都沒有規(guī)定,因此海警也沒有相關辦法處理,結果只能拒絕對方入港。
現(xiàn)在英國商船直接闖入了奧地利港口,這時候各方才反應過來。
怎么辦?
中國緊急召開會議,會議上,要求奧地利先將英國商船扣押,然后各國在制定相應的出發(fā)措施。
英國人則專門針對奧地利進行施壓,他需要在黑海打開一個突破口,徹底瓦解海峽公約這個地區(qū)性組織。
中國惹不起,中國港口他們不強闖,滿清太野蠻,強闖容易出事,他們也不創(chuàng),俄國港口也不能闖,奧斯曼帝國已經弱不禁風,壓迫奧斯曼帝國沒有什么意義,反而容易讓奧斯曼帝國向其他國家求援,到時候發(fā)展成英國對抗整個海峽公約國家。所以英國人直接向奧地利施壓,一旦奧地利承受不了壓力,那么就只能倒向英國一邊,同盟性質的海峽公約就會瓦解。
可中國雖然應對失策,但反應速度很快,立刻召開會議,先讓奧地利把英國商船扣押,而且是以海峽公約的名義扣押,減少奧地利面對的壓力,試圖將事件提升到英國對整個海峽公約國家的挑戰(zhàn)。
英國人不上這個當,哪怕奧地利宣布是以海峽公約的名義暫時扣押的英國商船,英國人依然繼續(xù)對奧地利政府施壓,要求他們釋放扣押商船。
英國軍艦開始在北意大利一帶巡航。
中國軍艦也從克里特島出發(fā),在亞得里亞海附近出現(xiàn)。
同時中國以維修船舶的名義,向海峽公約申請克里特島軍艦進入黑海,進入黑海的批準權力歸中國、俄國、奧地利和滿清、奧斯曼等國共有,由于跟奧斯曼和滿清沒有戰(zhàn)爭狀態(tài),所以兩國沒有拒絕的理由,否決權不成立,奧地利正面對英國的施壓,中國的行動是來挺他們的,而且事先溝通過,所以他們也不可能反對,俄國更不用說了,結果中國地中海艦隊,開始源源不斷的進駐黑海地區(qū)。
這發(fā)生在緊張的時刻,但也不是一個臨時性措施,因為封鎖解除之后,中國將在黑海常駐大型艦隊,利用這里的造船工業(yè)體系,維持一支艦隊。將索契開辟為軍港,作為黑海艦隊基地。
克里特島的基地當然也沒有廢棄,新的軍艦從蘇伊士運河不斷進入克里特島基地,顯然他們不可能是臨時過來的,只是剛好趕上了英國商船闖關而已。
本來就開始了軍艦調動,此時高調的宣布出來,不過是給英國施壓而已。
奧地利人承受不住跟英國對抗的壓力,繼續(xù)在會議上呼吁盡快解決這一事件,中國提出讓奧地利將英國商船交由海峽管理委員會,奧地利巴不得脫手這個燙手山芋。
這時候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奧斯曼帝國希望,不要將英國商船帶進奧斯曼港口。哪怕海峽管理委員會總部位于伊斯坦布爾,但奧斯曼擔心將英國商船扣押在伊斯坦布爾,只是讓英國的壓力從奧地利轉移到奧斯曼帝國頭上。
海峽公約是中國推動建立的,此時中國不出頭,這個公約就形同虛設,而且任由各國推諉下去,也不是個辦法。
所以中國主動提出,在海峽管理委員會框架下,成立一個海峽法庭,法庭依然設立在伊斯坦布爾,但執(zhí)行機構放在索契,這里是中國軍港,將在這里建立一座隸屬于海峽法庭的監(jiān)獄。
中國的提議全票通過,因為所有國家都不愿意接手這個得罪人的工作,不止是怕得罪英國,將來類似的事件肯定會時常發(fā)生,不管是疏漏也好,故意也罷,讓其他國家去懲處人,實在太得罪人。那么就讓更有得罪人底氣的中國,去得罪那些潛在的對象吧。
法庭也順利成立,依然由各國派遣司法官員,以國際公法為準則,對發(fā)生在海峽地區(qū)的行為進行司法審理。
海峽管理委員會,雖然由各國派遣一個代表共同工作,加上一些翻譯、秘書等專業(yè)人士,以及現(xiàn)在加入的法律人士,事實上各國派遣的都是一個專業(yè)綜合性團隊,只不過有一個代表權而已。
法庭開始對英國商船進行審理。
英國政府一方面拒絕承認海峽法庭的合法性,一方面卻沒有拒絕商船主為自己雇傭律師辯護,甚至可以肯定,英國政府會出這筆律師費。
審判出現(xiàn)了問題,因為找不到一條依據(jù)來定英國商船的罪。判它入侵奧地利領海?這是一艘商船,不是軍艦,而且這個時代的國際法規(guī)對領海的界定,以及對侵犯領海的量刑,還沒有任何明確的措施。
也就是說沒有先例,能說出來的,也只是這艘英國船違反了黑海和地中海國家制定的海峽通行規(guī)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國家聯(lián)盟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能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嗎?答案是能。英國就這么干過,早在1381年,英國國王理查二世就頒布了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之后1485年和1540年又陸續(xù)訂立。
到了1651年,克倫威爾統(tǒng)治的英國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頒布的航海條例規(guī)定,不但規(guī)定凡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商品生產國的船只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往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只或英屬殖民地的船只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yè)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完全由英國船只運送。這些排擠荷蘭運輸和商業(yè)的規(guī)定之外,還有挑釁性質的,要求所有通過英吉利海峽的船只,都必須降旗向英國致意。
結果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zhàn)爭,荷蘭人打敗了,被迫承認這一條例。歷史上,直到1849年,英國才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商船才被準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
率先利用本國軍事力量,在公海上推行有利于本國的海洋規(guī)則的,正是英國,F(xiàn)在海峽公約國家,要求英國也必須服從海峽公約規(guī)定的通航準則,但英國卻不服從。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