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親王作為波蘭國王已經二十年了,其中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做一件事,波蘭的普魯士化。
將普魯士的各種制度,不斷的在波蘭推行,雖然波蘭領土幾經變動,但在維斯瓦河以西地區,這些制度已經建立,現在的波蘭,已經是被瓜分之后,領土最大的時期,而且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波蘭貴族也可以堂而皇之的進入議會,跟大多數國家一樣,貴族沒有國界,貴族沒有民族,貴族是歐洲的。長期跟外國貴族聯姻,讓他們跟本國國民的聯系,遠沒有跟外國貴族親密,他們是一個浮在歐洲上層社會的一群歐洲民族。
跟歐洲其他國家不同,在被瓜分前,波蘭貴族中沒有發展出等級森嚴的等級體系,沒有形成公侯伯子男的頭銜劃分,他們的貴族數量龐大,在16世紀時就有70萬人,占總人口的7%到8%。
如此龐大的數量,不可能形成英國那種貴族大莊園制度,波蘭所謂的貴族,其實跟俄國一樣,只是代表擁有土地的地主,其中一半多是僅僅擁有10到20英畝土地的地主,事實上跟中國的鄉紳差不過。
中等地主則擁有一兩個村莊,但是在最上層的波蘭貴族中,卻形成了歐洲范圍內都堪稱龐大的大地主。這些土地的主人動輒擁有數百萬英畝的土地,管理幾十座城鎮上百座村莊以及其上生活的幾十萬臣民。
這些頂層地主,其實才跟歐洲意義上的貴族相當。如果放在歐洲,他們可能會成為某個掌握實權的騎士領領主,甚至公國的大公,甚至某些國王掌握的土地和人口也沒有他們多。
但他們在波蘭都只是貴族的一員,跟其他大小不一的貴族議員一起開會,一起決定波蘭的政策。
這些貴族們掌控的波蘭一直就沒什么民族情節,歷史上他們由于受到周邊國家的威脅,又不肯做出實質性改革,讓波蘭變成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于是他們不斷的對周邊國家示好,他們擁有選舉國王的權力,于是他們一次次選擇國外的大貴族作為他們的國王,目的是希望用波蘭國王的帽子,化解這些國家對波蘭的威脅。于是奧地利人、匈牙利人、德國人、瑞典人都先后做過波蘭人的國王。
后來被瓜分后,這些大地主開始接受了俄普奧三國相應的頭銜,接受了伯爵、男爵之類的身份。之后長期的依附關系,讓這些貴族變得油滑,跟三國上層聯系緊密,三國靠他們統治波蘭,他們靠三國上層保證他們的地位。
這些大貴族早就變得沒有什么斗爭精神,現在在波蘭王國中,這些頭頂俄普奧三國不同時期授予的伯爵、男爵爵位的貴族,進入了議會,組成了上議院,指望他們跟王權斗爭,那是不現實的。
而下議院,由納稅人選出來的議員,多數都是資產階層,這些人不但不反國王,恰恰相反,正是他們在呼吁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現在普魯士人給了他們一個獨立的波蘭,他們還有什么理由反對。那一套套在普魯士實行已久,讓普魯士變成強國的制度,他們又什么理由拒絕。普魯士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制度,雖然比英國和法國保守,但比之俄國和奧地利,卻是大有進步的。
因此波蘭在缺乏反對者的情況下,一項項制度順利推行,在上次戰爭中,威廉親王只掌握著小半個波蘭,最終卻能組建十萬戰斗力不弱的波蘭軍隊。現在統治下的波蘭王國比當時更大,人口更多,有能力組建更多的軍隊。
毛奇現在就負責這個工作,而且毛奇不打算全盤繼承普魯士的制度,他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打造一個更高效的體系。
出于對毛奇的信任,以及毛奇在奧斯曼帝國出色的表現,威廉親王認為,既然毛奇能讓奧斯曼帝國軍隊表現的可以跟俄軍正面交鋒,那么他指揮的波蘭軍隊,絕不會比奧斯曼軍隊差。
于是毛奇早在去年就開始在波蘭推行改革了。
由于波蘭依附于普魯士的現實,甚至德語民族在整個波蘭都大范圍分布,波蘭的軍事改革,后來被看作普魯士軍事改革的一部分。
這個改革基本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全盤的普魯士化,也就是繼承普魯士現有的軍事體系,主要是訓練體系和軍官培訓體系。這個工作,在威廉親王執政的二十年中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在新曾的領土上推行,也沒有什么困難,因為在西部的大波蘭、小波蘭地區的實行,讓他們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將這個制度覆蓋到整個波蘭。
對俄戰爭結束后,波蘭軍隊裁減到八萬人,并按照普魯士的制度,每年招募兩萬新兵,退役兩萬老兵,服役期三年,三年后轉預備役,預備役兩年,進入后備軍,后備軍七年。根據普魯士的經驗,這套制度可以在十年內基本保證戰斗力,但超過二十年就會出現弊病。不過俾斯麥不需要等二十年,所以他不在乎改不改革。
第二部分,才是毛奇的貢獻,叫做參謀總部制度。參謀部的設立歷史已經很久了,優秀的參謀配合指揮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大多數時間,參謀軍官其實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參謀根本就是被指揮官當作副官來使喚。毛奇建立的總參謀部不一樣,他不是指揮官的附庸,而是指揮指揮官的部門。
毛奇的總參謀部,制定出極為詳盡的作戰計劃,指揮官只需要負責執行,而且必須負責執行。雖然這看似有剝奪指揮官的現場決策權,但跟所有的軍事改革一樣,他是歷史性的,他最符合現實的條件。七年戰爭之前,歐洲國家極少有指揮十萬以上軍隊的經驗,拿破侖戰爭之前,歐洲國家極少有指揮超過二十萬以上軍隊的經驗。即便是拿破侖,也只能在十萬人左右的戰斗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就意味著,以往的軍事指揮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大兵團作戰。其實中國也同樣面對這個問題,縱觀中國歷史上,秦漢以前的戰爭規模普遍巨大,秦漢之后國戰這種級別的戰爭近乎消失,面對的是一次一次游牧民族的掠奪性侵襲,這些零散的侵襲,其實規模都不大。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也好,滿清八旗入關也罷,最多也就是二十萬級別。大多數時候都是幾千人級別的劫掠,偶爾有大規模劫掠行為,也超不過十萬人。
所以中原國家喪失了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至于先秦時期的管理模式,也遺失在歷史之中。所以到了宋明時期,宋朝人打西夏、明朝人打滿清,都是分兵推進,因為規模一大,自己就管不了了,宋朝連續多次被西夏集中一路打敗,明軍被努爾哈赤我只一路去擊潰。不是他們不知道合兵的簡單道理,實在是合兵后自己管不過來。
到了周瑯這里,他其實也不懂軍事,一路摸索過來,為了指揮全軍,他身邊聚集了大量的各種顧問。曾國藩之流的文官統兵,也都會有龐大的幕僚機構,稱之為幕府。盡管跟西方的參謀總部制度還有區別,但也是適應大兵團的一種產物。
毛奇的貢獻意義在于,將這種集合各種人才顧問的幕府形勢,制度化了。
毛奇的參謀總部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才。普法戰爭中,法軍軍官抱怨他們的前線缺乏軍裝,武器彈藥不匹配,有的軍隊有大炮沒炮彈,有的部隊有炮彈沒大炮,這被認為是法軍管理混亂。其實就是在工業化時代,缺乏管理工業化戰爭的專業機構。
毛奇的參謀總部,可以讓普魯士的火車運輸精確到分鐘,他不但在普魯士境內是這樣,到了法國后,普魯士軍隊利用法國鐵路運送軍隊和給養,甚至比法軍還要快速。這至少說明毛奇的參謀部中,肯定存在著專業的管理后勤的參謀,他精通火車調度,后勤管理,但未必是一個職業軍人。
將各種各樣的專業人才凝聚到一起,用科學管理的方式管理軍隊,這是毛奇的創新。
套用后世的管理模式,這就類似總公司的各種專業部門,比如技術、設計、工程等部門制定出專業的方案,項目經理作為指揮官去負責具體落實一樣。各種專業部門的專業設計,彌補了項目經理不可能兼具所有專業知識的弊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管理能力。
用了兩年時間,毛奇在波蘭打造出了這樣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參謀總部,不過此時連毛奇自己,都不知道這套制度的威力,他只是結合他在奧斯曼的實踐和經驗,進一步完善而已。
現在毛奇接到了一個任務,兩年之內讓波蘭能夠提供四十萬士兵作戰。
毛奇得到的支援則是,每年1000萬英鎊的專項經費,這筆錢威廉親王授權毛奇可以隨意使用。
毛奇跟參謀部考慮了一番之后,決定把這筆錢大半用來修鐵路。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