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沒進入維也納最大的有利條件,可能是保住了奧地利帝國沒有崩潰,否則在普魯士的打擊下,奧地利的帝國體系很可能土崩瓦解,匈牙利肯定要獨立,匈牙利獨立了,波西米亞也未必能保得住,南方地區的波斯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以及羅馬尼亞人,又豈會甘心接受奧地利的異族統治。
奧地利一旦崩潰,德意志地區南方將出現巨大的地緣真空,新生的德國會面對什么樣的局面,真的很不好說,如果卷入巴爾干的爭奪,可能就不會有之后俾斯麥時代長期的歐洲和平。俾斯麥的目的是統一德意志,對統治其他民族,擴張帝國版圖,都沒有太大的興趣。
所以歷史上俾斯麥對波蘭很不友好,哪怕本國有大量波蘭人存在,發動跟天主教的文化戰爭,將大量波蘭人驅逐出境;他對斯拉夫人、匈牙利人也不感興趣,他公開表達“不能把一個容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的沉重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德意志并不會因為輸入大量的斯拉夫血液而強大起來。”
所以徹底摧毀奧地利帝國不是俾斯麥的目的,而擊破奧地利帝國脆弱的中樞,人口遠少于斯拉夫人甚至波希米亞人的奧地利公國首都維也納,俾斯麥不可能看不到這有可能讓這個帝國崩潰的結果。
因此不讓普軍進入維也納,并不是俾斯麥想獲得奧地利的友誼,因此不愿意讓奧地利人受到羞辱,那只是他的說辭,用冠冕堂皇來掩飾政治目的。否則就更難向國人解釋,向軍隊解釋了。總不能告訴國人說,不占領維也納,是不想讓普魯士得到占領南歐領土的機會,那樣他會被民族主義者掐死的。
現在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了,因為俾斯麥讓這場他苦心醞釀的爭奪民族統一權力的戰爭,在經過處心積慮的推動,充滿艱難的發生,然后在剛剛進入高氵朝階段時戛然而止,如一場盛宴,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耐心的迎接每一個賓客,奏起了氣氛濃烈的音樂,正當大家準備享用豐盛的美酒佳肴之時,主人宣布到此為止了。
然后賓客散盡,可主人的目的達到了,賓客們的禮都送到了!
俾斯麥達到了他的目的,奧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聯邦。
法國人只能默認既成事實,除非法國愿意接受跟已經動員起來的普魯士波蘭聯軍開戰的風險,而且是在自己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開戰。
于是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聯邦,普魯士成了聯邦中唯一的強國,而且吞并了堅定支持奧地利的漢諾威王國,成為普魯士的漢諾威省。黑森-達姆施塔特公國割讓北部的部分領土予普魯士,剩余地區北部的一半領土(上黑森)加入北德意志邦聯。拿騷、黑森-卡塞爾、法蘭克福自由市等小型邦國,被普魯士合并,與黑森-達姆施塔特所割讓的領土一起合并為黑森-拿騷省。
普魯士擴大的領土有限,只是對于夾在普魯士領土中心的漢諾威,進行了合并。但卻將普魯士東部的主要領土,跟西部的萊茵工業區連接了起來。普魯士的國土,連為一體的同時,也讓普魯士的領土,成為北德意志地區最大的連綿土地,總面積超過北德意志地區的一半,所有獨立的北德意志邦國,現在都跟普魯士接壤,普魯士如同一棵大樹,這些小邦國就是樹上的枝條,而且經濟上嚴重依賴普魯士,已經不可能脫離普魯士獨立生存了。
但南方較大,且經濟上、軍事上都能脫離普魯士獨立的邦國,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三個王國加起來依然占了整個德意志聯邦領土的三分之一以上,經濟產出上甚至超過這個比例。而且他們文化上屬于天主教地區,跟北德意志有宗教沖突,跟法國和奧地利保持一致。因此以前他們站在奧地利一邊,現在奧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聯邦,他們開始和法國走近,希望依靠法國的力量,保持他們的獨立。
而俾斯麥得到的,是一個十分有限的,松散的邦聯,被稱作“不出名的普魯士-德意志國家”。
這個聯邦從名義上也好,實質上也罷,都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通過聯邦議會,通過投票決定共同行為,跟之前奧地利普魯士共同領導的松散邦聯沒什么不同,所以法國并不是無法接受。
吞并漢諾威也沒有受到其他大國干涉的原因,是漢諾威這個地方,他是由跟英國王室同出一脈的家族統治的,英國王室就來源于漢諾威,因此維多利亞統治下的英國被稱作漢諾威王朝,可是因為維多利亞繼位,德國法律中是不承認女性繼承權的,當年特蕾西亞女皇繼位引起七年戰爭就因為他是女人。
維多利亞女王繼位后,漢諾威不承認她的繼承權,漢諾威王位由她的同族舒服坎伯蘭公爵繼承。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最后一塊領土,但英國人并不在乎,英國人不反對,普魯士吞并這里就沒有什么阻礙了。
至于英國嗎,俾斯麥除了跟英國結成針對法國的軍事同盟,而且簽訂了關稅協議,讓英國在中歐的利益,可以隨著普魯士領土擴大而增大。導致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認為,普魯士的擴大(不管用了什么不正當的手段)并不違反英國的利益;相反,法國和俄國,而不是中歐列強,才是歐洲大陸上的不安定因素。
在英國的默認下,普魯士成功吞并漢諾威這塊割斷普魯士主要領土和主要工業區的關鍵土地。并以一個橫跨德意志東西兩端,覆蓋了所有其他北德意志邦國的地理結構,成為德意志聯邦中唯一的強國。
這就是俾斯麥唯一得到的東西,花費的成本很高,得到的收獲很小,盡管這收獲很重要。但跟中國一場決定性勝利,往往就能傳檄而定整個國土不同。
因為德國,甚至整個歐洲,都缺乏一個統一的歷史經驗,也許他們的民族有呼吁統一的聲音,但大多數人,尤其是統治階層,他們并不知道統一的意義,不知道統一帶給他們的是什么,人類對未知的恐慌,讓他們排斥統一。
而中國人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就接受了統一的觀念,他們知道統一了也就那樣子,該吃吃該睡睡,只是統一的過程最難熬,只要確定一個最強者具有絕對的統一能力,之后的反對者極少,然后統治者還會感慨民心思定,將自己包裝成順天應命的英雄。
這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對中國的影響,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完成了中國主要版圖的統一,對這個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并不是說秦始皇有多么了不起,貢獻有多大,而是客觀的敘述歷史,得說他的影響巨大。就算有些人不肯承認統一對中國的好處,認為統一消除了了中國的競爭意識,春秋戰國那種強烈的競爭思維在中國人的心態中丟失。統一阻礙了事實上的競爭,于是沒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導致了文化的守舊,思想的落后,技術的陳腐,造成了后來的衰落。
但即便不承認統一是好的,認為那種在長達幾千年的混戰中,人口始終無法增長,保持幾十個上百個互相并立的,人口不會超過百萬的小邦國是良性競爭生態的人,也得承認秦始皇給中國民族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跡和歷史傳統。
西方也有這樣的情況,當某一種勢力璀璨的爆發,或者某一個英雄橫空出世,都會對后世造成影響,他們爆發的越璀璨,對后世的影響就越深刻。
沒有亞歷山大大帝,就沒有希臘化時代,沒有希臘化時代,就沒有印度造像技術,沒有印度造像技術,中國就沒有龍門石窟。沒有凱撒,沒有西班牙和法國,或者至少西班牙和法國就不會是一個拉丁民族,而是一個跟德國一樣的日耳曼或者凱爾特文化。因為羅馬帝國政府了西班牙和法國,所以這兩地語言、習俗被拉丁化,成為拉丁民族;因為羅馬帝國在萊茵河畔被日耳曼蠻族擊退,德意志地區在兩千年前保證了自由。
而當民族大潮來臨的時候,西班牙第一個成為民族國家,法國也很快形成統一的法蘭西民族意識,德意志地區卻邦國林立,很難說不是因為他們沒能從羅馬帝國哪里吸收到統一的文化和意識。德意志林立的邦國,在一定意義上,跟羅馬時期分裂的日耳曼蠻族部落,沒什么不同。
最后還是在法國的沖擊之下,才爆發出來統一的民族意識,而此時,他們民族最根基的文化,竟然還分裂成了天主教和新教兩派。假如他們早年被羅馬征服,在兩千年前,接受羅馬設置的統一的行政機構,統一的官方語言,統一的宗教文化,可能德國人的概念,會形成的更早。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