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范圍內,這些年中國和英國都在宣傳他們的統治方式更有良知,中國批評英國掠奪印度窮人太多,英國則批評中國干涉印度權貴人權太多。
這個問題印度人怎么看?
好惡參半!
不管是公司印度,還是英屬印度,都有一大批印度精英在為宗主國搖旗吶喊。這就是所謂精神中國人或者精神英國人。在英屬印度,有大批的受益者,他們或者是依附于英國政府的包稅商,他們可以壓榨他們的同胞,保持他們的經濟條件和權力,他們的后代接受英國教育,在牛津劍橋讀書,他們不可能不為英國統治者搖旗吶喊。
公司印度內部,同樣有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出身土地階層,或者叫帶有印度特色的鄉紳階層,他們通過科舉做官,成為印度式的官宦人家和名門望族。他們同樣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子弟也有條件去中國的大學讀書。他們也不可能不為非洲公司搖旗吶喊。
同樣的,英屬印度和公司印度統治區內,也誕生了相當規模的民族主義者。他們通過接受現代文化,開始將印度第一次看作是一個民族,而不是各種各樣的不同民族。同時他們也試圖爭取一個印度民族的國家,只是在爭取的過程中有所不同。
在英屬印度,這些吸收了西方民族思想的民族主義者,他們對英國的統治十分不滿。對英國殖民政府維持和推行的一套統治體系深惡痛絕,對印度傳統的宗教信仰極端排斥。他們認為印度教徒所堅持的宗教制度,把人們分割成無數集團的種姓區分,完全剝奪了國民的愛國情感,數不盡的宗教儀式和清規戒律使民眾失去從事任何艱巨任務的可能。他們認為那些在英國殖民政府中服務的官員,那些在鄉村無惡不作,通過高額地租和高利貸盤剝農民黨的包稅商,那些騎在印度人民頭上的土邦王公,都是一些只求升官發財,飛黃騰達,仰人鼻息的洋奴。
他們追求的是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徹底改造印度,推崇西方的政治思想,希望在印度發起一場大革命,建立一個印度共和國。
公司印度統治區,也有這樣一群民族主義者,稍微不同的是。因為中國在逐步擴張的過程中,基本上消滅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制。政府對宗教也實施強有力的控制,盡管也帶來了一些“士農工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糟粕的中國等級觀念,可相對于印度種姓制這種恐怖的等級體系來說,簡直不值一提。
由于非洲公司的統治,更加的徹底,在政治上推行大一統和科舉制結合的官僚制,在經濟上建立傳統小農加現代工商業制度,在文化上推行農耕文明的文人思想。
又由于中國的成功,中國皇帝打造的技術官員為主的官僚機構在全世界范圍內,即便不是最高效的,也是最高效的之一;經濟上較為平等的農業和較為自由的工商業,跟中國是一樣的;文化上農業的中國跟農業的印度,在本質上是有共通性的,儒家也相對包容開放,甚至自己都不把自己當作宗教看待,他在思想上,并不反對和排斥其他宗教,儒家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思想,因此跟當地傳統文化的結合相對較好,沒有產生強烈的文化對抗現象。儒家就是那一套,你愛信不信,修心養性在個人,不強制,我信奉了圣人的教誨,按照圣人的教誨行事,更多的是內心產生一種崇高感,自我建立一種我是君子的優越感,至于別人,愿意做君子還是愿意做小人,他們是不干涉的,這跟歐洲會燒死不同信仰者的宗教戰爭,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公司印度治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對抗現象并不激烈,民族主義者更多追求的并不是改革,而是獨立。而且他們的獨立,也不是謀求建立一個共和國,而是建立一個印度人的王國,至于這個國王是誰,印度人其實跟歐洲人相似,并不排斥外來君主,因為他們歷史上的君主,幾乎全都是外族人。
所以公司印度區域的民族主義者,甚至曾經在中國皇太子在印度附近的阿薩姆當攝政的時候,從小道消息聽聞皇太子可能被廢,無法在中國繼承皇位,他們還試圖說服皇太子來印度做皇帝。一度對對自己的前途擔憂的皇太子,還真的跟一些印度民族主義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甚至商討過發動革命,像葡萄牙王子在巴西那樣,建立一個印度帝國。
印度民族主義試圖建立印度帝國的做法,在這個君主制度是主流的時代,其實很正常,倒是英屬印度那些民族主義者追求建立共和國的做法,實在是證明了他們對英國人的統治有多失望。
可相似的一點是,這些民族主義者都相對平和,幾乎沒有組織過暴力革命,歷史上,即便到了二戰時期,甘地等領導的獨立運動,也強調非暴力不合作,從這一點上來說,印度人的心態,真的比中國人更平和。
由于不肯,或者不敢,或者高度文明的原因,他們不屑于使用暴力,結果就是他們只能繼續成為中國和英國的殖民地。
客觀來說,公司統治下的印度地區,相對對公司的認可度更高一些,而英屬印度的矛盾更大一些。
但這都不是公司對統治區資源動員能力更強的原因,只是公司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建立的集權制更高效罷了,英國不肯投入資源掃平障礙,維持著一個復雜的直接統治加土邦統治,同時還有包稅商間接征稅的制度,是不可能從上到下動員整個印度人的的力量的。
中國基于大一統制度,行政上集權,鄉村推行保甲制度,可以將命令執行到每家每戶,因此能夠建立嚴格的兵役制度,而英國本國還是募兵制的情況下,讓他們在印度建立代價高昂的義務兵役制不現實。
結果就是,他們高榨取制度下,只能維持150萬,最多200萬軍隊,而非洲公司動員之后,迅速武裝起了500萬人,根本就不用本土軍隊,就對英屬印度產生了壓倒性優勢。
皇太子的命令,也傳達到了印度,要求非洲公司最多用半年時間,攻占整個印度,將英國勢力從印度驅逐出去。
仗雖然是非洲公司負責在打,但因為這是國戰,所以中國政府將承擔所有的軍費。而且給予非洲公司大量利益回報,比如政府承諾,攻占整個印度之后,原則上,將以印度半島中部山脈的分水嶺為界,以北地區都劃歸非洲公司管轄,這樣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將全都納入公司之下,印度河和孟加拉之間就徹底連為一體,中間沒有一寸英國占領的土地。中國政府只會將印度半島南部地區,跟錫蘭島組成一個海外省,目的是為了控制通往印度洋的保克海峽。對于英屬印度上的那些土邦,暫時維持現狀,戰后再討論這些地區的權力問題。
這些利益回報,并不是白給的,盡管是非洲公司打下的土地,可根據公司的相關制度,公司領地的最高主權可一直都是皇帝的,沒有皇帝的授權,公司占領的土地就沒有合法性。所以皇太子承諾非洲公司可以得到整個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就是一個巨大的利益。這個利益足以讓他們打這場戰爭,而且戰后會做出評估,折算成軍費,多的不退,少的,政府全額承擔。所以政府承擔軍費,只是一個商業上的說法,并不是直接將錢打入非洲公司賬上。
而非洲公司戰爭期間支付的軍費,一方面是靠領地內的稅收支持,一方面則是通過發行債券融資,而他們發行的債券,得到政府信用擔保,勝利了,他們得到的利益,可以抵充這筆債務,失敗了,則政府承擔所有的軍費支出,如果割讓了土地,也進行商業評估,割讓的土地折成資金,由政府補償給非洲公司。
這種制度早就形成了模式,上次戰爭中就是這樣,非洲公司作為主力打贏的戰爭,最后他們得到了東孟加拉和恒河以北的土地,最后評估的結果,以英國人在該地三十年的稅收結余作為標準,最后政府沒有向非洲公司承擔任何軍費,因為英國人在夢家里榨取的財富,實在是太多了,三十年中的榨取的財富超過20億英鎊,遠超公司軍費支出,政府最后也沒有讓公司來補償政府,結果這筆遠超開支的財富,反倒讓非洲公司的股票大漲了一波。
這次皇太子的承諾同樣慷慨,整個恒河以南的大平原,西孟加拉地區,這都是英國人已經開發出來的富庶地區,沖抵軍費是綽綽有余了,結果在戰爭剛剛開始,非洲公司發行的戰爭債券,不但利率極低,甚至遠低于德國人的國債利率,而且他們的股票再一次大漲。
只是皇太子的條件也同樣苛刻,非洲公司必須在半年之內攻占印度。
這并不是皇太子給非洲公司制造麻煩,只是因為皇太子不愿意戰爭持續太久。因為他面對的內政外交狀態,不允許他像他父親那樣,打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