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讓位這件事,如果放在三十年前,乾隆自己都不會當回事,而那時候他就已經定下了颙琰當太子,只等他一死,朝臣拿出正大光明匾后的密旨,颙琰就能登基,可誰想到三十年后他還是沒死,真給他等到了這一天。
乾隆為什么不能做到死?
這是有原因的,早在乾隆登基那一年,他向歷代先皇許了一個愿,“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意思是,如果他能長壽,就算坐到六十年皇位不死,也不敢超過康熙的六十一年紀元,當時乾隆可能就是想向他的祖宗求一個長壽,誰想他真活到這么大年紀了,今年他已經八十五歲,在位六十年了,如果想不讓祖宗怪罪,他就必須讓位了。
如果這件事是乾隆一個人的秘密,也許還有轉圜的余地,大不了他在向祖宗許個愿,找個暫時不能退位的理由,比如天下盜匪橫行,他不希望留一個爛攤子給后人,為了負責,打算先把海盜清剿了,然后退位。
可是好死不死的,這件事成了天下皆知的秘密,就是因為去遼東祭祖時候碰到的那個秀才上書,惱怒的乾隆公告天下,他早就立了太子,而且向祖宗發過誓,會在六十年讓位。但這件事都是十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自己都不相信他還能活到現在。
但是乾隆不但活到了現在,而且還活的很硬朗,登高都不用人扶。
那么是退位還是不退位,這不僅是乾隆自己的問題,也成了天下人的問題。所有人都在看著,乾隆是不是會退位,是不是會履行他對祖宗的承諾。
乾隆是一個極其好面子的人,食言的話,實在是太過丟人,更何況君無戲言,讓他食言而肥就更難以接受。
另外缺乏自然知識的中國人普遍密信,乾隆也密信,他信仰很多,甚至以皇帝之尊,親吻過蒙古活佛的腳。
結果越是逼近六十年的年限,乾隆發現自己的天下就越是多事,盜匪橫行不,還動不動鬧自然災害,中國文人已經向天下人灌輸了幾千年這樣一個邏輯,那就是天災一定是上天向當權者的警示,乾隆不免覺得這是上天在警示他呢,讓他履行諾言,不要占著皇位。
尤其是六十年新年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北京竟然發生了日食,因此皇子皇孫向皇帝拜年才放到了第二天的初二,這次日食也給了乾隆很大的壓力,六十年期限剛到,大年初一就發生日食,這難道還不是上天的警示。
退位不退位,這個問題已經糾纏了乾隆好幾年,其實就算他不退位,也沒人能撼動他的地位,當政六十年形成的政治習慣,會讓他安穩的坐皇位到死的。他精心挑中的颙琰,是一個低調甚至給人以軟弱印象的太子,對他不會構成任何威脅,而且長期被乾隆扣在宮中,根本就沒有機會跟官員們勾結起來,不會擁有逼宮的實力。
可乾隆一邊擔心祖宗怪罪,一邊擔心天下人恥笑,經過復雜的心路歷程后,乾隆還是決定讓位,但皇帝可以不當,權力不能放下。
這倒不是乾隆的權力慾多強烈,主要還是為自己退位后的處境擔憂,歷史上,因為失去權力招致的慘劇太多了,他既不能接受趙武靈王那樣被餓死的慘劇,唐高祖被兒子圈養到死的結局也不能接受。
所以去年乾隆才會針對福建官場貪腐情況下死手,其實閩官貪腐已經不是一年兩年,而是遺禍許久了。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這樣了,乾隆查伍拉那案,甚至都能追溯到十幾年前富勒渾做總督的時候。
這些情況乾隆能不知道嗎,和珅就是天下最大的貪官,他還讓和珅身兼內務府和戶部兩個財政部門,伍拉那貪腐魁倫幾年前就彈劾過了,可是去年乾隆依然接受伍拉那的貢禮,而且多達十一次,全都是和珅經手。
乾隆甚至同意和珅推出的贖罪銀的建議,由于贖罪銀直入內務府,等于將天下犯罪的官員變成皇帝的財源,這等于間接鼓勵犯罪,貪污不怕,只要有足夠的錢贖罪就行了,所以不是不能貪,而是要多貪。這種事乾隆都做得出來,他是一個眼里不揉沙子,見不得貪腐的皇帝,大概沒什么可信度。
乾隆不加節制的接受天下大員的貢禮,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關于進貢,清朝是有規定的,僅督撫們有進貢之權,作為督撫跟皇帝之間聯絡感情的通道,并不追求價值,而且為了避免給地方造成負擔,還嚴格控制進攻的次數,每年只限于冬至,中秋,還有皇帝生日,才允許進貢,稱之為三節。到了乾隆晚年,在和珅的主持下,這些規矩全都被打破。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直至京中的內廷翰林也開始進貢,乾隆照樣來者不拒,明明知道不和規矩,卻從不糾正。
地方官員們看到了門道,為了討好皇帝,也不管一年三節的限制了。除了三大節,端午、上元節、重陽節,大臣們都踴躍進貢。除此之外,大臣們開動腦筋,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新名目:皇帝出巡,經過地方,大臣迎駕進貢,稱“迎鑾貢”。皇帝每年去熱河避暑,大臣們進貢,稱“木蘭貢”。大臣們進京覲見皇帝,所獻貢品稱“陛見貢”。皇帝提拔加恩,所獻貢品,稱“謝恩貢”……有時,皇帝想要某種東西,又實在沒有借口,就干脆稱“傳辦貢”。
乾隆四十一年東巡,地方官迎鑾貢。不過迎鑾貢,之前僅限于所經過地方的官員,而這一次,湖廣、廣東的巡撫官員們都千里迢迢趕來進獻大批財物,完全不合規矩,乾隆同樣照單全收,還對這些督撫的孝心表示贊許。
而且乾隆索要貢品,已經不像康熙雍正時期,只是象征性的跟地方之間的互動往來,康熙雍正對地方督撫的貢品,往往回上的更多,以示皇帝的恩賜。可乾隆就沒什么顧慮了,索要貢品力求精美。甚至特別囑咐粵海關,讓他們采辦貢禮,不要節省錢。海外的珍珠玳瑁、象牙寶石是一船一船往皇宮里送。但粵海關絕不會出這筆錢,最后還是十三行商人出了。名目叫做幫貢,意思是幫助督撫完成貢禮。
這些情況乾隆不可能不知道,云南因為督撫向下談判貢禮,總督向官員攤牌,官員向商民攤牌,最后全都有最底層的百姓買單,乃至引起了動蕩,最后乾隆下令查辦,云貴總督恒文被抄家,然后發現他上貢給皇帝的貢禮,只是他搜刮的一部分。
乾隆知道這些情況,但知道歸知道,他就是無法克制。
后世有種法,乾隆朝貪腐案多發,根源就在于乾隆自己都貪,造成地方官們假借給乾隆辦貢禮的名義,敲詐勒索。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一個經濟現象,古今中外,所有國家都會有這么一個經濟處于高,貧富差距加大,政府貪污腐敗的階段。
乾隆晚期也是如此,隨著人口到達了中國歷史的端,達到了四億人口后,以此為基礎的農業經濟進入了巔峰,手工業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貧富分化,官員貪腐,這都是正常現象,每一個王朝初期很少出現大的貪腐案,句不好聽的,全國都是窮鬼的時候,貪都貪不到錢。
所以乾隆自己也知道地方官員貪婪,但乾隆不是雍正那樣對這種事情極為關注的人,他是那種隨性寬縱之人,做事情喜歡隨心所欲,頗有些八旗紈绔的祖風,他之所以要懲治伍拉那,只是因為他想立威。
在他讓位之前,他要讓天下督撫看看,他的殺伐果斷!立威完成后,他才宣布要讓位,對天下督撫,果然所有人都表示效忠。畢竟讓位是以后的事情,誰這時候不乖,得想想伍拉那的結局。
天下督撫上書挽留,這也是乾隆要的,他順勢就宣布,他不是不管事了,以后尋常事務由皇帝處理,大事還是要他這個太上皇決斷;如果他下旨要退位,天下督撫紛紛上書稱贊他高風亮節,就讓乾隆沒辦法接話了。天下督撫紛紛上書挽留,就給乾隆繼續抓住權力制造了聲勢。
從這些手段來看,乾隆還是頗有政治手腕的,只是他沒有將心都用在治國理政上面。
周瑯只是有些疑惑,為什么臺灣動蕩成那樣,漳泉福州都被周瑯占了,乾隆還有心思玩這些把戲。
不過周瑯在福建的行動有可能乾隆之前還不知道,根據時間推算,他進入福州后第三天才收到北京的消息,滿清的驛站尚未廢弛,快馬加急,十八天就能從北京將消息送到廣州,到福州時間會更短,算算時間,乾隆公開退位決定的時間,大概是周瑯進攻漳州的時候。
就算周瑯在福建的大行動乾隆并不知情,可臺灣整個都丟失了,乾隆卻能無視,這心也是夠大的。
周瑯發現,他之前有些高看乾隆,也有些看乾隆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