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三節 我大清有的是錢

作者/狂人阿Q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    初彭齡的事情鬧的很大,朝臣議論紛紛,皇帝都知道了。    此時和珅已經從大大小小數千文武官員手里榨出了上千萬銀子,外地官員也聽聞風聲,紛紛掀起了為朝廷募捐的活動,各地商人也被以各種慕名勒索報效。    嘉慶聽到后,勒令停止募捐,乾隆更是大度,不但不要募捐了,還要求退銀,表示朝臣公忠體國,讓人感念,但國朝自有規制,豈能讓臣子都破家。于是勒令和珅,京官按照品級,扣一年的“恩俸”,“飯銀”,外省地方官,扣一年養廉銀。    恩俸、飯銀,是專門給京官設立的補貼,其實跟養廉銀是一個道理,只是名目不同。    京官這筆錢雖然沒有地方官的養廉銀動輒十倍百倍于俸祿那么多,但也相當可觀。    有一個叫做王際華的乾隆早年京官,官職做到了戶部尚書,他喜歡寫日記,后來成了重要史料。他在日記中詳細記述自己的收入,戶部尚書的飯銀一年大概能拿到九千兩。戶部尚書是從一品大員,比他高的一品大員肯定超過一萬。    扣一年飯銀,其實也不少了,幾千名官員,少的一二百兩,多的也有上萬兩,最后退下來,也留下了一百多萬兩銀子。外地官員募捐的更多,他們的養廉銀更為豐厚,總督為13000至20000兩,巡撫為10000至15000兩,布政使為5000至9,000兩,按察使為3000至8444兩。臺灣巡撫劉銘傳的俸祿為155兩銀,養廉銀則達10,000兩銀。臺灣總兵年俸67兩銀,軍事加給144兩銀,養廉銀則為1,500兩銀。至于那些小官,都司全年俸薪、馬干、養廉銀四百四十九兩,千總俸薪、馬干、養廉銀一百九十二兩。    這些地方官的養廉銀最后折算起來,高達數千萬。    對官員來說,一年的額外補貼,其實算不了什么,真正倒霉的是那些商人,一家家被勒令成千上萬的繳納,奉獻的少了,那就是打地方官的臉,父母官一發怒,小商人抖三抖啊,于是全國商賈又貢獻了幾千萬兩。    其中十三行行商貢獻了三百萬兩,鹽商貢獻了兩百萬兩,絲商、瓷商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商人報效加起來,廣東就拿出了一千萬兩;其他富庶地方,比如包括鹽商在內的徽商拿出了一千兩百萬兩,山西晉商拿出了一千五百萬兩,全天下商人在這一波政治壓迫式的募捐中,竟然提供了兩億兩銀子。    當年明末李自成對北京官員動大刑拷掠,最后拷打出來的銀子,有的說六千萬兩,有的說七千萬兩,也又說八千萬兩的,總之不足一億。    對比之下,足見清朝之富庶,比明朝尤甚。    這沒什么奇怪的,后世估計,到乾隆年間,日本、西方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從兩億兩到十億兩都有,較為保守的數字是六億兩,其中明代流入兩億兩,滿清中前期流入四億兩,道光之后鴉片流入,反而開始白銀外流了。    光是滿清時代流入的這四億兩銀子,就大大豐富了中國的白銀儲備,中國沒有完善的資本市場,這些錢絕大多數都在一個個官員、權貴和富商手中,小部分在地主豪族手中,普通老百姓手里往往沒有白銀,平時使用的都是銅錢,白銀對于普通百姓生活來說,購買力太大了,買柴米油鹽可能都找不開。    這些銀子高度集中,也就方便搜刮。明代時候其實也一樣,貧富分化嚴重,財富掌握在富裕階層手中,可明朝皇帝就是榨不出來,這不是明朝文官不愛國,清朝官員也不愛國,關鍵是有一個和珅,關鍵是要找到正確把銀錢榨出來的方法,不是皇帝去苦苦哀求募捐,而是應該像和珅這樣,直接用威脅的方式。你哀求他,無法獲得他的忠誠和支持,把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才能讓他們對你言聽計從,李自成就是這么做的。    周瑯并不知道和珅竟然這么能搜刮,也不知道我大清的銀子竟然這么多,否則他絕對不會心軟讓價。    但他已經很滿意了,從圓明園和頤和園中不斷送來的財寶讓他都迷失了雙眼,那些珍珠寶玉,當裝在一個個箱子里,擺在一起的時候,那種沖擊力,真的很能讓人產生幸福感。    你今天幸福嗎?    我很幸福!    跟和珅達成協議之后,周瑯沒著急,反倒是和珅催著交錢。    和珅急切的希望周瑯撤兵,可圓明園里那些寶貝實在是太多了。    圓明園里到底有多少寶貝,誰都說不清楚,但大致可以估計的來。    道光十五年的時候,曾經清查過宮內及圓明園庫貯物件情況,記錄有一兩重銀錁,共存了569390個,其中宮內存290505個,圓明園存280694個;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玉硯、筆洗等501件,其中宮內存142件,圓明園存337件;頭等瓷爐、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宮內存337件,圓明園存291件……    基本上圓明園里存放的清宮珍寶,跟紫禁城里儲存的差不多,為什么把這么多好東西放在圓明園,那是因為皇帝經常在圓明園居住和辦公。從康熙時代,這個傳統就開始了,清宮《起居注》記載,皇帝每年住在圓明園的時間有時竟然比住在紫禁城的時間多,乾隆曾經有一年在紫禁城住了153天,而在圓明園住了168天,近乎半年的時間都在圓明園里度過,剩下的時間去下江南。    因為皇帝喜歡住在皇家園林勝過住在壓抑的紫禁城,所以皇帝日常起居、處理朝政需要的所有用品,都必須跟紫禁城里一樣,額外備上一份,所以圓明園里的皇家珍寶幾乎跟紫禁城里是一樣多的。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帶走了160萬件清宮珍藏。有人據此推斷,圓明園失落文物應該不下于150萬件。    實際上可能更多,因為溥儀被馮玉祥趕走之前,清宮遭受數次浩劫,八國聯軍進城,即便約束部隊,也不可能秋毫無犯,士兵帶走一兩件紀念品是有傳統的,而當時八國士兵加起來十幾萬人,隨便摸一摸就是數不清的寶貝。另外清朝晚期,從慈禧光緒時代起,宮里的太監宮女就開始盜賣宮中寶物,有些缺錢的妃子也參與其中。李蓮英這樣的大太監,甚至堂而皇之的與人合作在城里開設古董店,專門出售清宮珍品。    經過這些內賊盜賣的珍寶有多少,同樣無法計數。清朝滅亡后,溥儀兄弟倆年幼,又是廢帝,失去了權威,這種倒賣就更加的肆無忌憚起來。溥儀后來回憶說,宮內太監們的盜竊幾乎從沒間斷。他大婚的時候,剛剛行過大婚禮,皇后鳳冠上鑲嵌的珍珠、寶石、玉翠竟然整個換成了贗品。他認為應該整肅內宮,清點庫房,查禁偷盜。然而,計劃還未實施,藏有無數珍寶的建福宮就突然起火,無數珍寶秘籍也都灰飛煙滅。    最后溥儀兄弟倆干脆自己盜竊了起來,因為一些民國官員聲稱,皇宮里的寶貝,應該屬于國家所有。溥儀于是通過大量將珍寶賞賜給他兄弟的方式,將其帶出宮。留下的證據則是“賞溥杰單”和“收到單”等單據,后來被清室善后委員會發現。    故宮在經過如此瘋狂的破壞、盜竊和破壞之后,還能留下160萬件珍寶,可想而知原先的盛況,跟故宮珍寶在一個等級上的圓明園有多少,那是可以想象的。    反正根據財務官的初步統計,他們在圓明園中發現了180萬件珍藏。比后世專家估計的還要多,而且絕大多數珍寶,都所在庫房中,而不是陳設在外面。后世有專家還反對過一百多萬的估計數字,因為他們按照圓明園中房屋面積計算發現,150萬件陳設擺開來,每平米會平均有近十件珍寶。這就是純粹的窮人見識了,有錢人家用的玩意兒,那都是經常換的,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陳設都是不同的,紅樓夢中就經常有這樣的描述。    有個好玩意,整天擺在顯眼的位置,恨不能天天讓人看見,這是小門小戶的作風。    和珅家的東西被抄家的時候,大多數都在庫房,更何況更講究的皇家了。    可以說百分之九十的珍寶都收藏在寶庫中,而且管理的井井有條,一項項記錄在冊,乾隆時代的太監宮女們還沒發展到敢盜竊的地步,所以這些東西竟然一件件都能對得上號。    就這180萬件,還是周瑯軍隊中的財務官沒見過世面,漏掉了很多不會登記,但也能算成珍寶的物品。    比如噴泉里的十二生肖獸首,覺得那就是個建筑,在周瑯不得破壞建筑的命令下,他們懶得去拆,還有皇宮宮門上的門環,黑乎乎的,其實那是銀鋪首(銀鑄獸面活門環),他們以為是鐵的。    另外一些石頭雕像那是最頂尖的能工巧匠雕刻的,他們也不知道是珍寶,那白石塔,是漢白玉的,他們也以為是普通石頭,結果錯失了太多好東西,否則他們能帶走的珍寶,直奔兩百萬去了。    可就這180多萬件,也愁死了人了,來來回回得拉幾百趟,放著讓他們拉,一年都拉不完。幸虧四十多天后,從福建趕來的援助到了,運輸進度大大加快。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营口市| 辽宁省| 营口市| 盐津县| 西贡区| 眉山市| 城固县| 湄潭县| 石门县| 曲阜市| 宜兴市| 宜宾县| 伽师县| 汕尾市| 铜山县| 繁昌县| 中牟县| 山阳县| 伊金霍洛旗| 苗栗县| 淮滨县| 汝南县| 济源市| 于都县| 阿拉善右旗| 岐山县| 林西县| 黔东| 松滋市| 枞阳县| 昌图县| 同心县| 澄江县| 楚雄市| 舞阳县| 松江区| 阳春市| 枞阳县| 碌曲县|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