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外的形勢經過一年多的政治攻勢后,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 得益于滿清從努爾哈赤,更準確來說是從皇太極時期制定的弱化蒙古人的政策,導致在滿清政治中心西遷之后,蒙古草原上并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跟大周對抗。 滿清弱化蒙古的政策,真的是比漢人幾千年來對草原民族無可奈何的策略高明了太多,基本上就那么幾條。 第一是堅持分封制原則,稱之為“廣建諸候分其力”,將蒙古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落,分封為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盟旗。 漠南二十四部,分為六盟四十九旗。漠北喀爾喀部分為四盟八十六旗。駐西寧辦事大臣所屬二十九旗、伊黎將軍所屬十三旗、科布多大臣所屬十九旗;駐扎寧夏理事司員所屬阿拉善霍碩札薩克和碩親王一旗;陜甘總督所屬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札薩克多羅貝勒一旗;黑龍江將軍所屬伊柯明安旗額魯特札薩克頭等臺吉一旗。滿清政府設內札薩克旗四十九旗、外札薩克旗一百五十旗,此外還有“蒙古八旗”、“群旗”、“喇嘛旗”等,把整個蒙古居住地域劃分為二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旗。 對于歸順較晚和歸順態度不太堅定的部落劃分的旗較多,以此來分解和打擊其力量。喀爾喀蒙古分成了八十六旗、青海蒙古分成了許許多多互不統屬的旗,他們各自為政,無法形成統一的政治整體。 編定旗分只是分化蒙古的一個基礎,之后還有大量后手。比如對兵權的控制,滿清不信任的外蒙王公對自己的部眾只有統轄權,而沒有統兵權。漠北喀爾喀部分為四盟八十六旗,旗主、王公都沒有統兵權,各旗兵丁歸駐防大臣、將軍所調遣。漠南二十四部,分為六盟四十九旗。這些歸附較早的蒙古王公,才有兵權,各盟旗可統率本旗兵丁。 控制了兵權后,還控制蒙古人的游動區域。只要蒙古人能自由遷徙,其實也就管制不住了,必然是帶領他們游牧的首領而不是滿清的駐防將軍能管得住他們。所以滿清嚴格限制各旗的游牧,規定蒙古人只能在所居旗境內游牧,不得愈越。清朝建立之初的天聰、康熙到雍正年間一再申令,禁止“越自己所分地界肆行游牧者”違者處以重罰。“王罰馬百匹,札薩克貝勒、貝子、公七十匹,臺吉五十匹。庶人犯者,本身及家產皆罰取,賞給見證人”或王公“罰俸一年”等處罰。 這些禁令使蒙占人困居一隅,各旗之間不能進行經濟交流和相互聯系,把蒙古人緊緊束縛在所居旗境內。就算有某個盟旗造反,也無法串聯起來,很容易被鎮壓。 第二大政策叫做和親原則,并不僅僅是跟蒙古貴族聯姻這么簡單,而是有一整套拉攏打壓的措施,稱之為“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南不封王,是針對漢人的,不管漢人立下多達的功勛,哪怕皇帝親口答應“入南京者王”,曾國藩兄弟也當了王,但蒙古地區可能只是一個小旗主,管著萬把來人,就是一個王爺。聯蒙制漢的權術就在里頭。 北不斷親,一方面是滿清權貴子弟的男女,都不能自主婚姻,而是皇帝統一安排,稱之為指婚,大量跟蒙古貴族聯姻,幾百年下來,統治者蒙古的那些個大大小小的王爺、臺吉都跟北京城里的八旗權貴沾親帶故,哪能有什么反抗的精神。 還推行會盟和年班制度。 《蒙古則律》中規定:“凡內札薩克六盟、喀爾喀四部落各盟長,每屆三年各率所屬會盟一次,清理刑名,編審丁籍。”為征用兵丁做準備。清朝通過會盟監督各盟旗對清廷的忠順程度及軍政組織情況,同時監視各盟旗離心清朝動態。對會盟時不到的王公、臺吉均給子嚴厲處罰,以示警戒。 年班制度規定:“蒙古朝覲,內札薩克分為三班,一年一班,輪流前來。”“喀爾喀四部落汗、王、貝勒、貝子、公、札薩克、臺吉等年班,由院按班俱題,指名咨調,令其來京朝覲。” 蒙古各旗王公每年要輪流到清朝京都朝覲皇帝,清廷以此明確和加強對蒙古的宗主權力,并監視蒙古王公對清廷的忠誠程度,同時清廷還可得到蒙古王公以清廷的忠誠程度,同時清廷還可得到蒙古王公的駝馬錢財。 會盟和年班都打著皇帝關心蒙古王公的旗號,要恩賞他們。可卻大大削弱了蒙古王公的反抗動機,因為這些王公一兩年就能有一次得到皇帝賞賜的機會,總是不向放棄,也就沒有時間去準備叛亂了;尤其是年班制度,定期讓那些王公子弟輪流去北京住上一段日子,名曰覲見和學習。 可這些蒙古王公赴年班期間往往在京城學會荒滛奢侈的生活方式,使其意志消沉,失去斗志。清朝后期,有些蒙古王公滯留京城不歸荒務旗政,肆意把本旗的土地租給漢人開墾,他們留在城里享樂,再也不愿去苦寒之地受苦了。 第三種弱化方式,才是最有名的精神鴉片,大力推行喇嘛教。 滿清一朝在蒙古地區建造了兩千多個喇嘛廟,給予喇嘛優厚的待遇,比如免稅,明朝時候是給予秀才、舉人等有功名的士子免除一定額度的賦稅,可到了清代,對內部是官紳一體納糧,秀才敢抗糧,都是殺頭的買賣。可喇嘛可以免稅,于是想過好日子,就去當喇嘛。 推行喇嘛的同時,嚴禁漢人的書籍流入蒙古,嚴禁蒙古人讀漢書,極力遍地漢人書籍的價值,告訴蒙古人說那都是靡靡之音。其實防備的是,蒙古人學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不臣之心。 蒙古人很窮,可喇嘛廟很富,加上他們能接觸到的思想文化只有喇嘛思想,結果大量窮苦子弟被送入寺廟當喇嘛。據統計,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成年男丁會去當喇嘛。這就造成生育人口大大不足的現象。 滿清統治蒙古兩百多年,最開始蒙古人210多萬人,滿人20萬。等到滿清滅亡的時候,蒙古人170多萬,滿人400萬。而整個中國人口從6000萬增加到了4億。基本上全國就只有蒙古這個被滿清“優待”的民族,人口大幅度下降了。 這些弱化措施,讓大周軍隊很難遇到有組織的蒙古軍隊,他們早就失去了成吉思汗時代的通過百戶、千戶等基層官職帶來的高效組織能力了。于是武裝到牙齒的大周軍隊,遇到的是一個個零散的牧民,他們就是想反抗也反抗不來。 唯一有組織的,就是滿清自己的那些八旗將軍,可這些八旗兵紛紛投降,在懷柔政策下放下武器,享受高官厚祿去了。 周瑯在北京投降的那些蒙八旗中,挑選已經立下過功勞的人馬,充任這些蒙古副都統、都統和將軍等職位,讓他們幫忙招募蒙古騎兵,再由周瑯的正規軍官負責訓練和率領,基層軍官則普遍任用懂蒙漢雙語的蒙八旗子弟充任。 加上整編投降和俘虜的滿蒙騎兵,一年時間組建了三萬騎兵軍。 這些人馬又穩定了大周對內屬蒙古的統治。 現在幾乎整個內蒙都已經落入大周的管轄之中,而且分兵進入空虛的東北,防備蠢蠢欲動的朝鮮人。 結果現在關外的形勢,基本上是東部和東南部歸屬大周,北部和西北部歸屬西清政權,雙方勢力交錯地帶,正是科爾沁及以西地區,于是這里就成了正經的預設戰場。 周瑯對于滿清的反撲并不太擔心,他的軍隊能一路把滿清打出去,就沒有道理會但補助他們的反撲。 武器裝備,訓練水平和后勤補給,全面占優,又是在開闊地帶野戰,他實在是想不出失敗的理由來。 果然科爾沁之戰大勝,七萬多大周馬步兵擊潰十萬清軍,追擊上百里,進入外藩蒙古,直逼庫倫。 草原地區的戰事就是如此的大開大合,給后勤補給帶來了嚴重的挑戰,這就是為什么周瑯組建蒙古騎兵的原因,這些蒙古騎兵的給養需求比大周正規步兵要低得多。 這次作戰也證明了蒙古人的忠誠,在大周軍官的率領下,他們可以跟滿清八旗進行騎兵對沖,這是新的戰法,對方只喜歡迂回騷擾,但在騎術上雙方水平一致,結果騷擾多次被人攔腰擊潰。 這些蒙古人的表現,讓周瑯頗為放心,誰說只有漢人喜歡當漢奸,這是管理好不好。印度人被英國人組織起來,還不是要為英國人賣命。明朝招募的蒙古仆從軍,不也照樣征討北元,打他們的皇帝! 就在周瑯放心下來,靜等茍全帶領這些馬步兵混合部隊,能給他帶來好消息,奪取庫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八旗將軍駐地,將滿清的統治機構全部摧毀,取而代之,將滿清勢力逼入新疆一隅的時候。 突然傳來茍全大敗的消息。 戰敗不是因為不下的反叛,竟然是被敵人正面擊潰,茍全三個主力軍被正面打的崩潰,損失過半,殘兵敗將十不余一,茍全本人都被人生俘。 這真是起兵以來從未有過的大敗,周瑯反復確認消息的準確性,他很希望這是一個假消息,是弄錯了,甚至是軍隊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可惜再三確認,茍全確實敗了,敗的很慘,本人被俘。 最終的戰報出來后,大家才明白,擊潰茍全的軍隊,并不是清軍,清軍只是誘餌,正面擊潰他們的,是俄軍,沙皇的軍隊! 如果說沙皇的軍隊比周瑯現在的軍隊要強,周瑯能夠接受,可如果說強這么多,周瑯無法接受。 因為戰報中記述,俄軍只有兩萬,跟茍全三萬主力對壘,幾乎殲滅茍全部,這已經不是以少勝多,而是以少滅多了。 難道自己用西方軍隊的方式組建起來的軍隊,在面對真正的西方軍隊的時候,如此不堪一擊嗎? 這讓周瑯大受打擊,決定一定要撈回這個場子!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