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ontent"> 一個科學家竟然能想出這樣的辦法,既讓朝鮮不敢亂動,又名正言順地占了濟州島,只能讓朱由校感嘆,聰明人不管在哪方面都能做到極致呀。 這個提議讓其它人都交口稱贊(當然,姚思仁是不會出聲的),大家又將此計補充了一番,然后就派人將此決議以內(nèi)閣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袁可立,讓他先和朝鮮人交涉此事。 袁可立接信后,心中其實是不大同意的,但沒辦法,只好照辦。而這時朝鮮使團還被他拒絕在廟島的水城門外,袁可立讓人傳他們進來。 朝鮮使團升自東階再拜,向袁可立呈申文,也就是遞交國書。袁可立問道:“你國舊王在否?” 使者答道:”在矣。“ ”其有子否?“ 答曰:“有一子。” 問曰:”在哪里?“ 答曰:”在同一處。“ 問曰:“聞舊王三月十三日已死云,是乎?” 答曰:”無此理。“ 問曰:“十三日動兵云是耶,抑舊君自退耶?” 答曰:“其失德,詳在申文中,老爺見之則可以詳悉矣。一國大臣民,不謀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權署國事,命人歸,從容正位,豈有動兵之事乎?” 問曰:“你國定乎?” 答曰:“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有何不定之事乎?且總鎮(zhèn)毛駐扎敝邦,如有可疑之端,則豈有掩護邦,欺瞞朝廷之理哉!” 袁可立這才面色稍雯,于是提出條件:“舊國王不可加害之,然恐有人欲立功而害者,則不利于你國。故子有旨,將舊國王及其子放諸濟州島,由明軍看守可也。” 使者大喜,這就表示大明朝廷已經(jīng)認可了這次王位更替事實,于是道:”謝朝大恩,然有事要稟軍門,濟州已被海盜竊居,我軍羸弱,乞朝廷發(fā)兵奪之。以為監(jiān)禁之所。“ 對于朝鮮來,一區(qū)區(qū)島,特產(chǎn)也不豐富,如果能換來大明朝廷對新君的承認,怎么看都是劃得來的。 袁可立將會使者情況寫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老人對朝中大臣的作法頗有微詞,覺得是大臣們誘導皇帝,訂下了這個不大符合道義的計策,卻不知道是皇帝改變了大臣們的思維方式。 朱由校接到奏折后,沒有立刻出兵,一直等到朝鮮王送來請求出兵的申文后,才命令滿桂帶領獨立旅三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前往泉州。 獨立旅到了泉州后,換乘張千方的海船,并四艘福船來到濟州島。海盜一看到明軍的旗號,立刻揚帆而去,未交一兵,濟州島已經(jīng)易手。 滿桂上島后,原朝鮮官員帶著手下前來拜見,大聲哭訴自己奮力抵抗卻無力回的悲苦,并請上國大人入衙門休息,滿桂不想和他們啰嗦,派手下的軍需官去安撫他們,自己要勘查整個島的地形,做好長駐的準備。 而原來被海盜擄來的犯人們,則被近衛(wèi)軍士兵告知,一切照舊,三年內(nèi)不得離島,但現(xiàn)在這座島已經(jīng)是大明的了,可以永遠居住下去。 軍需官會見朝鮮官員時,宣布了朝鮮王室的決定,此島由明軍管理,專門為了監(jiān)禁前王光海君一家,如果愿意回朝鮮的,可以自行離去,不愿意回朝鮮的,可以依舊在這里擔任官職,士兵則可以轉為民戶,并能接家人上島成為永駐居民。 大多數(shù)朝鮮官員和士兵都留了下來,濟州島變成了大明登萊巡撫下屬的一個直隸州,就叫濟州,馬士英暫時任知州,原有兩縣廢除,整個島暫時實行軍隊管制。 張千方的船不斷地將糧食,彈藥等物資運到濟州,而滿桂則帶領士兵進行島嶼作戰(zhàn)的訓練,因為這里島多,所以倒是一個合適的進攻日本前的練兵之所。 而氣漸漸熱了起來,正好可以讓不習水性的士兵們熟悉一下,雖然不至于能熟習水性,至少先適應下海上氣的變化無常,對海水的情況有個基本的了解,萬一戰(zhàn)斗中落水至少知道如何自救或者等待救援。 濟州島共有四個港口,在每個港口明軍都修建了炮臺,架上了兵器局研制的守城炮。這種炮就是傳中的三十斤炮,因為有炮臺到海面的落差,所以最大攻擊距離可以達到兩里,守住了這四個港口,整個島基本上就可以是安然無恙了。 而朱由校聽聞此地的柑橘質(zhì)量很好以后,命令在這個島上只要是不適合于開墾為田地的地方,都要盡可能地種上柑橘。不過島上人數(shù)終究太少,所以還有大片的荒地等著人來開墾,更不用山地了。 而等炮臺修筑好以后,濟州就只需要布置少量士兵即可對付入侵的敵人。這時,朝鮮也把光海君和他的兒子李祬送到了濟州。 光海君本來已經(jīng)被朝鮮人用石灰燒瞎雙目,流放于江華島的喬桐,而世子李祬也被流放到江華島,歷史上的他曾經(jīng)想挖地道逃出去,被李倧賜自盡而死。現(xiàn)在他的地道計劃還沒有實施,所以逃得一死。 馬士英命在原濟州牧衙門給他們倆人翻修了極為華麗的住所,并將他們尚存的妻妾從朝鮮接了過來,讓他們過起了奢華的生活,反正所有的供應都是由朝鮮提供的。 顏思齊的造反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松浦信貞每都在催他早日發(fā)動,總被他以還沒有準備好為由而婉拒,信貞不停地在原來答應的賞賜基礎上加碼,想用這個來打動顏思齊,卻不知道顏思齊正在等獨立旅整訓完畢。 啟三年八月,顏思齊和楊生,陳衷紀(漳州海澄人)、鄭芝龍等二十八人于平戶拜盟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時”,眾推思齊為盟主。張千方則沒有參與到其中,明面上的原因是楊生是他舅舅,不能亂了輩分。 結盟之前,顏思齊已經(jīng)把自己接受大明朝廷封賞的事明了,并言明如果不愿意接受朝廷管轄的依然是好朋友,但結果眾人都愿意加入到東海水軍中來,因為加入海軍后,朝廷又不直接管他們,象這樣自由度高而出事又有后臺罩著的事,又有誰不愿意干呢? 各種求,謝謝支持!歷史上象鄭芝龍其實也是愿意被招安的,有國家做后盾的事,鮮有不愿意干的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