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者,國之大器也。
士,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于貧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
于周初,士為奴隸制度下的一種階級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于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在春秋戰國,這種現象更為普遍,甚至形成了一股風潮,當時稱之為:養士。
在當時,只要是自認為有才華之人,便能夠稱之為士族。
他們出自于民間,依附于貴族,向往于朝野。
為了自身所學的那身抱負,不畏艱阻,舍棄一切。
或施展才華拜為君所用,或懷才不遇遁入民間。
至如今,東漢。
士者已經發展成為一國之中不可或缺,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士族,更是取代了西周戰國時期的卿大夫,成為了如今新一代的貴族。
自古以來,于國于民,都少不了士者的管理。
參與朝政,治理一方,這些更是少不得士者的身影。
是為,國之大器。
士,更多的是一種精神。
提出“士“的理論標準的是孔子。《論語·子路》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這就是說,只要嚴于律己、忠君愛國的人就能稱為“士“。“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時基本上是重疊的,若細分,則“士“的德行修養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說“士“是有志于成為“君子“的人。
這個說法,從漢代的董仲舒說服當時的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后,便是成為了主流。
嚴于律己、忠君愛國,方為士。
孔子的學說鼓勵知識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參與政治,來報效君王和國家。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還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貴族推薦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才進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選拔為官員就很常見。考試不是必須的。
這個學說自然是好的,但制度的不完整卻也是會帶來不少的缺陷。
最為明顯的,便就是這個舉薦機制。
若為明主明君,推薦的自然也必會是一些有真材實料之人。
但若不是,則難免會造成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
同流合污。
以及。
門閥勢力。
門生、故吏為了利祿,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大官僚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這便就造成了門閥勢力的形成。
如今的東漢的士大夫中,便是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
所謂門閥大族,就是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具有這些特征的家族。
東漢時期選士首先看族姓閥閱,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征辟中照例得到優先。門閥大族是大地主中長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當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們聯結、周旋。
如今把持朝政的宦官勢力,雖敢肆意屠殺清流黨人,但對于這些門閥士族,卻是要禮讓三分。
而這些門閥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勢力更是具有壟斷性,實際上是為統治了這些州郡,可說為是圈地為王。
在并州,自然是沒有這樣的大士族。
而并州刺史朱淑,更是貧寒出生,朱淑初被舉為孝廉,得地方官征辟舉薦,從一文書,一步一步憑借著自身能力上升到了一州刺史的地位。
是為真正的貧寒士人。
也是,郝月眼中,真正的士人。
值得的尊敬。
晉陽城的此景,讓郝月不得不對朱淑頗為尊敬。
也是對于這樣的天下,十分向往。
晉陽城清晨的這份場景,讓他看到了前世的一些模樣。
一大清早外出晨跑,周遭三三兩兩的行人,或是一樣早起鍛煉,或是打著哈欠前去上班,路邊準備著的大小攤點,更是忙個不停。
安靜,祥和,充足。
這,是郝月想看到的天下。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