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帳中哪個不是河北俊杰,哪個不是學腹?jié)M車,但在袁紹的縱容下,卻偏偏生出了一個謀士不該有的對權(quán)利地位的渴望。Ww W. X『S⒉②2.COM甚至為了抵擋政治對手的進攻,而不得不與他人結(jié)成一個共同利益的同盟。
田豐與沮授如是,審配與逢紀也如是。
反而這些謀士,更多的卻是為了確保自己在袁紹身前的話語權(quán)與地位,而爭斗不休。倘若袁紹能夠有曹操那種霸道的君主氣度,駕馭河北俊杰同心協(xié)力,放眼天下,也沒有幾人能比之過他。
正如曹操所言,河北義士何其多,倘若能善用,何人敢正視?
兩個君主,兩種不同的馭下手段,卻在另外一個時空,成了致命的差距。袁紹卻偏偏選取了太平時代所用的手段,而他看了這個亂世所需要的決心。
袁紹少果斷,就在三個重要謀臣面紅耳赤的爭論中,左右搖擺,沮授雖然鄙夷這般爭強之心,正欲出言,卻聽田豐一聲低語,“……倘若我有意攻伐冀州,兵不過萬,則必然先破邯鄲,向東直奪信都,巨鹿,廣宗三城,將冀州糧倉盡數(shù)喔于手中。再出壺關(guān),增兵趙國,于做防范!進可攻,退可守!”
“恩?元皓所言……”沮授卻沒有聽的仔細,這才疑惑低聲細語問道。
“你看……軍情所,分明便是并州軍出魏郡,而直入朝歌,放棄了冀州中間大片肥沃良田,卻依山進軍,奪我邊疆靠山之地。不僅毫無所得,反將戰(zhàn)線拉開狹長,殊為不智!”田豐了頭,攤開手心,虛畫其了一個簡易的戰(zhàn)略地圖,對一旁沮授道。
沮授自然不是愚鈍之人,看著田豐所畫,腦中閃過一絲靈光,卻反而讓他瞠目結(jié)舌,“莫非……莫非……并州軍之意,根本不在我冀州,反而是……?”
“以我所料不差,當是河內(nèi)無疑!而衛(wèi)寧所出之軍,必然是欲襲曹操大軍身后!”田豐卻也有些驚詫,半晌回過頭來卻又皺眉道,“但其軍所向,又向鄴城所動,卻又恐怕不單單是為了襲擊河內(nèi)……這邊有些奇怪……”
兩人對視一眼,分明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了疑惑。
幾乎在同時,兩人都閃過一絲驚愕,脫口而出,“好個一石三鳥的險計!出此計之人,當真是膽大包天!”
而袁紹一直徘徊在郭圖,審配,逢紀三人的爭吵之中,猶豫不決,驀然聽的田豐與沮授驚呼之聲,這才瞥過頭來,見兩人在那交頭接耳,臉色頗為不喜,“元皓,公與!你二人為何如此驚嘆!?”
另外三人見袁紹問,這才停住爭吵,瞥頭看向田豐與沮授兩人。
沮授收拾了一下心情,這才踏前一步,道,“主公!我與元皓先生,正是推敲并州軍意圖,所以驚嘆……”
“哦?兩位先生可有料敵先機?唔……本公正為進軍還是退兵煩惱,不知兩位先生可有交我?”袁紹眉頭一挑,好奇道。
“主公!某以為,主公當起全軍,全力攻打公孫瓚,即便不能滅其全軍,也必然要損其無力南下!”沮授看了田豐一眼,這才回頭堅定回道。
“為何?”袁紹了頭,又道。
“衛(wèi)寧出兵一萬,非東進取廣宗,信都,卻是南下破魏郡,朝歌,若我與元皓先生所料不差,此軍出奇非屬于我冀州,反而是為了……襲兗州曹操之后!河內(nèi)!”沮授當即回話道。
“哼……笑話!楊奉囚衛(wèi)寧親眷,天下皆知,君逼其反,衛(wèi)寧又如何肯去救楊奉?就算衛(wèi)寧欲救楊奉而伐曹,如今衛(wèi)寧元氣大傷,兵疲糧乏,既然要南下,卻為何要犯我邊境,惹我冀州雄兵?兩面豎敵,這般不智,何人肯為?”審配冷笑一聲,當即接口道。
“倘若衛(wèi)寧只欲討伐曹操,那固然是不會惹怒主公,但……倘若其害怕我軍平定幽州,再揮師西進則另當別論了!”沮授同樣回以一不屑冷笑,目視袁紹炯炯有神道,“此軍破魏郡,而襲朝歌,去兵鋒漸移,向鄴城而來,分明便是要騷擾我軍之后,使我軍不得全力北伐,擾我心神!而我軍既然不能全力相戰(zhàn),公孫瓚征幽州全軍相抗,則使任丘之戰(zhàn),遙遙對峙,難在短時間內(nèi)分出勝負!我軍與公孫瓚難分勝負,則并州大安!”
頓了頓,沮授又道,“同樣……鄴城多糧,想必,衛(wèi)寧便是坐定打算,以鄴城之糧秣填補軍用,而解晉陽缺糧燃眉之急!倘若衛(wèi)寧能驅(qū)走曹操,再得河東,我軍與公孫瓚持久相耗,此消彼長,我軍日后要入并州,難矣!此為一石三鳥之計,雖兇,卻是妙棋!最妙,便是衛(wèi)寧不過用這區(qū)區(qū)一萬人馬,便能換取大量糧秣,甚至未來生存的空間與戰(zhàn)機!”
就在沮授話閉之時,田豐當即出列高聲道,“還請主公催促全軍鼓足軍勇,先平公孫!”
袁紹也頗為驚駭,如此來,冀州軍無論如何,都反而落在了下風之處。
袁紹焦躁的來回踱步,半晌才道,“我意以文丑為大將,分兵一路,驅(qū)賊出境,再以全軍齊心北伐,如何?”
“不凝力而破敵,反分兵而弱己身……唉!如此,正中那出計策之人下懷啊!”田豐大嘆,慌忙出聲勸道。
田豐這樣話,分明便是袁紹計謀不智,袁紹臉色霎時陰沉起來,逢紀見機到來,當即道,“某以為主公所言甚是!文丑將軍勇冠三軍,要平一賊,定是輕而易舉!”
袁紹這才臉色稍稍緩和,再看田豐又要勸道,不由大手一揮,“我意已絕,勿需多言!”
不出曹操所料,在沒有任何嚴令措辭,沒有一兵一卒的增援,區(qū)區(qū)兩個字的書帛,足夠讓夏侯淵明白了曹操的心意。
相對著徐榮咄咄逼人的進攻,夏侯淵也終于提起了足夠的干勁,將端氏南下的道路擋得水泄不通。
雖然傷亡慘重,而營盤也顯得搖搖欲墜,可夏侯淵也不得不咬緊牙關(guān)死死擋住徐榮的進攻。
而隨著時間的漸漸推移,局勢顯然便從當初的惡劣情況下,漸漸有所好轉(zhuǎn)。
缺糧,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大忌。多少名將折戟在這上面,糧草的充裕與否作為一場戰(zhàn)役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徐榮如何韜略過人,也不得不在缺糧之上,低下高傲的頭顱。
曹操能夠以夏侯淵阻擋端氏與安邑之間的道路,卻正是敏銳的眼光,看透了這致命性的弱。
信任終究是需要建立在長時間的合作關(guān)系與共同利益之下,徐榮的初來乍到,并能使陳宮放下心來,而徐榮作為投案狀也不得不接受糧草被安邑方面控制的事實。
卻偏偏因為這樣一個不得不為的東西,使得徐榮空有一身將才,而無處揮,曹軍的避而不戰(zhàn),固守截斷兩城之路,恰好便是打在了要害之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來驍勇善戰(zhàn)的涼州兵團斗志終于開始緩緩的潰散,而還不至于出現(xiàn)逃兵的原因,也不過是因為徐榮那百戰(zhàn)不殆留下的巨大聲望而已。
而到了這般田地,徐榮自然也不甘坐以待斃,一方面加緊催促士卒不惜一切代價沖破夏侯淵的封鎖,另一方面卻終究開始為自己未來的道路開始了謀劃。
退兵平陽固然可以退避一時,但缺少糧秣,卻也并非長久之計。自董卓滅亡以后,徐榮一身將才,數(shù)被掣肘,難有所為,不得不這是他的悲哀。
而在關(guān)中,還有李槯郭汜等候他自投羅網(wǎng),定然是不能西進,在東方,所有諸侯皆對他們這些涼州舊部異常仇恨,想要尋找一塊容身之所更是困難。尤其在這山東之地,遍地烽煙四起的情況下,更為兇險。
本以為投靠楊奉,能夠暫時得一處安穩(wěn)之所,卻不料,反而陷入了兇險之局。而擺放在徐榮面前的,似乎也只能再屈辱的投靠另外一名諸侯了。
在戰(zhàn)死與投降的徘徊之中,徐榮顯然充滿了不甘。他不怕戰(zhàn)死,甚至這一直都是他的夙愿,可他卻必須要為自己手下的兩萬信任他跟隨他的兒郎負責,為他們的未來謀取一個平安的道路。
但這必然要他背負起,再降的恥辱。
卻就在這個時候,徐榮幾乎就要放下自己最后的驕傲的同時,來自北方的探子帶來一個讓他驚愕卻又在意料之中的消息。
晉陽衛(wèi)寧起兵三萬,以黃忠為先鋒,南下河東。先趁虛進駐平陽,再破臨汾,如今距離端氏已近在咫尺。
而衛(wèi)寧南下打的旗號,赫然便是驅(qū)逐曹操,拱衛(wèi)河東!
不得不,這個旗號還真讓徐榮頗為覺得諷刺,自己鎮(zhèn)守平陽,不正是為了防范這個不尊號令的“逆賊”嗎?
不提他暫時的容身之所平陽,已經(jīng)被他人所得,衛(wèi)寧南下,卻讓徐榮也看到了另外一條道路。
楊奉病弱,幾乎馬上就會掛掉。陳宮毫無根基,倘若楊奉身死,必然難服眾望,本來倘若曹操入主河東,投奔他或是不二之選,但如今衛(wèi)寧的介入,似乎讓他看到了另外一條道路。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