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我向一葉先生抱拳說:“還請先生明示。”
一葉笑說:“其實說來也沒多難,這女人到這里來,說的是我華夏大地再無懂茶之人。說茶之一道,由唐宋傳去東洋后,華夏就再無人繼承了。華夏有的只是明清時的飲茶之法。”
我稍顯不解。
一葉說:“茶為重禮。古法多分兩種,一種為吃茶,即將輾碎的茶沫,打開泡水來吃。二為煮茶,即用火工來煮。而這兩種方法中,只有煮茶才最能體現茶道精神。”
“但明初立時,有位皇上覺得這煮茶法過于復雜,不如泡茶法來的簡便。于是,煮茶就在民間漸漸的消失了。”
一葉先生講到這兒笑說:“其實煮茶也好。泡茶也罷。方法倒在其次,手段也在其次,過程也在其次。重要的是領一個心,一個念。”
“東洋女人說的是我華夏大地,再無精通茶道之人,所以她先給這附近一所敬老院捐了一筆錢,后又跪在我的門前,求我跟她一起去東洋。”
“這女人禮在先,又捐了錢,做了件善事。我沒辦法拒絕。也沒辦法跟她走。正好,你過來了。你來之后,你要讓她看到,除了我之外,還有人精通真正茶之道。她知道了這個,就會離開此地了。”
我聽罷笑說:“一葉先生的意思是要讓她知道。除了您之外,還有人精通茶道。而有了第二人,就不排除第三人。有第三人,就會有第四人。所以,她也無需把事情做死,一定跪在您的門前求您了。”
一葉說:“正是這個道理。”
我點了點頭,復又笑說:“可是先生啊,我只會打拳,不會泡茶,可否。讓我道侶代勞呢”
我指的是葉凝。
茶道上,葉凝研究的可比我深,什么韓信點兵,什么蜻蜓三點水等等。
她這個擺弄的特別明白。
不想一葉先生卻說:“不妥,我這泡法,是道,非藝。道,重的是一個大巧若拙,不露痕跡,輕形式,而重一個心念。”
“這里面要有一個心法領著。”
“華夏諸術,有膚淺的形式之術,也有讓人拍案叫絕的高深之術,術高低之分,全在于心。低術,走的就是一個形式。比如做菜,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工藝,一樣的火候,一樣的鏟,一樣的動作,時間。可若分了人來炒,菜的味道仍舊是不一樣。”
“你可知這是為什么”
我說:“走心。”
一葉先生點頭說:“走心分幾種,一種是已經成了自然,不用去領會,信手拈來,自然就是那個心念。一種是需要點撥,點撥之后,就領上那道心,接上那個念了。”
“關先生,你就是需要點撥的那個人。”
我鄭重:“關某愿聽前輩的點撥。”
不想一葉先生這時卻笑了:“不急,不急,既然你答應了,我讓小晴告訴那人就是了。”
“小晴啊,你告訴門外那女人,就說七天后,在這山上的xx巖,有人要與她斗茶。既是斗茶,就要請裁判,這個裁判的人選,我們選龍巖先生了。”
莫莫這時湊上來問:“現父,龍巖先生跟你一向不對付,去年因為那兩棵野茶樹,他不是還說要跟你打的嗎”
一葉先生搖頭笑了笑:“都是好茶之人,為幾棵茶樹爭來爭去,這都是常見的事。但大是大非面前,茶湯優劣好壞上,這個龍巖先生絕對不會說假話。”
葉凝問:“前輩,可那個女人,她就不會讓自已人做什么手腳,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嗎”
一葉:“得分什么事兒,茶,棋,書,畫,僧,撲,武,劍,這是東洋上流社會一向推崇和傳統的東西。茶是茶道。棋是圍棋,書自然是書法,畫是繪畫藝術,僧是東洋僧人,撲是相撲之技,武是空手道外加不同流派的搏擊術,又稱武士道。劍專指的是劍道。”
“幾上諸般,都是東洋學自我唐宋鼎盛時期的道門精髓。到了現代,東洋對外,于民,于百姓推行的是西方生活方式。但上層貴族,社會精英,他們仍舊沿襲繼承著我說的這幾樣東西。且他們對外宣稱,這些技藝在我國內已不復存在。且他們也說了,他們會的這些東西,與我大唐,大宋毫無半分的關系。”
“所以,這一點上,他們不會說假話。輸了就是輸了,贏就是贏。”
一葉先生說完復又講:“茶只是一個引子,目地是讓你搭上這個因緣。往后怎么行事,做事,你就隨緣而動吧。”
我抱拳:“多謝前輩指點。”
一葉笑:“不敢當,這話,我真的不敢當。”
講過之后,一葉先生說:“先就這樣,安頓下來吧。七天后,我們就在這山上的xx巖斗上一回茶。”
就這樣,我們一行人便在一葉先生的小屋子里住下來了。
隨后的七天時間里,一葉先生只是跟我講了這茶采摘,到最終加工結束的每一道工序。這里面的道道工序都傾注了茶人的心血。每一道都有很大的講究,除外這里還涉及到了制茶的火候學問,等等很多的東西。
除了講這些,再就是品茶了。
巖茶的幾十個品種,從常見的大紅袍,鐵羅漢,水仙,肉桂,瓜子金,等等很多,在一葉先生的帶領下,眾人品了一個遍。
喝茶也有講究,初手喝的是茶的香氣,口感,中手喝的是韻味,山氣,土木之氣。高手喝的是靈,制茶師父的靈氣,茶樹的靈氣,那一片山,一片地的靈氣。
我在一葉先生的指導下,從嘗了一口茶喝出香味,到最后,品一茶,就能看到制茶人的模樣兒,知道他的脾氣性情,乃至身高,等等的一切。
到最后,我通過喝一口白開水,然后看到這水生成的環境,地穴空間的大小,溫度,巖石的結構之后。我明白,一葉先生又送了我一樣神通本事。
味覺,為六識之一。
六識,便是生魂體現的種種識覺。
生魂代表了身體,身體通過識覺來分辨一些事物。
神通代表了認知事物的層次。
無論哪一個行業,其實都有這神通。比如一個喜歡貓,并愛養貓的人,他做了一輩子的鏟屎官,服侍過不同品種的喵星人。那么他就有一個神通。只要一打眼,看一眼這個貓,就知道對方想干什么,需要什么,這是什么貓,什么品種,幾歲,公母,產自哪里,性情如何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全都知道。
而這些是附在物體上的顯信息。
即通過一些顯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就完全能掌握的東西。
還有一種叫潛信息。
道家人,能讀到這潛信息,能看到一只貓具體接觸過什么樣的人,它在什么樣的環境居住過,它的父母是什么樣的,多大,健在否,等等一切皆能讀出來。
放到器物上也是一樣。
我身上原本有這本事,只是我不知道怎么來用。如今遇到了一葉先生,我知道這本事怎么用了。
先識外物,通過觸碰一塊巖石,握著一把土壤,來解讀這巖石,土壤里包裹的信息。再對著觀山,觀樹。看花草樹木是悲是喜
如此熟練了四天后,第五天,一葉先生在后院給我安排了一間靜室。他告訴我該打坐了。
這次的打坐卻又有很大不同。
一葉先生問我,平時打坐,坐的都是些什么。
我告訴他,學的這一門很雜,沒有固定的派系,只是一開始有個天地的回向。到后來,功夫深了,就又坐非想非非想的那一念。
目前呢,倒是也能坐住那一念。
大概的境界,就是這樣吧。
一葉先生告訴我,我能坐住非想非非想的那一念確實是非常的厲害。可是,我這一念無根,無根的話,坐住了,也無法盜取元炁。
修道二字。陰符經講的好,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盜字。人活在世間,有日常的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消耗的過程。想長生久視,想肉身成圣。盜元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否則,古往今來,尤其民國時期,那會兒有很多的武術家。但這些武術家的壽命都很短。原因何在就是一個不懂盜元炁。
而打的過程,卻是一個爆發元炁的過程。
無論接引外力也好,還是發的本力也罷,最終打的就是一個元炁。
我如果想盜元炁,這靜坐功夫,還得從根上來修。
于是,他教了我搭鵲橋。
搭上了后,可以口生津液,那個叫金津玉液,它是比什么大補藥都要好的靈丹。
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龍虎合抱印。
即手上要結一個印訣。
這些做好了以后,第三步就是六根大定。
何為六根大定,六根講的就是六識,要求六識不動,不因外,因內而動。
要一下子定在那里,仿佛一根釘。頭頂有柄錘,坐下來,錘一落,人就要定住不動了。不僅身不動,心等等一切都不要動。
做了這一步后。第四步就是個合。
合上天地。
與天地合,首要一點就是要舍去一個我,要求無我才行。
有了我執的念,永遠沒辦法合入天地。
將心中的我執斬去了之后,天地自然就合進來了。
但這個過程的初步階段,要有人護法才行,無人護法,外邪容易侵入,到時合上來的很可能是一道外邪,而不是所謂的天地了。
只不過,這是相對身上沒有任何功夫的普通人而言的了,類似我們這些武者身上陽烈之氣高的嚇人,休說一般外邪,就算修成大氣候的東西,都不敢接近我身體方圓百米的區域。
合上天地,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做,不要有什么導引,觀想的念頭。
要等,等到一陽生。
天地在子時,會生就一陽。
而我的身體在此與天地相合,所以,我就竊得了這一縷真陽。
真陽生出來后。心里會有一種沖動的感覺,要把握住這一縷感覺,讓其處于似動,非動之間。一動一靜之間。這樣,再調到非想非非想,一念將生不生的狀態。
我那個非想,非非想的功夫,就接上根了。
接上了根,元炁自然連綿不絕。
龍虎自然,合濟永順。
一葉先生告訴我,這是道家的不傳之秘。
很多所謂的周天,等等一切,都是以此為基礎的。
而我得了這元炁,下一步就要意守丹田,尋微,攝微,去找尋身體最細微的一個點,掌握它,再以這個點為基礎,一個點,一個點的證。
意守丹田,守的其實是一個極小,極小的點。若用我知道的物理學術語,那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夸克,電子,粒子,或者是比夸克還要小的單位。要找到那個單位,守住它。了解它的全部。這樣,再一個點,一個點的證。
證過了全身,便是一個大周天功的過程。
一葉先生的話是,這個過程,講的如此。實際做起來,卻又極其簡單。而說其簡單,卻又是極難。
簡單是講,這過程無需人做什么,無需導引。
守住了一個點,有了結果,就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整個過程中,最怕的就是所謂導引之術。導引之術是動功,不是靜功。
因為把動功當成靜功來修,從而走火入魔,又或攀上邪道,魔道的人,古往今來真的是數不勝數。
六根大定是修的基礎。
導引,就動了心識了。
就違背六根大定的基礎了,所以,打坐,守丹田也要似守非守的守,不要用意,用意多了,便動了六根。一動六根,修的就不是道,是魔了。
周天功也是如此,并非要人去遍體的導引,無非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關鍵是那個一生出來,才會有后面的東西。
丹田守出來,守出那個細微,其余的細微之物,一一自然而開。
一葉先生最后告訴我,這一靜功的法門對很多修道人來講,是最安全,同樣也是獲益最大的法門。但同樣,這也是最難的法門。
好在我有了無數基礎。
否則,若我以普通人的方式起步來修的話,沒有五到六年的底子,根本合不進天地。更不用提接到一陽生了。
其余諸法,雖然便利,但卻是兇機層層。
稍有一個不小心,就跌入萬劫不復之地,瘋了都是輕的,重的直接就化成魔了。
“世道沒落,人心不古,天地之間,鬼物橫行啊。”
一葉先生望著晚間升起的云霧,喃喃自語說著。
我看著先生問他:“這話又是何解”
一葉先生說:“世人重德,重文,重禮,意趣所向高雅,鬼物也不敢到處橫行。可是現在,人心墮落,萬物不歸其位。貓狗之命,貴于人。人命賤于犬狗。綱倫不在,視邪為樂,視惡為歡,男不守英武擔當之男道。女不守賢慧德順之婦道。陰陽不分,混濁不清,是為五濁惡世之時。”
“不過還好,世間總是不缺大德之人。五濁惡世,誓先入,誓先入啊。”
一葉先生朝我玩味一笑,伸手輕輕拍拍我的肩,轉身飄然就走了。
我呆了一呆,忽然起起一個問題,揚聲問一葉先生說:“先生,若我按你說的法子打坐,這入靜之法,又該如何呢”
遠處,一葉先生高聲頌說:“君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耳聽這一首小詩。
我心忽然明白了。
領的就是秋月一念。碧空皎潔,無物比倫
我按一葉先生說的法子,在這簡陋的木屋靜室內盤腿端坐。心念秋月當空一念,人唰的一下,就定下來了。
六根大定之后,除去我執,我身非我,我身非他人,我無身,無念,無意,無想,一切皆無,我便是空,空無一物,卻又可容納天地。
良久,良久。
不知何時,忽地一道烈陽般的力量在丹田生起來了。
一時間,心中各種沖動出現。尤其以男女之欲最為重。此時,便要守了,守了這一欲,將求,將不求。守得住,便守住了這天地生就的一陽。守不住,便是空勞一場。
念念回向丹田,意似守非守那一縷真陽,似歸非歸,那一抹極細微之物。
許久之后,身忽然生莫明之快意。
難以形容,難以表達
巨大的如海浪一般的快意,轟轟烈烈,一波接著一波。
但心卻不可沉淪于此,仍舊要定,要舍了這快意。否則,亦是入魔。
斬去這般快意后,又定了下去。
不久,丹田深層的一處細微漸漸活絡了。
當晚的修行,到這里就結束了。
我沒有達到一生二,二生三的周天之功。
但我卻體會到了道家至高靜功的東西,我也真正采到了元炁。
睜開眼,結束修行的時候,我耳聽著四周的蟲鳴音,拿過身邊手表,對著看了一眼。我驚訝地發現,時間僅僅過去了五分鐘。
剛好處于子時尾的一個階段。
五分鐘,只有五分鐘。可我感覺卻像是過了很久,很久一般。
我品味打座過程,末了我發現,打坐同站樁一樣,不求時間的多少。
站樁,行樁,皆是動功。求的是那一縷體悟,要活動開,腰胯,四肢,關節,筋腱,等等的一切都要活開,達到那個架子的標準,這就夠了。
靜功也是如此,除非是出陽神,練陽神,否則坐再久也沒有用。接到一陽,合上身定住,化開。采得了天地元炁,這便夠了。
此后一連數天,我白天跟大家一起行樁,習拳。
晚上,獨坐,采元炁。
臨到斗茶前一天晚上,我對一葉先生說,這茶道,我還沒有學呢。
一葉先生笑了,他附首在我耳邊說了幾句。
我恍然之余,末了朝一葉先生豎了大拇指。
斗茶當天的天氣很好。
我們一行人辰時出發,到了約定地點后,看到那里有一個小亭子。亭子里,已經坐了不少人了。
花子女士如約到來,她在地上鋪了一張席子,席子上擺了各式的陶制茶具。
亭子里仿漢唐之風,地面都鋪了席。
我們除去鞋,坐到上面后,一葉先生給我介紹了裁判龍巖先生。
龍巖先生與我們是在路上遇見的,他是一位年過六十,看樣子很執著古板的一個老頭子。另外,他對一葉先生好像頗有成見,介紹的時候,只是哼哈兩聲便不再說話了。
對方的裁判請來的是東洋的一個茶道高人,此人名叫橫山xx。
雙方介紹了后,我們這邊把相應的東西也都拿來了。叼陣東技。
巧的是橫山先生會中文,原因不外乎此君啫茶如命,為茶葉長年奔波東洋中國兩地。所以,他也就講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了。
眾人都坐好后,花子朝我恭敬的行了一個禮。
然后,她開始講起東洋茶道來了。
我就不復述那繁瑣的語言了,講過后,又開始動手行茶道。
東洋人的茶道說起來就是四規七則,另外還要領一個一期一會的念想。
四規七則太復雜了,至于一期一會很有意思,講的是,今天大家在這里喝茶,可能下次就喝不到了,要盡其可能地沉浸到這種美好的氣氛中,把握和珍惜當下這一時間內的所有東西。
所以東洋茶道就是八個字,四規七則,一期一會。
至于過程,就顯的很復雜了,各種的插花,獻果,等等很多,很多。
花子一邊講解,一邊說具體都是什么意思。
我看著這些,其實頗感覺有一絲的傷心。
一葉先生說了,茶道本是華夏的東西,可現在呢,只變成茶藝了。
隨便找個漂亮女生,找個學習班兒,學上半個月,就能表演茶藝了,這個,著實是讓人無味。
真正茶道,不是這樣子的。
花子的表演耗時很長,她表演了一會兒,等到最后,恭敬地奉上了她的茶。
我品了一口,茶還是那個茶,但這所謂的道,卻并沒有讓人感覺到什么。只是一個很有禮貌的過程。
所以,我覺得東洋應該改了,她們這個不該叫茶道,她們該叫茶禮。
接下來,輪到我了。
我端出很便宜的紅泥爐,一些炭火,外加地攤上最便宜的那種粗瓷的杯子。
然后提拎的是水井里打來的水,用的是一把坊間燒制的粗瓷蓋碗。
我燒開了水,將其一一用開水消過毒后。我沒有取茶,而是直指這蓋碗說:“茶道,貴在一個道字,可世人有幾人能說清這茶中的道字”
眾人面面相覷。
我又一笑,填了兩塊炭,保持住水溫后,我說:“茶中蘊含的道分了幾部份。”
“其一,這蓋碗,容器,它謂之天地。天地是什么,天地是規矩。”
“有了天地的這個規矩,還須把一抹真靈擲入這天地之中。”
“真靈謂之何物,真靈就是這茶,這一片片的茶葉。”
“擲入真靈,還需一物,那便是這滾沸的開水,水為何物,水為紅塵。”
“茶之一道,便是如此,茶有百味,正如人生有百味一般。擲茶入壺,沸水沖之。指的就是真靈降世,受這滾滾紅塵的洗禮,歷練,最終出來的,就是一杯,含了茶本真香的濃湯。”
“茶香如人生,此話便這道理。”
“置茶,泡茶,煮茶的過程,亦是一抹真靈,入胎,成長,歷練,總結的經過。”
“此謂,茶中真道也。”
我看著眾人驚愕的面也,微微一笑說:“但今天”
我把滾燙的水,倒入壺中,又從壺中,倒到了每一個茶碗里。
我指著茶碗說:“碗中有的是滾滾紅塵,茶,卻只在諸位的心中。諸位想喝什么茶,讓這紅塵一試,心里嘗到的,便是什么滋味。”
我講到這兒,馬玉榮在旁邊聽的如癡如醉,末了他拍腿說了一聲:“妙”
他一個妙字結束后,龍巖先生,開始用一種鄭重的目光審視我了。包括橫山,他看著我,說了一聲:“小先生,您真是一位領了茶道真傳的高人,真正的高人,高人。”
我笑了下:“高人不敢當,花子女士,這一碗紅塵擺在這里,所以,請用茶”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