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交易,那么利益交換的方式又是什么呢?
王師爺心中就開始琢磨著該如何將題目泄露給周楠,這事說起來簡單,其實也難,且事態不受控,風險實在太大,一個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給賠進去。
原因很簡單,明朝會試因為考生一旦中式,那就是進士可以直接授官的,而且都正七品以上的官員?烧f全天下的眼睛都盯著,要想搞動作談何容易。
在明朝歷史上,考官最多的是嘉靖二十年和三十八年,為五十七人。先后七次會試總共有三百六十七人,平均沒屆五十二人。
按照制度,主考官兩人,分別是禮部尚書和禮部左右侍郎中的一人,這兩人必須是進士出身,其是翰林院出身。
除了主考,還有同考官,也就是中式考生的房師。負責分經閱卷初選,人數為十八人。官職結構分別是:六科給事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翰林院編纂、翰林院編修。這就是所謂的十八房房師了。
不用問,這些人要么是清流言官,要么是翰林院學士,極為清貴,誰得面子都不賣。
主考、同考官下面還有監試官,每次兩人,官職都是都察院御史。這也是言官,搞不定。
監試官下面是提調官,人數為兩人,由禮部正六品主事擔任。這是自己人,還好。提調官的工作是給考試提供考卷、供應物料,處理場內一切日常事務,就是個跑腿的聯絡員。
再下面還有印卷官兩人,多由禮部郎中和主事擔任,自己人。
收掌卷官二人,就是給考生收卷子的,都是從各衙門隨機抽調的京官。
受卷官、彌封各二人,分別來自行人司和地方上的知府同知或者通判。
謄錄官,每次考試四人,都是地方抽調來的州縣正印官,也不會搭理嚴訥。
對讀官五人,依舊是從地方抽調的知州知縣。
巡綽官六人,這是武職,負責考場治安,乃是從京城和地方抽調的武官。
還有其他考官,就不一一介紹了。
從考官職能的設置和出身、官職看,總體上來說有三個特點:一,人數眾多;二,實職官員和清流言官混搭;三,京官和地方官員各占一半。
所謂人多打爛船,真要做動作,這么多人,你怎么搞?
明朝的科舉制度到了這這個時期已經極盡完善了,將所有可能作弊的漏洞都堵上了。
要想讓周楠順利中進士,除非泄題。
問題是,會試的題目可不是嚴訥出的。
按照會試出題的制度,考前,皇帝會讓下面幾個大臣各自擬一份考卷,密封于大內。他會在考試時隨機取一份派人送去考場。
這出題人是誰,最后皇帝會選哪份卷子誰也不知道。
如此,才是真正地做到公開公正。
那么,要想取周楠就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考卷中留關節。
也就是雙方約定,考生在文章中嵌入暗號。主考官在看到這特定的字句之后,就知道這是自己要取的人,手一抬就放過去了。
這也是最好最有可行性的辦法。
在科舉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也不可能被人捉住。
當然,也有人犯糊涂蠢到家暴露的。比如在清朝末年,大名鼎鼎的魯迅訊哥兒的祖父在做科舉考官的時候,有人給了他一百兩銀子,雙方約好在文章中寫下“銀一百兩”的字句。
可惜那個舞弊的考生的家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